金匮16-1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2

  这里是黎明素问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共同学习经典,吃透中医精髓,学习路上我们不再孤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卷中·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十六》。

本篇是论述惊、悸、吐、衄、下血和瘀血的等病症的辨证论治;

惊、悸、吐、衄、下血和瘀血,都是跟【心】和【血】有关的,所以放在了同一篇;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按:

惊,是惊怖,是突然遭遇而神志受惊的一种病症;

悸,是心动,忐忑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

如果不是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惊悸,都是因为气、血虚弱不能养心,或者痰热扰心所导致的,当然两者往往同时存在,统称为惊悸症。

“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脉动是因为本身气血虚热,一旦受了惊,表现为脉动;

脉弱为血虚不能养心,导致心悸。

《金匮玉函经二注》有段描述很好:盖惊自外物触入而动属阳,阳变则脉动;悸自内恐而生属阴,阴耗则脉弱。是病宜和平之剂,补其精气,镇其神灵,尤当处之以静也。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按:

由于肾阴虚,虚火浮动,故尺脉浮。

肾阴虚,所以肝血也亏损,肝经虚热上浮于目;

“目睛晕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病人黑眼珠一圈发黄,二是目睛视物昏花;

“目睛慧了”指由目睛晕黄变为目睛视物清晰。

以上症状,很可能伴随虚火上炎,迫血妄行,发生衄血的病症;

如果衄血之后,目睛视物清晰了,可以知道,肝肾虚火已经收敛,阴气回升,不会再衄血了。

这里注意,阴虚血虚必定伴有其他症状,比如舌体红、暗红、牙血牙痛,女子经期提前量少或崩漏;不要记忆单独症状就断定某经邪气。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按:

这条说明,六大经脉,与病症的密切关系;

那些说六经与经脉循行位置无关的说法,说《伤寒论》里没有具体经脉循行,都是不对的,难入中医之门;

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上端循行的末端部位都是在鼻腔附近,所以鼻衄与此二经都有密切关系;

从春至夏,阳气升发,散布于外,如果遇到外感风寒,客于肌表,阳气不能外达,瘀热内积,迫于营分,很可能血行上逆,产生衄血,这个我们在《伤寒论》麻黄汤证里,讲到过;

“从秋至冬”,阳气沉降,内收入里,如果阴虚血热,瘀热上行,阳明经血最为丰富;迫血沿阳明胃经上逆,也会导致衄血,所以“衄者阳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目眴xuan,不得眠。

按:

“额上陷”,额头上肌肉塌陷不起;

这条讲衄家误汗错误治法的症状;

衄家,指的是长期失血,如果再发汗,再次严重伤阴血,就会出现额上两旁动脉缺血,而导致肌肉塌陷不起;

筋脉缺少血液的滋润,血脉不荣,失去柔和之象,脉象就会“紧”“急”;

经脉血虚,眼睛的脉络也得不到滋润,眼睛由早期的干涉,变成直视不能转动;

血虚不能养心,所以阳气不能收敛,所以烦躁不得眠。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按:

这条讲述内伤出血的几种脉证;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这前半句是总纲,概括了后面半句的衄血、下血和吐血的总体症候;

面无血色,指血虚不能沿阳明胃经上荣,导致面色恍白;

无寒热,是指没有恶寒发热的表证。

衄血、下血和吐血,这三种失血证,病机不同,脉象也不同:

如果脉象沉弦,沉以候肾,弦为肝脉,由于肾虚不能涵养肝木,肝血虚妄,血热沿阳明胃经向上逆,所以衄血;

如果脉象沉弱,“手按之绝”,为虚阳上浮,不能固摄下焦阴血,所以出现下血症;

如果出现烦咳,是虚火扰动心肺,必然出现吐血。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按:

这条讲吐血、咳血,不良的治疗预期;

阴虚血热旺行,所以吐血,吐血之后,阴血损耗更大,阳气更盛,所以“脉数而有热”;

虚热熏灼肺金,肺津枯竭,所以咳逆上气;

阳盛于上,不能入于阴,所以心烦不得卧;

形成越阴虚,阳越越亢,后果必然险恶,所以“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按:

这条讲,酒客吐血的病机;

酒客致咳,是热伤了肺;

肺经被热灼伤,气机不能宣降,所以咳逆;

久咳不已,必然动血加重,最后导致吐血;

都是属于“极饮过度所致”;

应该禁酒,清肺热,凉阴血,化血瘀。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按:

这条在前面的章节《血痹虚劳篇》;

这条讲虚寒失血的脉象;

脉弦为阳气不足,为“减”,脉大中空为血不足,为“芤”;

弦芤相合则为脉革;

革,为阴阳都不足,必然导致阳虚不能固,阴虚不能守;

所以进一步会导致“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男子因为真阳不能固,所以“亡血”;女子因为阴虚血不能滋养,所以“半产漏下”。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按:

这条讲亡血误汗的变证;这条在《伤寒论》太阳病也出现过;

亡血,本来就已经伤阴血;

再发汗,除了会伤阴之外,还有可能又更伤了阳;

阳气虚就会出现虚寒而心战慄;

同时因为阴血亏损,肝经虚风,而振动发颤。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按:

这条讲瘀血症;

瘀血留滞,气机不畅,新血不生,血脉不荣,所以“唇痿”;

有瘀血,所以舌体脉络中呈现青色,属于瘀血瘀斑;

瘀血停留,形成血热,所以口干燥;

虽有瘀血,但同时具有太阴脾经水湿泛滥,所以“但欲漱水,不欲咽”;

“无寒热”没有表证;但是有“脉微大来迟”,本来应该是太阴脾经寒湿的腹满症;

病人自己感觉胸口胀满;

实际上是阴血凝滞的脉象;

但由于瘀血壅滞在下,血行不畅,所以脉来迟;

由于瘀血结在腹部的深处,所以看上去,腹不满。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按:

这条是接着上条讲腹部瘀血的治法的;

瘀血不化,瘀结化热,所以“病者如热状”;

由于热深在血分,气机不畅,所以“烦满”;

瘀血留滞,瘀热伤血,所以“口干燥而渴”;

本证是瘀血化热,所以脉反没有热象;

这个情况很多,血虚血热的人,脉象沉弱无,反而没有“数”的热象,有的怕热有的怕冷,情况都有;

“烦满,口干燥而渴”的腹部瘀血,治法应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之类的下瘀血法;

当然,如果口不渴、便溏、太阴脾经寒湿的腹部瘀血,还要兼顾太阴脾寒水湿,更加难治。

下期,我们再讲具体的方剂。

全部讨论

2023-05-29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