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14-1水气病的治法(风水)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这里是黎明素问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共同学习经典,吃透中医精髓,学习路上我们不再孤独。

 

今天我们来共同《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

这里讲的“水气”,跟前面章节的“湿气”“痰饮”,实际上是一个东西,都是属于水湿;

只是水的程度不同而已,湿气最轻,痰饮次之,水气最严重;

 

说起来也是奇妙,地球上水占70%多,人体水分也在50%多;

人体的主要疾病,早期都是因为水湿而形成的,至少人的一生前50-60年的主要病症,都是与水湿直接相关;

之后由于水湿瘀堵严重,延伸出痰饮、瘀血,然后就出现西医的所谓结节、囊肿、肿瘤之类的;

就目前本人所遇到的绝大部分年轻人的病症,主因都是水湿;中年以后的人主要是水湿和血虚。

 

跟前面2个章节类似,水气病也分为多个部分;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但条文,有前后不连贯,顺序杂乱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打乱原文中条文的顺序,按归类来学习吧:

 

今天先一起学习风水: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按:

“风水”可以理解为“风+水”,在表层的太阳经上,既有外证风寒,又有水湿溢出到表层;

所以“其脉自浮”;

“骨节疼痛”,是太阳经受到了风寒邪气的束缚,所以经脉拘急,骨节疼痛;

“恶风”是因为太阳表层受到了风邪的入侵,所以恶风。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

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

按:

“浮则为风”,表层太阳经受到风邪的入侵,阳气充足的时候,就出“脉浮”,脉浮就是表层有了风邪;

“洪则为气”,这里指脉洪大而数,是指有热(瘀热);

“脉浮而洪”,指表有风邪,又有瘀热、湿热、血热;

“风强则为隐疹”,风邪比较重,加上瘀热、湿热、血热,就会发展为“隐疹”,类似现在的部分荨麻疹;

“身体为痒,痒为泄风”,身上很痒,“痒”是阳气虚,邪气重,当然其实还可能血虚血燥;

痒抓破了之后会积聚更多“隐疹”,因为风邪没有出路,从这里泄出;

“久为痂癞”抓破的皮肤,会结成“痂癞”;

“气强则为水”这里的“气”应该指水气,不然难以解释;

如果水气水邪强了,那么支饮咳喘,“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既有风邪,又有水邪,都在表层太阳层,所以“洪肿”;

“汗出乃愈”风水的治法,就是发汗,所以“汗出乃愈”;

“恶风则虚,此为风水”,恶风,是表虚的表现;

这就是风水的主要特征:

恶风、身痒、洪肿、脉浮、数、瘀热、汗出乃愈。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按: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手上脉沉而滑是有水气的征兆;

“面目肿大,有热”,面目肿大,面肿是有表邪,且有水湿上犯,这是有水湿瘀热的表现;

《内经》里有这样的描述,诸有水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结合前面“脉滑”,其实是“脉略数”的意思;

这几种症状都是属于“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按:

“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这是有眼袋,如卧蚕,这是水湿的表现,水湿在脾经、在腹部上中下整片区域;

“其颈脉动”,颈动脉是人迎脉,水邪上逆,所以颈脉动;

“时时咳”,是水邪向上侵入肺经,或者向下渗透到大肠周围,阻塞大肠的气机,大肠和肺相表里,所以水邪犯肺,时时咳;

“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脾经水湿泛滥,水饮溢出到手,水饮下流到脚,形成手脚水肿,一般直立一段时间后,脚上水肿更重一些,所以“陷而不起”。

这些也是风水的主要特征。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按: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太阳病,脉浮而紧,这是有风寒湿邪,束表,严重的应该出现“骨节疼痛”;

“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现在骨节不疼通,身体“重而酸”,而且“不渴”,显然是脾经寒湿,水邪溢出到身体肌肉,不是风寒束表;

“汗出即愈”,如果发汗,解表散湿,就会好转;

这些都是风水的表现特征。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按:

典型的风水的症状,“脉浮身重”,因为水邪溢出到表,到太阳经,所以“脉浮”;

“身重”,是肌肉中充满了水饮,所以“身重”;

“汗出”,是因为表比较虚,汗自出,同时“恶风”。

 

附方《外台》防已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按:

“其人或头汗出”,这个没错,水饮下流到腰部以下,阳气上浮到头部,所以能够排出部分水湿,形成“头汗出”的现象(有的在吃饭之后);

水饮下流到腰部以下,“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连阴部都肿;

“难以屈伸”,水湿阻滞了气血,尤其是太阳经经脉的气血,所以连脚、小腿、大腿等等,有可能出现“屈伸不利”的情况,严重的影响行走。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右锉,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按:

防己一两,是利水排尿的主要药物,走太阳经,也祛下焦湿热;

黄芪一两一分,水湿溢出到肌肉皮肤,说明表虚,用黄芪;

白术三分,运脾、祛水湿;

炙甘草半两,温中补脾津液,缓和诸药;

加“生姜四片,枣一枚”,防己寒凉,加生姜温中,“去滓温服,良久再服”连续服用。

腹痛者加芍药。

按:

“腹痛者加芍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水湿的人,一般脾寒湿,会伴随肝气郁结肝经血虚,导致腹痛(肋痛),所以加白芍柔筋肝经;

实践中,还有胸闷、牙疼牙血、太阳穴脑门胀痛的,都是肝郁,加柴胡白芍;

肝气上攻的(易咳、易怒的)肋痛,可以改柴胡为香附,向下泻掉肝气。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按:

“恶风”是有风邪在表;

“一身悉肿”水邪泛滥溢出到肌肉皮肤;

“脉浮不渴”,脉浮,是有表证,水邪到了表层太阳层,“不渴”是太阴脾经寒湿,内有水饮;

“无大热”,水邪在表,有点小瘀热,但是没有大热(阳明热白虎汤证),不是烦躁,不能用大青龙汤,总体还是有瘀热,所以用了生石膏;

“续自汗出”有的自己会出汗,但是散水湿力度还不够,用越婢汤。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按: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恶风重的,属于阳虚,津液不能蒸腾,所以加炮附子;

“风水加术四两”,应该是除了身上重,太阴水湿重的,舌苔水湿重的,加白术,参考前面的防己黄芪汤。

 

【风水】小结一下

脉象:脉自浮、脉沉滑

太阳经症状:

恶风、骨节疼痛、面目肿大、头汗出、卧蚕、颈脉动、腰以下当肿、陷而不起,有热,腿脚难以屈伸;

肺经症状:时时咳

方剂考虑:防己黄芪汤,越婢汤,要适当加减。

 

 

《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的风水部分,就先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