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10-1腹满寒疝宿食的治法(阴证寒证)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

这里是黎明素问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共同学习经典,吃透中医精髓,学习路上我们不再孤独。

 

今天我们开始一起学习《金匮要略·卷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十》,腹满、寒疝、宿食都属于属于腹部的病变,所以放在了一个篇章里,其中腹满和宿食,在《伤寒论》太阴病和阳明病的篇章里多有讲过,这里做了汇总;寒疝的内容《伤寒论》里面没有。

 

另外,腹满、寒疝、宿食的病症性质,也分为阳证和阴证,就是有热证和寒证的区别,我们分2期来学习,今天我们先来学习阴证、寒证的内容。

 

看条文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以温药服之。

按:

这句是讲,腹部的里证,太阴脾经寒湿;

趺阳脉,是脚背上胃经的穴位,如果趺阳脉微弦,代表寒凉水湿,寒湿导致气机不通,所以会“腹满”;、

如果不是腹满,也会因为寒湿,出现大便难,两肋下拘急痛楚的表现;

因为寒凉不仅积聚在腹部,也会因为中上焦的正气虚弱,而向上向外侵犯;

治疗方法,以温热的药物为主。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按:

这句在后面,但是与开头这句应该是有对应关系的,我们提到前面来讲;

手上的脉如果出现“脉弦”,这就是外部风寒为主了,加上腹部原来就可能有寒湿正气虚弱,就会出现“胁下拘急而痛”,同时出现“啬啬恶寒”的表证。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按:

这句,讲腹满证,实证和虚症的区别;

实证是不应该有的东西,有了;比如邪气;

虚症是指应该有的东西,没有;比如正气;

 

如果“按之不痛为虚”,虚寒的证,按下去会更舒服,有很多人腹痛会蹲下来,就是这个原因,这种虚寒的痛,外力加上去之后,有利于津液的流动,邪气的挤压临时减少,所以按下去不痛,反而更舒服;

如果“痛者为实,可下之”,说明腹满是因为有食物的瘀堵,或血的瘀堵,可以用寒凉的下法;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舌苔黄,是因为腹部食物或瘀血瘀堵,有热,所以“苔黄”,寒凉下之后,热解除了,自然就“黄自去”了;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按:

腹满,有时候会好一点,因为正气临时推开了寒湿的邪气,但是过一会正气又不足,又会再痛起来,这就是寒,“当与温药”;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按:

这是一个阴寒的重症;

“病者痿黄”是长期的太阴脾经寒湿,脾经的脏器损害严重,导致脸色非常差,呈现“萎黄”;

“不渴”是寒湿的表现;

“躁”是阳虚津液匮乏,“烦”是阴虚血热,这两个字有区别;

“胸中寒实”,寒邪不仅在腹部,还向上侵犯到胸中;

这时再出现“利不止”,说明太阴寒湿、少阴阳虚都具备了,阳气无法守闭肠道,津液进一步散失;

这是一个死证,不好治了。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按:

“中寒”念zhong1,中间的中;说明是里寒、腹部寒凉;

“欠”是打哈欠,是阴邪内盛,阳气被迫入里的表现;

“嚏”是喷嚏,是阴邪要入里,被内部阳气拒绝,排出体外的表现;

所以“清涕出,发热色和,善嚏”,是外部着风寒的表现;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

按: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里寒重,肚子里面冷,太阴寒湿,所以即使外部有风寒入侵,也是“欲嚏不能”,内部阳气本身不足,没法将外部风寒低档在门外;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

按:

“瘦人”,瘦弱虚弱的人,本身有内寒、中寒、太阴脾经寒湿的人;

“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出现绕着肚脐痛,是大肠被风寒侵袭了,所以大便也难以排出体外;

“而反下之”,本来是寒凉虚症,不能用寒凉下法的,反而用了寒凉下法;

“其气必冲”,用了寒凉的下法,虽然大便是通畅了,但是寒湿风邪却依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阴寒邪气盛,就会向上侵犯,变成“上冲”;

“不冲者,心下则痞”如果不上冲,也容易在心下、胃脘的位置,形成水热寒湿互结的“痞”证;

 

下面的条文,开始讲方证

我们先看阴证寒证,阳证热证我们放下期再讲: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按:

阴寒主收引,牵引拘急,所以“雷鸣切痛”;

寒湿上逆,所以“胸胁逆满,呕吐”;

这是太阴寒湿的阴证,脉象应该弦紧,舌苔应该白滑;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三日服。

按:

附子,大辛大热破腹部寒凝;

半夏,降逆止呕、燥湿祛痰;

甘草,这里是太阴寒湿,用炙甘草为妥;

大枣,有温中、补津液,还有温血脉的作用,防止阴血太寒凉;

粳米,是有点糯性的大米,我们现在多用大米代替,补津液,易吸收;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按:

“大寒痛”,是胸中寒,腹中寒,胸腹经脉抽紧寒凉拘急,所以叫做大寒痛;

胃中也寒凉,气血不足,所以“呕不能饮食”;

“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这是寒凉筋脉拘急,气血无法流通,突出皮肤的表现,所以痛不可近;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按:

蜀椒,就是现在的四川花椒,开口的,有温中、燥湿、杀虫的作用;

椒目是花椒的种子,去目就是除去果壳里的籽,除去籽炒;

果壳边炒边收缩,开口由大到小,就叫闭口;

炒出水份(油份)就叫出汗,应该大大加强了花椒的燥热力量;

 

蜀椒和干姜同用,温中散寒的力度大增,强而猛,使得中焦阳气恢复;

人参,补脾经气机,提供津液;

饴糖,温补脾经,荣养阴血的,避免阴血过于寒凉;

 

这里的阴血是寒凉造成了,轻度的瘀堵;

除了饴糖,温补阴血以外,还有红枣、红糖,都是温补阴血,也可以考虑使用;

 

当归温补活血,助湿气、滑肠,血热的不适合用;

白芍,微凉,活血柔筋;平肝木火,凉心血,不适合阴血寒凉;

熟地黄,是凉,活血,入肾阴为主;

生地黄,是寒,活血,清血热,凉心血;

牡丹皮,是透血中邪热;

阿胶,是生血,清心火肾中虚火;

 

乳香,是温血脉脉寒凝瘀血的痛症;

没药,是寒凉通瘀血痛症;

在厥阴的阴虚病症中,这几味药,注意区别使用。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按:

“胁下偏痛,其脉紧弦”,这是腹部一侧,肋下的寒凉收引;

可能是有肝经郁结的瘀血,或者局部肠道的大便瘀堵,所以“发热”,但这是一个局部症状;

“脉弦紧”,这仍然是一个整体寒凉的病症,“此寒也,以温药下之”;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按:

用大黄,针对这个局部的“胁下偏痛”、肝经郁结的瘀血,这很类似我们现在的阑尾炎;

细辛,温经散寒;

附子,散寒止痛;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按:

本条非常简略,不好理,我们从方剂反推;

寒邪在内,厥逆上冲,出现呕吐、四肢厥冷、心悸等症状;

“赤丸”用真朱“朱砂”拌了,呈现红色的原因。

 

赤丸方

茯苓四两 乌头二两(炮)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右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按:

乌头、细辛,破寒冰厥冷;

半夏,降逆止呕,燥湿祛痰;

“一方用桂”用桂枝也是有道理的,可能是有“上冲”的症状;

茯苓,应该是有水湿泛滥;

真朱,这里用朱砂,应该是有心悸、心阳不宁的症状;

“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用蜜丸,酒服下,这个用量不大,乌头毒性大,一方面用蜂蜜加以克制,一方面用酒服温通,助药效的通达全身和四肢;

下面几条讲【寒疝】:

通常讲,【寒疝】的病机,小肠外部,托起小肠的油膜筋脉,因为寒凉失去了弹性,任由小肠下坠,有的突入下腹,甚至阴囊之中;有的会偶尔收起,寒凉加重的时候,又下坠;寒凉收引同时还会导致疼痛;

西医对【寒疝】的手术,只是把阴囊的入口给封住,不让小肠突入;但是并没有解决腹部寒凉的问题,所以是一个假象;

同时西医还用所谓的“微创”,原先普通手术是开1个略大口的,改为在腹部开3个小孔,同时吹气鼓起来,方便手术;说白了没什么区别,但手术费用高几倍。

 

看条文: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按:

“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弦是风寒在表,表的阳气不足,无法抵抗;

“紧则不欲食”,紧是太阴寒湿,可能有吃不下东西的表现;

这种腹痛,就是寒疝;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按:

“寒疝绕脐痛”,寒疝的腹痛,有表现为“绕脐痛”;

“若发则白汗出”,如果发作,阴寒内动,疼痛剧烈,使人汗出,这个汗出是冷汗,不是热汗;

“手足厥冷,其脉沉弦”,手足厥冷的同时,脉沉弦,主寒、主痛、主里;

 

从条文上看,弦和紧的区别,

弦,是外寒;

紧,是内寒;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口父 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按:

“不口父 咀”,是不破开、不碾碎的意思,避免药量太大;

“乌头大者五枚”,取大个的乌头五个,这量就很大了,大个和小个的区别很大;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先煮乌头;

“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再把乌头汤和蜂蜜混合,把水再煮干,剩下蜂蜜,用蜂蜜制约乌头的大辛大热,同时蜂蜜还有轻度的润燥、滋润肝血的作用;

“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说明药力比较强大,服用时不能一次服用太多,要慢慢加量;

“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一天之内,不能多喝,一天只能喝一次;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按:

这个“寒疝腹中痛”,就没有那么强烈的痛了;

“胁痛里急”,有肝经受寒,筋脉拘急抽紧的症状;

这里的主证,应该是肝血寒凝,不是腹部气分寒凉了,是血液的寒凝,所以用温血活血的当归;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按:

腹部寒凉,用生姜;

肝血寒凝,用当归温热血脉;

羊肉也温补肝血,“精不足,补之以味”;

应该湿气不是太重,不然不能用当归助湿气;

前面的乌头,用蜂蜜,这里用当归,都是肝血受寒有寒凝的现象,需要滋润,温通;

 

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

按:寒多加生姜;

 

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

按:

“痛多而呕”是腹部脾经的寒凝而痛,胃经不降,所以要加白术、橘皮,燥湿驱寒、运脾和胃;

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按:

“寒疝腹中痛,逆冷”,这是腹痛寒疝,里证;

“手足不仁,若身疼痛”,这是表证,有风寒在表;

“灸刺诸药不能治”,各种艾灸、针刺、汤药都无效的情况下,用只能用乌头桂枝汤了;

“抵当”是类似“抵挡汤”里面的“抵挡”是当仁不让的意思;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按:

“以桂枝汤五合解之”,本来桂枝汤煮好之后是三升,现在只取五合,为1/6;

“得一升后,初服二合”,跟五合的乌头汤,混合后为一升,但是只喝1/5;

“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没效果再慢慢加;

“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如果服后,出现“如醉状,得吐者”,那就是中病了,不能再服药了;

 

实践中,服乌头相关的汤药,如果出现了“心跳加快、头痛”就是中毒反映,要立刻停药,服用事先准备好的,绿豆汤,生甘草汤,黑豆甘草汤,解毒。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

按:

“脉数”本身可能是有热,但这里是虚热,脉应该无力,反弹力和向前力量都比较小;

“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紧而弦,按之有力的脉象,形状如弓弦,按之不动有力;

 

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按:

这种“脉数弦”“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是寒盛凝结肠胃,正气试图驱赶而力不足,所以“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以考虑前面的“大黄附子汤”;

 

附方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

按:

阴寒凝结腹中,筋脉拘急,腹中绞痛;

风寒乘虚而入,外无正气阻挡,极速入内,攻击五脏,所以“拘急,不得转侧”;、

风寒善变,所以“发作有时”;

阳虚阴盛,不能温阳四肢,所以“手足厥逆”;

寒主收引,所以“使人阴缩”;

 

这个“乌头汤”,主治,阴寒内盛,加外有风邪;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杏仁二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右二味,以绵缠,搥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按:

“走马汤”,形容病情突然,药效急速的意思;

“中恶”,是一个病名,也叫绞肠乌纱;

“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还有“突然扑倒、精神昏乱、脸色发黑”等症;

有“吐血、衄血”,叫鬼击;

有“喘息急迫”叫“飞尸”;

“腹部绞痛,上冲,心胸闷胀”叫寒疝;

走马汤,速攻寒实,洞开闭塞;

巴豆,大热,大毒,峻猛泻寒;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祛除巴豆油脂,减轻峻猛毒性;

杏仁,开肺气,利大肠;

使寒湿邪气,从大便出,或吐出;

 

 

总结一下:

 

附子粳米汤方: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肋逆满、呕吐;

大建中汤:心中大寒痛,呕不能食;

大黄附子汤:肋下偏痛,发热,脉弦紧;

赤丸;寒气厥逆、呕吐、厥冷、心悸;

走马汤: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寒疝:

大乌头煎方:寒疝绕脐痛,手足厥冷,脉沉紧;

当归生姜羊肉汤:腹痛、肋痛里急、血寒凝;

乌头桂枝汤: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

 

总体来看:

寒疝腹痛是腹部虚寒的

一般的腹痛,用附子、干姜、花椒;

腹痛绕脐痛,手足厥冷,四肢厥逆,用乌头蜜煎;

肋下偏痛,发热,脉沉,用大黄附子汤;

吐逆,加半夏;

 

 

以上就是,阴证寒证的腹满寒疝,

下一期,我们讲阳证热证的腹满宿食;

今天就讲到这里。

全部讨论

2023-02-06 20:15

下期:阳证热症的腹满热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