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5-3历节病的治法(类痛风)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1

 

这里是黎明素问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共同学习经典,吃透中医精髓,学习路上我们不再孤独。

今天我们来学习《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的历节病。

 

直接看条文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按:

这条讲历节病的病因、病机和脉证;

脉沉,是少阴阳虚而且有水湿,“骨”这里指肾气、肾阳;

脉弱,是阴血弱,上一节中风的内容中“脉缓”是类似的,表示阴血弱;

肝血虚则脉弱,筋脉不强;肾气虚则脉沉,骨骼不坚;

 

持有这种体质的人,如果汗出之后,再入水中,水寒之气,就会从汗毛孔侵入心脏;

寒邪湿邪包裹心包,外水内火,心包的热无法散发,郁久生热,汗液就会发黄;

筋骨在这种情况下,被黄汗渗透浸淫,流入关节,气血不能运行,关节处郁为湿热,就会诱发历节的病痛,周身关节都痛,痛处肿大,溢出黄水。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按:

这条讲长期饮酒的人,胃有湿热,容易外感寒湿成为历节病;

趺阳脉,指脚背上的动脉,足阳明胃经的冲阳穴,在手上没有脉搏的危急关头,可以探测胃气的情况,有胃气可救,没有胃气则死;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由于酒邪湿热在胃,使得谷气不消化而成实,所以脉滑;

湿热内盛向外散,腠理开泄,所以见到脉浮,内有热所以汗自出;

这种体质的人,汗出当风,或者汗出入水中,必然寒湿内侵,郁为湿热,成历节病。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按:

少阴脉,手少阴心经的脉,在神门穴,可以侯心气;

足少阴肾经的脉,在太溪穴,可以侯肾气;

另一种理解,少阴脉,为左手尺脉,尺脉浮而弱,浮为风,弱为血不足;

 

血中有风,风更强劲,风燥血分,血耗加剧,筋骨失养,所以疼痛加剧;

这个治法,应当活血养血,如古人所言“治风先养血,血生风自灭”。

 

这种少阴脉浮而弱,风入血分,怎么得来的呢?只有酒后汗出当风得来的;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按:

盛人,指肥胖的人;

肥胖的人,本来湿气就重,湿气盛,肺气受阻,所以短气;阳气虚弱,所以汗自出;

又酒后汗出当风,风邪入侵,风湿结合,流入关节,阻碍气血运行,所以脉涩小,关节疼痛不可屈伸。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

魁:关节肿大弯曲;

羸:身体瘦弱;

脚肿如脱:两脚肿大,象要脱离身体之势;

 

这条讲,荣卫、筋骨、三焦,都被风寒湿气所痹阻;

上焦痹阻,所以头眩短气;

中焦痹阻,所以温温欲吐;

下焦痹阻,所以脚肿如脱;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湿气重,就会肿,白术治湿气;

寒气重,就会痛;麻黄、桂枝解表驱寒;

风邪盛,痛游走不定;防风、桂枝祛风邪;

生姜、甘草,温中止呕;

芍药、知母,滋阴清热,防止燥药伤阴;

附子,大辛大热,温阳通彻痹阻。

 

这段历节痛的症状,跟我们现在流行的富贵病【痛风】非常相近,西医说是嘌呤代谢不畅,其实是肝血肾阴亏损,加上风邪入体,导致的病症;

以上方剂在实际使用时,还是要根据患者六经辨证情况,加以化裁加减才好。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按:

这条讲过食酸盐,内伤肝肾所致的历节病。

人食五味,可以养人,如果味偏,或有不及,则可致病;

如果过食味酸,伤肝伤筋,筋伤迟缓,不易运动,称之为“泄”;

如果过食味咸,伤肾伤骨,骨伤痿弱,不能行立,称之为“枯”;

如果肝肾俱损,阳竭血虚,生气不再,精神萎靡,称之为“断泄”。

“荣气不通,卫不独行”,病在阴血不通,累及阳气不足,

“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肝肾阴阳俱伤,气血都衰,营卫气血不能治于三焦,

“四属断绝”,四属是指四肢,得不到必要的营养;

 

“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身体关节变形枯瘦,独独脚趾肿大,关节疼痛,痛处渗出黄汗,并且由于湿热郁结而发热,这就是历节病;

假设,没有发热,全身黄汗,肿胀,脚冷,没有疼痛,就是黄汗病,不是历节病,注意区别。

 

最后一句“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是一个鉴别【历节病】和【黄汗病】的提醒。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右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

不知,尽服之。

按:

这是一个寒证的寒湿历节的辨证论治;

由于寒湿侵袭关节,凝结不去,阻碍气血,所以关节疼痛,拘急不可屈伸;

因为是寒湿证,所以脉象沉紧。

 

麻黄,发散风寒之邪;

乌头,温通阳气,驱寒止痛,乌头善走,入少阴肾经逐风寒;

芍药、甘草,缓解拘急的筋脉,通络和阴;

黄芪,益气扶正,气壮邪退,以补卫虚。

 

要注意的是,乌头是附子的母亲,辛热有毒,难以钳制,用白蜜的甘润制约其毒性,所以白蜜代替水煎煮;

且蜜煎以其缓性,使乌头药性流连筋骨,以利其屈伸,白蜜甘润,又可益血养筋;

服药之后,微微汗出,为峻药缓解的治法。

 

“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这里的“脚气”应该是指历节病,不是我们现在的说的脚气。

“不知,尽服之”,“知”应该同“治”,如果还没好,药就继续喝的意思。

 

西医的病症里,有一种叫“脉管炎”,下肢多见;

西医认为,表现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和游走性表浅静脉炎,严重者有肢端溃疡和坏死;

这种病症,可以考虑历节病,当然仍然需要先辨六经。

 

案例:

治风湿性关节炎案(选自《金匮要略诠解》,《辽宁中医杂志》)

韩姓,女34岁,患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剧痛,发热痛甚则肿,游走不定,

中药用过越婢汤,白虎加桂枝汤,麻黄加术汤,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西药用过祛风湿药,激素,发热已控制。

但周身关节游走疼痛肿胀,手足不能屈伸,剧痛时烦躁不安,1日哭泣3-4次,有时非注射杜冷丁痛不解。

舌淡苔白,脉象弦紧。

金匮》云:“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处方:麻黄6克 赤芍12克  甘草6克 黄芪10克 制川乌3克 白蜜30克

服两剂,痛似有缓解。

原方川草乌改为生川乌,草乌5克,加细辛4克,服三剂,痛大减,手足屈伸自如。

 

药已见效,当重剂续进。

生川乌、草乌改各6克,细辛改5克,再服3剂,

疼痛基本控制。但服药后舌麻不仁,1-2小时后消失,此为乌头轻度中毒症状,原方剂量减轻再服。

处方:

生川乌  草乌各5克 白蜜(冲)30克  

麻黄5克 细辛4克  白芍12克  甘草6克 黄芪12克   

加减30余剂,疼痛消除,行动自如,原方加减,出院调治。

 

 

总结一下:

历节病的表现:身体枯瘦、四肢关节肿大、关节疼痛无比、关节处冒黄水;

历节病的原因:身体肥胖、饮酒湿热、过食酸咸,导致肝肾阴虚,加上汗出当风;

历节病的本质:肝血肾阴极度亏损,阴阳俱虚,四肢末端缺乏气血滋养,加风邪侵袭;

历节病的方剂:桂枝知母汤、乌头汤。

 

 

本章节《金匮要略》五,中风和历节病的类似病症,还有几个附方,我们下期讲。

好,《金匮要略》的5-3今天就讲到这里。

全部讨论

2022-12-04 19:33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