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4-1疟病的治法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这里是黎明素问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共同学习经典,吃透中医精髓,学习路上我们不再孤独。

今天我们来学习【《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的内容。

 

 

疟疾是疟病的一种

说到“疟”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疟疾,

疟疾,疟疾通常又叫“冷热病”、“打摆子”,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在我国,主要有间日疟和恶性疟两种。疟疾的主要症状包括发冷、发热、出汗、全身酸痛等,有时还伴有呕吐、腹泻、咳嗽。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谵妄、昏迷和休克,以及肝、肾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救治,有可能因病情延误而危及生命;

 

 

屠呦呦老前辈,对青蒿的研究和提取,治疗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大量的疟疾病症患者,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不幸的是,当今即使是“抗疟神药”青蒿素也产生了耐药性,有关疟原虫耐受青蒿素及其衍生物(ART)的研究报道也层出不穷;

其实只要是杀灭细菌的药物,将来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抗药性、耐药性,这是必然的事情;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不是以杀灭细菌为手段的,而是以驱赶病邪出体外为手段的;就像客厅里出现了苍蝇,我们打开窗户,让它飞出去一样,中医的治法,永远不会出现抗药性;

而青蒿素提取,已经完全不属于中医的治法了,这点大家要区分清楚。

 

 

疟病的范围要广得多

 

疟病的地区也不少,改革开放前,江西的疟病就比较多,中医起了很大的作用;

 

疟病常见的症状是往来寒热,间日疟;

但是并不一定都是往来寒热,还有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热多寒少、寒多热少;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脉弦”比较多。

 

 

我们逐条学习条文:

 

师曰:疟脉自弦

按:

“疟脉自弦”,也就是说,疟病的脉多【弦】;

【弦】就是少阳病和厥阴病的情况比较多,这里多是少阳病,自然多用少阳病症的相关方剂;

 

不管你是否有疟疾的寄生虫,只要是这类病症体现,就这样用,肯定有效,如后文写到的“服一剂如神”这是中医的宏观框架的厉害之处;

 

 

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按:

这就讲了很多的脉象,以及治疗策略;

“弦数者多热”,“数”就是热象;

“弦迟者多寒”,迟就是内在寒凉的表现;所以“弦迟者可温之”;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小紧,小紧主里、主实,应该是疟病兼有阳明里实的情况;所以可以用下法下胃肠的饮食积滞;

“弦紧者可发汗、针灸”,这里的紧,跟上面的“小紧”不一样,这里的紧应该是脉浮紧;浮紧是风寒束表,所以可以发汗、针灸;

“浮大者可吐之”,浮大指寸脉浮而大,邪在高位,所以可以用催吐法,吐而越之;

“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数肯定是热证,“风发”是指阴虚风动,阴虚血热,当然要用凉血活血的药物,可以配合使用饮食,比如甘寒生津的“梨汁、蔗汁”;

另一方面也说明水果本身属于寒凉的多,平时健康的人,不能多吃,多吃则伤阳积湿。

 

大家要明白,不管是否有疟病,是否有疟疾的寄生虫,治法都是按这个“汗、吐、下”的思路去因势利导,只要辨证正确,都会1剂见效;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按:

这条讲【热疟】,古文叫瘅疟,热疟瘅疟的内外表现是:

“阴气孤绝,阳气独发”,阴血亏损,阳热独盛,胸口内热影响到肺就“少气”,影响到心就“烦冤”,手心脚心与心相连,心热所以手脚热,胆经相火不降所以“欲呕”;

这种“但热不寒的”,邪热内藏于心,内热外散于肌肉,也会大量消耗津液,所以“销铄肌肉”。

 

这条没有讲治法,考虑到肌肉和心肌烦热,应该属于阳明经热证;

肌肤热证明显,汗出、口渴、脉洪大,可以考虑用白虎汤做主方;

虚羸少气,气逆欲呕而渴,可以用竹叶石膏汤做主方;

都可以加服梨汁和甘蔗汁寒凉养阴。

当然,先要做六经辨证,对主方适当加减化裁才好。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去皮)三两

右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按:

这条讲温疟的病症;

温疟与瘅疟(热疟)的区别在于:

瘅疟(热疟)是单纯的热,里外都是热,有汗出的,用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做主方;

温疟是里热外寒,有表证的,所以用白虎加桂枝汤;

 

“骨节疼烦”其实是有寒证的表证,风寒束表、流连于关节;

“时呕”胆火不降,热伤于胃,胃气不降而上逆,所以时时作呕;

“其脉如平”是指相对于“疟脉自弦”而言的,脉不弦;

风寒在表,里热内盛,应该是脉平而数,舌苔应该偏黄,舌体偏红;

用白虎加桂枝汤;

因为“无寒但热”有汗,所以不用麻黄,用桂枝。

 

实践中,多热苔黄的,加黄芩;

血虚发热、骨蒸劳热的,加白薇;

多吐热痰,加常山。

服药都要在疟病发作之前2小时为佳。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右三味,作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按:这条讲牡疟的治法;

【牡】是指阳的意思,这里指心包;

【牡疟】是指胸中内热,寒痰壅滞、痰覆心包,导致心包内热不能外散,心阳被抑制,所以多有烦惊、心跳快等现象;

 

蜀漆,有祛痰截疟,涌吐痰浊的作用;避免呕吐太过,蜀漆醋制或水焯比较好;

云母,性温而升,祛湿运痰,配合蜀漆,清除太阴脾经的湿浊痰涎;

龙骨,镇静安神,收敛津液,制约蜀漆的上涌太过;

 

 

 

下面是北宋林亿等人,整理《金匮要略》时,从其他书上补充过来的方剂: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四两(熬) 麻黄(去节)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按:

这个方子也是针对【牡疟】的;

用牡蛎代替了龙骨,也是镇静安神、收敛心阳浮动的作用;

用麻黄、炙甘草,代替了云母,解表开阳的力度更大;

所以“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是有可能吐的;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 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右七昧,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二服。

 

按:

【劳疟】疟病久拖不愈,正气受损严重;

疟病,多在少阳经,所以寒热间隔发作,用小柴胡汤;

因为没有痰,渴比较明显,去掉半夏,改为清热滋阴提供津液的栝楼根(天花粉);

 

 

柴胡姜桂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三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按:

这个跟牡疟,相同的地方是:心阳浮动,用了牡蛎,镇静安神;

跟牡疟不同的地方是:

牡疟是寒痰包裹了心包,所以用蜀漆、云母、麻黄,升阳开阳,涌吐寒痰;

这里是风寒在表、在少阳,“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所以用柴胡、桂枝、干姜、炙甘草;

 

牡疟的少阳瘀热不重;

这里瘀热比较重,有口渴,用了黄芩和瓜蒌根。

 

 

总结一下:

疟病,常见的是间日疟,

脉弦、往来寒热,是疟病比较多的脉象,就是说邪犯少阳的情况比较多;

所以很多方剂实际就是少阳病的方剂,比如:

① 寒多热少,但寒不热,表有风寒,加内热心浮,柴胡桂枝干姜汤;

② 疟病发渴,劳疟,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

 

但疟病还有:

③ 瘅疟(热疟),但热不寒,里外都热,用白虎汤(加人参),或竹叶石膏汤;

④ 温疟,热多寒少,内热汗出,表有风寒,用白虎加桂枝汤

⑤ 牡疟,寒多热少,寒痰包心,蜀漆散;

牡疟兼风寒,表有风寒,加寒痰包心,牡蛎汤。

 

 

以上方剂做主方时,仍然应该以六经辨证为先,再做加减,不可以照搬照抄;

疟病的主要方剂就讲到这里,下期,我们一起来看看,疟病久拖不治,而成症瘕积聚(肿瘤),著名的“鳖甲煎丸”。

 

今天就讲到这里。

 

全部讨论

2022-11-20 16:43

口渴肯定不用半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