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3-2狐惑病的治法(类手足口病)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4喜欢:2

这里是黎明素问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共同学习经典,吃透中医精髓,学习路上我们不再孤独。

 

上一期,我们学习了精神方面的百合病,实际是心阴缺血导致的;

这一节,我们来共同学习狐惑病。

 

狐惑病,是狐疑、疑惑的意思,现代的角度,去化验有的是有炎症、有细菌、有虫生,本质上来说,是湿热病症;

湿热之后,也确实容易衍生一些细菌,但也不一定全都有细菌;

 

只是中医不会想着去杀菌,就象以前我常举的例子:

垃圾堆,放久了,会滋生或者引来苍蝇、蚊虫和各种微生物,如果去杀掉苍蝇和蚊虫,其实你只能杀掉你知道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你不知道的仍然杀不掉;

即使你杀掉了,那个垃圾堆还是在那里,仍然会不断滋生苍蝇蚊虫;

这就是现代医学杀菌的荒谬所在,也是现代医学怎么也治不好病,病人越治越多的原因。

 

垃圾堆这个例子,希望大家能深刻领会,不要被人家忽悠了:

比如所谓的病毒性感冒

比如胃病的幽门螺旋菌

比如前列腺的解支原体

比如宫颈癌的HPV

中医的方法,就是把垃圾堆清走,把湿气去掉,把温热的降低到人体温度,这样没有了滋生的主体---垃圾堆,没有了合适的温度,没有了湿气,所有的微生物和细菌,自然就不繁殖了,自然就自己死亡了,根本不需要去杀它们。

 

我们看条文: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按:

狐惑病,初起的时候,有点象伤寒,恶寒发热;成病之后,就没有这个初起症状了;

湿热之毒上攻,就会侵蚀于喉,这个称之为“惑”;

湿热之热下潜,就会侵蚀于阴,这个称之为“狐”。

如果湿热内伤脾胃,运化失常,所以“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如果湿热内困心神,扰乱心智,就会“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湿热的病

若热上蒸,“面目乍赤”;

若湿上遏,“面目乍黑”;

若热下行,“面目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sha4),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

上蚀于喉的,会声音嘶哑,用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有解毒的作用;

毒之所以为毒,肯定是热性的,走窜的;

炙甘草,属土,土有缓和的作用,也有包裹热性,让它缓慢释放的作用;

比如炭火被灰土盖住之后,就烧不起来,热也散不出去了;

附子过量时解毒,就用炙甘草煮汤,立解;

其他毒性,大多数可以用炙甘草来做解毒。

炙甘草和脾,都属土,对人体也有扶正的作用。

 

黄芩、黄连,清热燥湿;

干姜、半夏,行气燥湿;

人参、大枣,补脾健运;

于是热毒被清除了,湿气被干燥了,脾胃被运化了,湿热不存在了,细菌炎症自然就好了;

 

我们在《伤寒论》太阳病的条文中讲过,泻心汤的区别

半夏泻心汤,是以燥湿祛痰,心下痞为主;

生姜泻心汤,是以水湿肠鸣,阳气伤为主;

甘草泻心汤,是以滋阴清热为主;这里多了一个解湿热之毒的应用;

附子泻心汤,是以关上浮的热证,加汗出恶寒的阳虚为主;

 

狐惑病,一般口腔、舌头、咽喉、手部、脚部、阴部,等等几处,同时发病,原因就在于脾经的湿热;

有时候本身体质湿热、阴虚内热、体瘦肤暗的人,会在吃一次火锅之后,突然爆发;

西医怎么治疗都是没有效果,就可以用甘草泻心汤“一剂见效、一周痊愈”;

 

除了内服药物之外,外敷可以用:

珍珠3 青黛3 轻粉1,打粉涂抹患处,清热祛湿(刘渡舟);

轻粉是氯化亚汞,白色粉末。

 

大家常见的口腔溃疡,本质上也是脾虚(下),胃热(上);

阳明胃不能下降,太阴脾不能上升,颠倒成“否卦”了;

可以考虑用泻心汤类,选用合适的泻心汤,效果很好;

 

上热的黄芩、黄连;下寒的半夏、生姜、干姜、炙甘草、党参、大枣,要看情况调整用量比例,不能简单的照搬;

尤其是下寒太阴脾虚比较重,但是上热不是很重的,要大幅减少黄芩、黄连的用量;

如果上热很重的,还可以加生石膏透邪热外出;

如果烦比较厉害,就是血有热了,加点生地、白薇凉血;

如果有烦惊、心跳厉害,可以加龙骨牡蛎,镇静安神、收敛心阳;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

按:

这是讲狐惑病,侵蚀前阴的外治法;

湿热腐蚀于下,前阴苦痒,或者溃烂;

湿热会伤血,又循经上行,熏灼咽喉,所以咽干;

苦参,清热燥湿,解毒杀虫,专治前阴溃烂阴痒。

前阴破损,也可以用珍珠粉敷治(刘渡舟);

如果阴溃烂,还可以用下面的赤小豆当归散;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雄黄熏方

雄黄

右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按:

本条讲狐惑病蚀于肛门的外治法;

雄黄,有解毒、除湿、杀虫的功效,烧雄黄、合瓦片、熏向肛门。

 

《脉经》云:病人或从呼吸上蚀其咽,或从下焦蚀其肛,阴蚀上为惑,蚀下为狐,狐惑病者,猪苓散主之)

按:猪苓散,这个用法不对。

猪苓散,配方是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主要症状:口流涎水,胸中烦满似有水饮走动;

祛水湿为主,稍微有点水湿的瘀热,跟狐惑病的湿热不一样。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按:

这条讲狐惑病成脓的诊治;

 

鸠,鸟名,俗称斑鸠,其目色赤;

四眦zi4:指两眼的内外眦;

“无热”是指没有表证的寒或热;

湿热内盛,所以“脉数,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湿热由气分侵入血分,肝经受热,上攻于目,所以“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

湿热日久,蒸腐血肉,眼睛里化脓了,所以“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这里指能吃很多,说明胃里有虚热了,脾虚极而胃虚热,这不是好事;

胃热了,说明“脓已成也”,用“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按:

赤小豆是排痈脓的好药,溃疡稍微厉害点的,都可以加点赤小豆;

当归活血化瘀,也是排脓;

不光是眼睛化脓可以用,其他化脓也可以用;

比如:痔疮出血厉害,比如口腔溃疡化脓厉害,前阴溃烂化脓也可以用;

 

注意:

赤小豆的用法,浸,令芽出,曝干;

赤小豆不是红小豆,它有两个品种;做豆沙包的红小豆,不是我们要的;

赤小豆很硬,尤其干的赤小豆非常之硬,你用锤子凿,它就像玻璃茬一样,而且它的豆子的皮更加坚硬。

 

我们要把赤小豆发芽,让芽穿透这个外衣,就相当于借用穿破力量,来穿破脓肿,以达到消散脓肿之目的,如果没用整个豆子,它没有芽穿破的力量,没有穿破之势,那么消肿排脓,这个力量就微乎其微;

那么如何生赤小豆的芽呢?首先我们取赤小豆三升,用七八十度的水烫一下,烫后浸泡一晚,第二天捞出放到盆里,在豆子上盖一层卫生纸来保湿,放置在温暖的地方,一般两到三天后,豆子就发芽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豆芽生得太长,因为芽子生得过长,穿透力量就会变小,豆芽生长五毫米到一厘米之间是最合适的,此时豆芽破壳而出之势最强。出完芽后,我们把它放到地暖上迅速晒干,两三天就能干透,我们再把当归放在一起,磨成细粉。(宋柏杉)

 

 

总结一下:

狐惑病,本质是湿热内盛;

主要病症,关口溃烂,比如喉咙、嘴巴、手脚、前后二阴、眼睛;

主方用甘草泻心汤;

上蚀于喉,用主方;

下蚀于阴,前阴用苦参洗,后阴用雄黄熏;

化脓,用赤小豆当归散;

辅助外敷,可以用珍珠粉+青黛+轻粉。

 

好,狐惑病就讲到这里。

全部讨论

2022-11-15 13:06

“若能食者”这里指能吃很多,说明胃里有虚热了,脾虚极而胃虚热。黎明老师,阳明部分的诊治也在此狐惑部份一并考虑辩证论治是吧。

2022-11-13 19:15

分析简洁明了,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