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给自己看病(7)循环总图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9喜欢:13

《怎样给自己看病》123456,写作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大家对《伤寒论》的框架更容易理解,有些网友已经看明白了,这就是《伤寒论》的六经辩证,就是《伤寒论》背后隐藏的原理,是中医治病的总体框架; 

我们把它进一步总结成了三大循环,在实际中,这三大循环,六个层面,是一次性要通盘考虑的,实践中我自己也是按这个模式在训练和思考的,效果非常好;但在这几个月里,我一直在想如何汇总成一张总图,更加方便大家全面、顺序、没有遗漏地分析自己或家人的健康细节。

 人体循环总图 

今天我们就试着用一张总图的形式,来综合地讲一讲;当然我缺乏美术的训练和修养,图还是比较机械化流程化,请大家包容着先看:

 如图: 

其中(2)脾土和(9)胃金,脾胃是一对循环,胃是足阳明胃经,阳明燥金,以凉降为主,我们就写成胃金;

其中(1)和(6、7),心肾相交是一对循环,包括了(4)太阳表证和(8)肺金,少阴病和太阳病,是一组循环;

其中(3)肝木和(5)胆火,是一组循环,肝木升、胆火降;

三组循环的细节我们在《怎样给自己看病》123讲了很多;

  在这份总图里,我们把能量向上升的,标注为蓝色(竖条格子),如图中1234;

我们把能量向下降的标注为红色(横纹格子)和黄色(斜纹格子),如图中56789;

 上焦,是指心口心窝以上的部位,包括了头部和胸腔;

下焦,是指肚脐以下的部位,包括了膀胱和肾;

中焦,是心窝和肚脐之间的部分,一般指脾经、胃和大小肠;

  

图中,我们把(3)肝木,画得非常粗壮 

不是因为肝经从脚底到头顶的原因,实际上各个经脉都是从头到脚的,比如肾经、胆经、胃经、膀胱经、脾经,都是从脚底到头顶的;

 考虑到,肝火和上火,确实是大家口头上说得最多的并且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肝经既阴升的表现,还有升过头的表现;而且人体的升发之力,确实非常之强,而下降之力相对较弱;(3)肝木的较强的升发力,向(567)较弱的下降力转变时,多发生各种各样的障碍,病症也非常的多,于是我们把(3)肝木,画得比较粗壮一些,以示强调之意;

 这个肝火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其实简单地说,(1)肾经(2)脾经,有寒湿的时候,肝木表现出来的火,就是虚火;虚火要温肾阳、运脾经,附带收敛肝木;反之为实火,实火就直接清热、凉血即可;

  

人体循环总图(含舌像、脉搏)

 在中医实际看病过程中,舌像是非常直观的,虽然拍摄时有点色差,但基本上是可以用照片的形式固定下来的,所以我们的总图,有必要把舌像加进来; 

脉搏是比较难表述的,但是脉搏是至关重要的评估依据,我们也把脉搏的基本图形加进来,于是成了下面的人体循环总图:

 

水升火降 

水升火降,也叫做阴升阳降,各种中医书提到的先辨阴阳,就是判断是人体病症中,主要是水升的问题多一点,还是火降的问题多一点,还是水升和火降同时都有问题; 

以上总图中,左边的水升火降,跟右边的舌头舌苔,以及双手的脉搏是有对应关系的;我们在分析病症,或学习方剂的时候,一定要把书上没有说的,三者的对应关系,都一一梳理清楚,这样学习才能有势如破竹、一通百通之感; 

实际上我们把伤寒论的各种方剂,以及历史名医贡献的名方,分别拿过来把药物逐个排列在上面的人体循环总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方剂,都是既有水升的考虑,也有火降的考虑,这也是本人认为,学习古方剂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让我自己的中医学习突飞猛进的好方法,后文我们再详细举例。

 

症状的分级 

为了有效地区分症状,关注核心症状,我们上一篇文章重点讲了《症状的分级》

基础症状:以舌像、脉搏为表现的症状

辅助症状:以吃、喝、拉、撒、睡等,人体基本活动障碍的症状

个性症状:每个人表现不同的症状,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

 

人体循环总图的分解说明 

一、图中(1)肾水和(2)脾土,往往同时发病,表现为阳虚水湿

 基本症状:

舌体淡嫩、有齿印、舌面有水滑状;

舌苔在中部和根部有白、奶白、黄白的苔,或薄、或厚、或舌根厚、或厚腻

脉搏上,关脉和尺脉,是比较弱的,有的按到底才能感觉到,有的表面有但按下去是空无的

 辅助症状:

身体发冷、手脚冷、双膝发冷、大便细软、粘马桶、易溏

不渴从不想喝水,或喜欢喝热水

个性症状:

有的饭量小,有的便秘,有的难入睡、睡眠浅

有的腹部肝经发疝气

 所以,以上基础症状和辅助症状,我们很快就能确定(1)肾经(2)脾土的问题,阳虚水湿;

脾土的问题,我们常用到白术、生姜、干姜、炙甘草、茯苓、吴茱萸、砂仁;

有肾阳不足而怕冷的、手脚冷的、双膝发冷的,会用的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

 当然,由于本人学识还有限的原因,本文中的基础症状、辅助症状和个性症状的罗列,可能或多或地会还有一些缺失,在此说明一下。

 

二、图中(4)太阳表证,与(1)肾阳不足(2)脾经寒湿,紧密相连 

基本症状:脉搏浮紧,或整体脉搏沉弱,但寸、关脉会更明显点

辅助症状:饮食、精神都欠佳,喝水要喝热水,喝水喝不下多少

个性症状:喷嚏、鼻涕、鼻塞、怕冷、发烧、怕风、咳嗽、白稀痰等表现,就是我们常说的风寒感冒;

 

这种阳虚水湿前提下的感冒,多用温热解表的紫苏、紫菀、麻黄、桂枝白芍等;

如果是湿气比较重的,用藿香、佩兰、香薷更多一点;

配上前面温脾土的生姜、炙甘草、大枣、白术、苍术等;

有阳虚的再配上附子、肉桂。

 

三、图中(3)肝木升发的问题,比较多一点

 

(一)在小腹部,由于上述阳虚水湿,肝经途径小腹受寒,容易诱发疝气,治法也自然就是温肾阳、祛脾湿,加疏肝即可; 

(二)肝经升发,容易受到湿气的阻碍,产生气郁

基础症状:

在舌苔水滑的基础上,

舌边有一圈厚厚的圆鼓鼓的像围墙,或者舌头前半部分隆起鼓起;

脉象上,寸脉会比关和尺略微明显一点,但都是沉的;

脉搏速度不快,因为体内并没有实热; 

辅助症状,仍然保持水湿的胃口差、大便不畅、粘腻的情况; 

治疗上,多用青皮破除湿气的气郁,严重的喷嚏不断的用旋复花,只要1剂,最多2剂,舌体舌边或舌前部的隆起部分就消退下去了;

 

(三)在肝升发过程中,升发的力量足够大的,所以升过头的解决方法,是(5)胆火降的速度加快;

 基本症状:脉搏做关脉会比较弦,脉搏顶部像一根细绳; 

辅助症状:食欲差、吃不下饭

个性症状:咽干、口苦、胸肋苦满、腹痛等等

 这时我们会用到向上升发,疏通肝木,且微微清热的的北柴胡;

还会少量用到降胆火的黄芩、半夏,燥湿清热苦降下气 

典型的药方就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生姜、大枣、炙甘草,其中的党参生姜大枣炙甘草,都是温运脾经的,显然这种肝木升发的障碍,最大起因还是脾经的寒湿

 (四)肝木升发产生的热,如果肺气不够凉降,会诱发肺部的肺热和咳嗽、喉痒、有痰,有的会叫风热感冒、风热咳嗽之类的

 基础症状:

脉象上,寸脉会比较浮而有力,热瘀在上焦了嘛

舌苔面上,会有一些黄苔 

辅助症状:受肺热影响,大肠和肺相表里,可能有大便干燥、或拉黄水

个性症状:喉咙痒痛、咳嗽、有浓痰、或黄痰

 治疗方法,以凉肺、散肺热为主,选用比如桑叶、菊花、炒枳壳、桔梗、杏仁、百部、前胡等;脾经寒湿仍然是主要的起因,所以一般少不了生姜、党参、大枣、茯苓、白术等;

 (五)肝经的瘀堵,如果在血的层面,就牵涉到(7)心包相火了

 

四、图中(7)心包相火--血热

 基本症状:

舌体不再是淡红色,变得微红、大红、暗红,甚至是酱紫色,代表血瘀堵、有血热了,颜色越深越严重;

舌苔上有明显的黄苔,有的集中在舌中部和根部的中线位置,代表瘀热在心口;

脉搏上,尺脉会比较明显,关脉尺脉都比较有力,脉数比较快(90次/分钟),脉管可能比较细; 

辅助症状:饭量可能比较大,喝水多、好喝凉饮、大便易干燥、尿黄尿刺痛等等

 个性症状: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怕光、脾气易暴躁、长期好酒好辣; 

治法,以凉血活血为主,用桃红四物,桃仁、红花、当归、川芎 、生地、赤芍;

有舌体发红、暗红、苔黄的,即可首先想到使用这个桃红四物汤;

有肝郁的加柴胡,有肺热咳嗽的加炒枳壳、桔梗,有头晕的加怀牛膝引血下行;

 

阴虚血热(7)和阳虚水湿(1)(2)同时出现 

这个情况也相当常见,起因还是因为(1)(2)的阳虚水湿,导致(5678)下降都困难,形成了轻度的阴虚虚热

 基本症状:

舌体是微红的、大红的,但舌苔面是水滑的,苔白、黄白腻,舌根更厚腻

脉有关尺沉弱,也有关尺弦细数 

辅助症状:

口干不欲饮,或饮不多,好腹泻有青黑、又有黄水;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

 个性症状:

耳鸣、眼花、脑鸣、怕光、又怕风怕冷 

治法以引火汤化裁,用大剂量的熟地黄90克以上,配1/20的肉桂1.5-2.5克引热下行,加少量的五味子、山萸肉收敛肝木肺金,热重汗多的加麦冬、天冬;

肾阳亏损重的,手脚冷双膝冷的加巴戟天,更严重的寒证加少量附子;

以此恢复火降水升的大循环。

 

五、图中(6)心火君火的下降问题,多与神志有关

 个性症状:发狂、神志恍惚 

治法多选用,龙骨牡蛎各30克,寒凉收敛神志;瘀血的加白芍柔肝血;

睡眠严重困难的加朱砂茯神、柏子仁、琥珀等;

 同时伴有(1)(2)阳虚水湿的,还需要附子、干姜、党参、桂枝等;

 生命垂危的,手脚冰凉,但冷汗淋漓,脉搏微弱的,多考虑已故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另炖)10~30g,生山茱萸60~120g,生龙牡、活磁石各30g,麝香(分冲)0.5g。

  

六、图中(9)胃经阳明证主要是两个类型

白虎汤证

基本症状:舌苔黄、脉搏洪大有力

辅助症状:大热、汗出、大量喝水,喜欢喝凉水

用生石膏透出邪热、知母清凉滋阴润燥,粳米保护脾经,并增加生石膏溶解度

 

三承气汤

基本症状:尺脉略沉,但有力,快速;舌苔多黄燥

辅助症状:大便不通,腹部拒按

个性症状:有头脑发热、发狂的可能

  

案例一、

湿证、湿热证(湿重热轻)在循环总图中的分析

 

湿气弥漫全身

基本症状:舌苔水滑、脉搏濡弱无力,缓慢,可能有舌体鼓胀的肝气郁结;

辅助症状:食欲不佳、不渴不饮,或只喝少量热水,大便细软难通,尿黄有泡,多有稀痰

个性症状:精神不佳,四肢困倦,起床头晕沉沉,直立半小时后好转,起床眼皮水肿,可能汗多,怕热

 

湿热证,按总图中顺序分析

(1)可能有肾阳不足,手脚怕冷,也可能没有;

(2)脾经水湿,舌苔水滑,有白苔、白腻苔、或黄白腻苔,用白术、砂仁;

(3)肝木,可能有气郁,舌边或舌体鼓起,用青皮;

(4)太阳表证,有怕风、怕冷、汗出,用藿香、佩兰;

(5)胆火不降,可能有浓痰痰、多梦,用半夏、陈皮,或加少量竹茹;

(6)心火不降一般没有;

(7)心包相火的血虚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看舌体显红色、大红、暗红,就有;

(8)肺金的收敛尚可,不出现肺热现象;祛湿少不了尿的排出,跟肺有直接的关联,加少量的滑石;

(9)胃经不降,腹部胀,大便多粘腻不爽,用厚朴、大腹皮、枳实;

 这样顺序罗列下来,湿证的可能方剂就出来了:

藿香、白术、砂仁、青皮、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滑石。

 

案例二:乌梅丸在循环总图中的分析

 我们拿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来用循环总图做一个分析,以作学习的案例; 

乌梅丸的组成是:乌梅480克、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当归120克、附子180克、蜀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 

(1)肾阳:附子180克

(2)脾经:干姜300克、细辛180克、蜀椒120克、人参180克

(3)肝木:乌梅480克(酸收肝木,清肝热)           当归120克(润肝木血脉)、桂枝180克(疏肝木血脉)

(5)胆火:黄连480克

(9)胃经:黄柏180克(清下焦热) 

如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乌梅丸证的特征,首先是肾阳不足、加上严重的脾经寒凉水湿;

 其次是,胆火和胃经的不降,造成的瘀热,所以偏胸口心里用黄连,偏下焦用黄柏;

使得肝木升发的瘀热也非常明显,于是用乌梅清肝热、敛肝木,当归润肝木,桂枝疏肝木; 

一个病患,如果与以上症状略有不同是正常的,必要的化裁是肯定的,一般不能照抄原方;所以以上乌梅丸方剂中,实际有好几个小的组合,我们也应当熟记,以便自己遇到类似情况,可以灵活选用。 

总结一下:循环总图的分析步骤 

面对一个病患,正如前面的湿证,我们按总图的分析步骤,总结如下: 

第一步,区分基础症状的舌苔脉搏,辅助症状的吃喝拉撒睡,个性症状,我们分开来罗列;

第二步,我们按总图的顺序,把上面的症状归类到1---9不同的项目里;

第三步,选择《伤寒论》中,或其他名方,较为接近的一个,并根据1-9的分析加减化裁。

 

好了,循环总图讲完了,不知道有没有讲清楚,我自己每次按这个步骤去,一步步分析后,选择用药,大方向都挺好,效果都还不错;也算是一个检查清单吧,在此分享给大家。

今天就讲到这里。

 ==============

延伸阅读

《怎样自学中医? 》

《绝症有治法总目录》

全部讨论

2022-06-28 15:48

老师大德!看您的经验精华让我如沐春风!国医大道,大道中化。

2022-12-04 14:20

今天又在重新细读黎明老师的文章,说到人体循环,我学识不广,只知道倪师在讲课中提到过一种说法,圆运动的古中医的一种理论,再就是黎明老师的三个循环这三种(确实看的医书不多哈,有些书买来也还没看)。我今天没有自已的什么具体不同的想法,只是有些疑感,或者说疑问吧。为什么我们人体构造中肺有两叶,肾有两个,它们两个脏器在人体循环中起的作用肯定有些特殊,中焦脏器都只有一个。上中下三焦的循环,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内与外的循环是不是还有规律可循呢?我呢想不明白或者说上与上,上与中,中与中,中与下,下与下,上与下,内与外各有循环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规律或者说一个大的循环?反正是没想明白,所以在此胡邹邹一番

2022-10-27 11:08

老师,看到你的文章。你的循环理论,想起《圆运动古中医学》这本书里的循环。但是我看您的循环图里没有 太阳膀胱壬水,阳明大肠庚金 的循环。不知如何理解。

2022-10-12 09:17

太阳与少阴是一组循环,那肺经属于太阴啊,怎么归到这组循环,这个我不太明白

2022-10-12 09:13

老师,根据你的循环图,寸关尺脉与上中下焦相对应吗?还有一点不太明白的是肺的下降与太阳表证是一组循环?这个感觉跟其他循环怎么不对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