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竞争已入红海,新市民金融成为主战场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消费金融,红海已定!

日前,随着年报的陆续披露,消金行业竞争格局初露端倪,财富君发现,就在已披露年报的公司中,头部平台优势愈发明显,包括招联消金、平安消金、兴业消金等业绩表现不俗。

不过,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消金公司面对的挑战不容小觑,而新市民金融有望成为新的突破方向。

(1) 头部优势

年报密集披露,头部平台整体领跑。

日前,晋商银行公布年报,披露了晋商消费金融2022年的盈利情况。年报显示,2022年,晋商银行分占晋商消费金融持续经营业务产生的利润为2078.4万元,上年同期为2450.5万元。以晋商银行持股40%计算,2022年,晋商消费金融持续经营的利润为5196万元,较上年同期的6126.25万元同比下降15%。

3月15日,中国平安发布2022年年报,其中披露了平安消金的部分业绩数据。财报显示,2022年中国平安对平安消费金融确认的投资收益为5600万元,而中国平安持有30%平安消费金融股权,据此计算,2022年,平安消金实现净利润约1.87亿元。

3月30日,兴业银行2022年年报正式发布,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2022年度的经营业绩也随之揭晓。2022年,兴业消金新增服务客户数超200万户,完成消费信贷投放637亿元,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29%。

而今年3月8日晚间,中国联通发布2022年年度报告,披露了其持股50%的合营公司招联消费金融的经营情况。业绩方面,2022年全年招联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75.01亿元,较2021年的159.33亿元增长9.84%;实现净利润33.29亿元,较2021年的30.63亿元增长8.68%。

而从另一个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末,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为1643.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9%,成为首家资产规模突破1500亿的消费金融公司。

其实,就从去年开始,行业分化格局基本显现,头部平台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在今年来看,这一趋势仍在继续。

(2)两个数据

那么,经过多年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家底如何?对此,监管部门给出了答案。

3月29日,中国金融杂志官方公众号发表银保监会非银部署名文章,就在这篇名为《引领消费金融公司规范有序发展》的文章中,有两个数据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一个数据是公司数量,目前开业公司达到30家。据银保监会非银部披露,经过13年的发展探索,全国已开业30家消费金融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另一个数据,是持牌消金公司的总家底。截至2022年末,上述持牌机构的消费金融行业资产总额为8844.41亿元,负债总额为7847.23亿元,所有者权益为997.18亿元。

数据显示,自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发放消费贷款7.17万亿元,累计服务客户7.89亿人次。此外,消费金融公司不断推出特色消费信贷产品。自成立以来,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发放旅游类贷款4972.6亿元、健康医疗类贷款2917.49亿元、教育类贷款3973.32亿元。

银保监会非银部认为,立足专业化消费信贷功能定位,聚焦服务中低收入人群,消费金融公司已形成与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互联网平台、小额贷款公司等消费金融主体竞争发展的格局;并逐步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兴力量。

此前,麦肯锡发布报告判断,消费金融市场将保持稳健发展,预计2021~2025年消费信贷市场增速将接近14%,于2025年底增至约28万亿元人民币。

(3)四大挑战

不过,对于这个市场,麦肯锡的判断是,这是一个红海市场。很显然,这个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应该已经超过想象。

从外部来看,在消费金融业务的红海中,参与者众多,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而从行业内部来看,利率压降、监管趋严、外部环境风险凸显。

就在上述述名文章中,监管部门重点指出了消费金融公司当前面临的四大挑战:

第一,细分客群能力不足,获客成本居高不下。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围绕消费场景自主构建业务渠道获取客户的能力与意愿不足,除头部少数公司依靠多年品牌声誉积累的客户与渠道,具备一定自主获客能力与客群细分能力外,多数消费金融公司依靠以头部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助贷机构推荐获客。

第二,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企。目前,消费金融公司形成“以同业借款为主,其他融资方式为辅”的单一融资结构。2022年,LPR持续下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而消费金融公司平均融资成本仍然较高。

第三,自主风控能力不足,风险管理成本被动抬升。消费金融公司客群定位决定内生信用风险高,贷款无抵押担保风险缓释手段少,风险成本明显高于商业银行。

第四,中低收入客群的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不足,运营成本较高。多数公司为提升运营效率,将催收等易引发客户投诉的工作委托外包机构开展,由于对外包机构准入及日常持续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约束,导致暴力催收行为时有发生。

而在3月13日,蚂蚁消费金融发生了工商变更,注册资本从80亿元增至185亿元,增资幅度131.25%,成为了30家已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中注册资本最高的机构。

很显然,在其它消金公司看来,这也是行业竞争势必加剧的信号。

(4)新市民金融

消金行业未来方向在哪里?这肯定是大多数人最为关心的问题!

麦肯锡指出,消金已经进入“精耕细作”时代,金融机构需要转变过去粗放拓展、“撒胡椒面”模式,转而精耕细作。

银保监会非银部也在上述文章中表示,2022年以来,行业积极顺应服务新市民的政策导向,针对新市民开发174个专属信贷产品,30家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向新市民发放消费贷款1652.22亿元。

所谓新市民,是指在城镇常住,但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据悉,此类人群数量约有3亿。而从目前来看,新市民金融已经成为消金行业的主战场。

自2022年3月份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后的一年时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多将服务新市民作为业务重点之一。整体来看,各家机构着重领域不尽相同,涉及租房、安居、消费、养老、教育培训等多领域,其中多项帮扶计划“涉房”。

招联消费金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招联消费金融已累计服务新市民超2000万人次,服务范围涵盖31省份307城市。

同样,就在2022年,兴业消费金融针对新市民群体在日常消费、个人提升、租赁房屋、子女教育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整合优化家庭消费贷、兴才计划、立业计划三大产品体系,推出新市民金融服务完整行动方案。

此前,蚂蚁消费金融制定“新市民陪伴计划”。针对刚毕业的新市民,蚂蚁消金旗下的花呗、借呗为其提供添置家具、租房等安居大额支出时的分期免息补贴、额度适当提升等一揽子服务。

而马上消费金融旗下安逸花产品启动一系列新市民专项帮扶计划。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马上消费金融已为近700万白户“新市民”建立了信用记录,并累计为新市民用户发放超16.8亿元消费贷款。

(5)两大突破

与此同时,为了服务好新市民,多家平台除了推出专属产品外,还在科技赋能、场景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在做好自身金融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和影响力。

首先,科技赋能。

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线上业务占比逐年提升,目前已有17家公司实现业务全流程线上化办理、贷款审批自动化决策、金融服务7×24小时不间断的纯线上数字驱动模式,占行业全部机构的比例为56.67%。

这在很多公司看来,几乎早已是行业共识。

2022年,兴业消金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趋势,加快拓宽线上业务新赛道,将数字化基因注入业务全流程,驱动业务拓展和经营管理全面提效,目前现已实现核心主干系统100%自主研发,申请知识产权并获权246项,赋能对客户的全天候、全覆盖服务。

为助力新市民群体更快融入城市新生活,2022年8月,招联推出“新市民筑梦行动”,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系统性为新市民群体提供更高效、更快捷的优质金融服务,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中邮消费金融始终将金融科技作为核心战略布局之一,不断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同金融科技深度融合,产出了多项专利成果。据悉,中邮消费金融已有21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其次,场景服务。

作为专营化消费信贷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紧密结合消费场景,积极拓展与线上线下商户合作,实现金融服务与消费环节的紧密衔接,切实发挥金融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招联一直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以金融科技为引擎精准普惠奋斗者客群,并为此推出了专属于奋斗者的节日“招联18奋斗日”。招联把目标人群锁定为在城市中努力奋斗的新市民群体,开启“新市民助力大礼包”“新市民优享大礼包”“新市民安居大礼包”三大玩法以满足三亿新市民的不同需求,让他们在拼搏中多一份底气。

截至2022年末,兴业消金立业计划已累计为超过10万名新市民提供近15亿元消费信贷支持,兴才计划也已累计向全国近5万个大学生家庭提供助学贷款超过22亿元。

中邮消费金融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应用场景落地,现已拥有上百个应用系统,90%以上系统为自主研发。其中中邮消费金融“中邮星网——基于复杂网络挖掘及分布式计算技术在消费金融信贷的应用实践”被广州市金融局评选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示范案例,进一步展示了中邮消费金融的科技实力。

很显然,对于消金平台来说,谁能更好的服务新市民,谁就能在这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

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早已悄然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