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防不住 养老目标基金解难题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与世界上其他的新兴市场国家一样,老龄化问题正在困扰着当前中国。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4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人,这部分老人养老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的老年人口不仅基数巨大,而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时期总人口增速的五倍多。

在中国,养老是个并不轻松的社会问题。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生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养儿防老”,即依靠儿女为老迈的父母养老送终。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养儿防老”方式由于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剧烈冲击,存在的基础已经开始动摇,并面临瓦解。

家庭规模小型化,“养儿防老”压力大

由于人口规模不断膨胀,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在这一国策的持续影响下,中国家庭规模逐步走向小型化,“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421”型家庭结构,即一对夫妻上有4个老人需要赡养,下有1个小孩需要抚养,生活压力十分沉重,现代家庭的养老功能也趋于弱化。一对80、90后的独生子女小夫妻,不仅要养双方四个老人,有的家里还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几代同堂,即使他们有心尽孝道,也实在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父母已老去,但子女还有自己的生活要继续、事业要打拼。面对这种窘境,老年人通过制度和自身储蓄安排来安享晚年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子女外出谋发展,“养儿防老”不可行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很多子女选择到外地上学,并在毕业后留在外地工作,很容易与父母分隔两地。一方面,大城市的“蜗居”没有父母的容身之地;另一方面年迈的父母也难以习惯大城市的喧嚣,而往往选择独自在老家,沦为“空巢老人”。全国老龄委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老年空巢家庭率已达半数。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由于大量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人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镇迁移,家中只留下了老弱,务工子女对于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照顾越来越少。

时代发展新气象,“养儿防老”趋过时

“养老的重负,就如同一座大山,死死地压在每个独生子女的身上。我们曾是最享福的孩子,但也将是最受苦的大人。”题为《独生子女的沉重未来》的网络热帖道出了许多80后、90后的心声,受到广泛热议。事实上,不同于老辈人,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把赡养长辈当做理所应当的事,很多老年人也不再期待“养儿防老”。“行孝”的优秀文化传统不能丢,但“养老送终”的观念在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已经淡化。现在老年人退休后一般都有养老金和一定积蓄,从经济上而言,已经逐渐从完全依靠儿女转变为通过储蓄和养老金等方式给自己养老。时代在发展变化,“养儿防老”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逐步转变。

“养儿防老”不可靠,养老目标基金成为“储蓄养老”新选择

从海外市场的发展经验看,借助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实现个人储蓄养老的模式发展非常成功,已在美国、英国、香港、智利、墨西哥、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应用,很多国家甚至将其作为默认投资选择产品。

面对老龄化形势,国家在逐步搭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保障。今年3月,《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正式出台。《指引》在借鉴海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长远,从产品定位、投资策略、运作方式等方面对养老目标基金作出了细致的安排:

一、产品定位力求稳健,强调服务个人养老本源,追求养老金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

二、产品投资强调以资产配置为核心,在采用目标风险、目标日期等成熟稳健策略的基础上,要求投资方面加强对基金下行风险的控制,指明投资策略的优化方向。

三、引导长期持有,养老目标基金采用定期开放的运作方式或设置最短持有期限,避免短期频繁申赎对投资策略及业绩产生影响,推动践行长期投资。

四、强调费率优惠,鼓励基金管理人设置优惠的费率,让利于民,控制投资成本,助力个人养老金投资。

作为“储蓄养老”的先锋,养老目标基金的适时推出,为解决人们的养老理财困局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