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护士被诈骗经历:骗子一直保持通话,糊里糊涂被申请贷款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一个年轻的妈妈,被骗了1万多元。

骗子以注销助学贷款账号的名义联系受害人,要求受害人提供一张无现金但能够转账的银行卡,说会打一笔钱过去以核实账户正确性。随后引导受害人下载消金App、申请消费贷。

在消金公司审批人员来电问询时,受害人按照骗子安排回答进行了答复。很快,消费贷款直接下发到了受害人卡内。然后,骗子以账号核对成功为名,要求受害人将贷款转入骗子提供的银行卡。

就这样,受害人被骗了。

老欺诈套路,新诈骗手段

1、一直与受害人保持通话:通过持续通话,扰乱受害人的思考与甄别,阻止受害人与他人交流。

2、反复强调时间紧迫和带来的风险:让受害人产生焦虑情绪和害怕心理,想快速解决问题,从而丧失辨别能力,很容易跟着诈骗分子的剧本设计走。

3、使用各类新型的网络工具:社会各界对反欺诈宣传力度大(各种反欺诈宣传密度广、形式多),监管及服务商的反诈措施明显(如,监管部门与电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的反诈电话等;运营商和手机安全软件对网络号码、非实名认证的号码容易的识别或拦截等)。诈骗团伙开始选用新的通讯方式进行,比如这次使用是腾讯会议联系受害人。使用新型工具在对使用者的安全防控上还有若干不足,普通用户使用也不熟练。

4、利用受害人不熟悉在线贷款:消费贷在线申请非常容易,提交个人信息、几个证明、回答几个问题,几分钟就能够完成放款。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认为贷款需要去现场核验,提交抵押物等。诈骗团伙利用这一点诱导受害人申请消费贷,然后迅速将贷款提现。由此给受害人莫名背上贷款。

5、强调受害人提交的银行卡仅用于账户核实:在贷款前,让受害人记住卡内余额,从而让受害人忽略银行卡资金变动。

事件经过

受害人是云南某边陲小镇卫生所的护士,家中有刚满一岁的孩子,月收入3000余元。

1、接到诈骗分子的电话

2020年11月10日中午12点14分,受害人接到冒充银行的电话,询问在校就读时贷款是否还清,称国家规定为已还清助学贷款的同学注销账号。

骗子主动提供了受害人的名字、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及身份证号码后。提出可以远程指导完成账号注销,并多次警告,如果今天不完成,后续需要到上海办理注销。更恐吓受害人,如果不完成注销的话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影响个人征信记录、甚至影响孩子将来上学等严重后果云云。

诈骗分子掌握了受害人的隐私信息,然后按照设定好的环节进行诈骗。

2、引导受害人下载腾讯会议

骗子要求受害人在手机上下载一个腾讯会议App,加入腾讯会议。

受害人问骗子,其他同学是否也注销;骗子回答,所有同学都注销,表示受害人今天被抽到所以要注销完。

腾讯会议可以不添加对方为好友,即可进行聊天和语音,减少一个辨别诈骗分子身份的环节。

3、发来虚假的证件信息

骗子发来营业执照、工作证、身份证,表示是在上海的正规单位,并非诈骗分子。

期间,骗子多次提醒受害人如果今天不注销、以后要到上海注销,还嘱咐受害人不要乱扫二维码加微信,防止受骗。

制作虚假证件,获取信任;反复提醒别受骗,以进一步麻痹受害人。

4、远程“指导”账户“注销”过程

骗子提出,要向受害人的账号转一笔钱,以确认受害人的账号,进而完成注销手续。

在骗子的远程指导下,受害人下载了平安消费金融App,并根据对方提示在平安消费金融App上完成拍身份证上传、银行卡信息、人脸识别等操作。然后,骗子催促受害人签字并提供亲属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当时受害人的母亲在旁边帮忙看护孩子,多次试图阻止受害人提供这些敏感信息。骗子便在腾讯会议上说,这个电话要录音,旁边有人讲话录得不清楚。于是受害人稀里糊涂让母亲离开。

受害人认为,对方知道我的真实信息,还提供了身份证、工作证、营业执照应该不会是骗子。而且,受害人想,自己提供的的银行卡里面没什么钱,不可能被诈骗。

利用受害人不熟悉消费金融申请,诱导受害人直接申请贷款。


5、受害人被申请贷款

随后,受害人接到平安消费金融的客服电话,确认是否自愿贷款、是否有人指导威胁贷款、贷款目的是什么、贷款金额、现在是否有拖欠贷款等问题。

受害人按照骗子教过的话术进行了回答。

几分钟后,受害人就收到了平安消费金融的提示借款成功的短信,不过受害人没注意到短信。12200元消费贷打入了受害人此前提交的银行卡内。

现在消费金融申请确实方便,放款也很快。不过,受害人并不知道自己申请的是消费贷,更不知道银行已经立刻放款到自己提交的银行卡内。


6、受害人提现贷款并转账给骗子

随后,受害人将12200元贷款转进自己的银行卡。又稀里糊涂的遵循骗子的指导,转到骗子的提供的银行卡。

受害人依旧认为此前提交的银行卡里没有余额。所以,当然骗子指导受害人转卡内余额时,受害人还是认为卡里的钱是骗子转来核实账户的,不可能被骗。



7、意图进行第二轮诈骗

紧接着,骗子又说,受害人之前有使用过小米手机,还需要下载个小米贷款App才能注销账号。

此时,受害人越听越纳闷——因为从来没买过小米手机,为什么还要注销小米账号。碰巧网络信号不好,受害人就退出腾讯会议。

诈骗成功后,骗子还想进行第二轮诈骗,意图诱导受害人申请小米的消费贷。


8、受害人报警
直到下午14:30上班后,受害人才反映过来不对劲。立刻咨询当地教育部门,询问助学贷款还清后是否需要注销。工作人员回复说,还款之后,账户自然结清,不用单独注销账号。

受害人此时才明白被骗。发现自己在骗子的诱导下,向平安消费金融借了一笔年化利息18%的贷款(本金12200元),并将该贷款全部转给了骗子。随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便捷的消费贷申请,反而成为骗子牟利的一种手段。

几个安全建议

接到注销账户、涉及到钱财的电话或信息,不妨中断通话和交流考虑下,或征询身边的建议,当然最好咨询警方和相关机构。

此外,个人信息的保护非常重要,泄露虽然不能避免,但是还是尽量注意保护,尤其以下几个生活中场景特别注意安全。

1、社交网络上的分享。很多人喜欢在社交网络上晒自己或家人的照片、机票、酒店、护照、手机号、邮箱、住址等重要信息,这就给黑灰产收集隐私数据提供了便利。

2、 路边调查或促销。我们经常会碰到商家邀请参加“调查问卷表”、购物抽奖活动、申请免费邮寄会员卡等活动,为了吸引人们参与,商家会提供几元到十几元的礼品,而上商家要求填写详细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姓名、甚至身份信息等,这是无形中泄露了个人隐私信息。

3、各类任务平台。曾经在某个任务平台看到一个“晒蚂蚁积分领30元”的任务。要求参与按照提供蚂蚁积分截图、账号、关联邮箱、手机号、个人大头照(正面、侧面等)等信息,然后可获得30元,下面应征任务者多达百人。

4、快递包装上的物流单。快递单上含有网购者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火车票上、在刷卡购物的纸质对账单上,记录了持卡人的姓名、银行卡号、消费记录等信息。以上物品随意丢弃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