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研究上市公司,要不要研究公司生存的政策环境呢?碰高杠杆高负债公司的股票,对监管层货币政策的松和紧,要十分敏感。

以海航为例。海航集团三十年靠一路买买买做大,钱从哪里业?从银行借钱,从股市圈钱,他就是高杠杆高负债公司的一个典型。复盘来看,海航的融资,有来自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但核心还是用尽各种杆杠手段,在全球范围持续推进的大规模借贷。海航在国内资本市场上,一共拥有8家A股上市公司、3家港股上市公司以及1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股权融资额总计已达1535亿元。而海航到底从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借了多少钱?目前海航集团的总负债余额达到7,000亿左右。

杠杆扩张这条路能走下去,必须受到三个约束:第一,收购方有人才储备能管好收来的公司,通过持续管理和经营,实现资产增值;收购方经营性现金流能够覆盖利息支出和一部分本金偿还;第三,收购方国内信贷环境支持他们借新还旧。

对这第三个条件的变化,是我们研究股票的人,要十分关注的。

2017年6月中旬,银监会紧急电话要求各银行,排查数家巨头企业的授信及风险,一贯凶猛的海航赫然在列。

为什么监管突然转向了呢?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考虑,你就不觉得突然了。国家外汇储备从2014年6月的近4万亿美元高点一路下降,至2016年末几乎跌破3万亿,简直是骤降。“去杠杆、防风险”已经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曾经宽松的融资环境持续收紧。

海航的舵手,他们对严峻的形势估计到了吗?第一时间开始调整了吗?现在看来,没有。货币政策的由松转紧,成了海航最大的黑天鹅!

严寒降临了,再害怕,再挣扎,也已经晚了,海航现在走上了破产重整之路,以后涅槃重生,也与老股东们没关系了,创始人的股权也可能要归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