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东头的创作者,已经被AI替代了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花儿街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1

即将过去的六月,是个什么样的月份?

答:是创作者们,接连被AI震动的月份。

第一波被AI震动了生态的创作者,是做自媒体的农村妇女们。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大明湖畔那些做自媒体的农村留守农妇。她们每次追完一部热播剧,就能火速创造大量,无法被原创文章监测系统判定重复的“极简”作品,这种极简创作的过程,每个月能为她们换来7500块的工资。

但是,她们的舒适区,已经被AI打破了。

据央视新闻报道,一家MCN机构通过有语音交互功能的AI软件,生成虚假文章,最高峰一天能生成7000篇,每天收入在1万元以上。#造谣公司用AI一天写谣言7000篇#,随即登上微博热搜。

自媒体农妇月入七千,还得哼哧哼哧地写稿洗稿,写个造谣稿,还需要大量阅读。现在,这一切,只需要一部AI手机。

#造谣公司用AI一天写谣言7000篇#登上热搜一周后,另一种被AI改变了创作的创作者,也亮相了。

上海电影节上,首映发布了导演陆川用联想AI PC支持全程制作的纪录片《西野》。这部纪录片取材自“全国最穷的动物园”西宁野生动物园,镜头下,有神秘的雪域高原,有残破的动物,有也不过是个普通人的动物救护者们。

许多观众,泪洒当场。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陆川打下了这样一段话,《西野》完成那天,我突然意识到,距离完成《可可西里》已经20年了。

20年意味着,可可西里盗猎横行的时代已远去,人与动物进入了另一种相处关系的探索;20年也意味着,人也要重新面对,人类和科技的关系。

当年拍完《可可西里》,陆川拿奖到手软,他上了一次《鲁豫有约》,在节目上聊的却是,拍《可可西里》时的焦虑——高原之上,摄影师拎着设备缓慢地前行,“所有人都在为你这样一个想法在付出,我就挺绝望的,我特别害怕崩盘,我害怕这局面哪一天突然就所有人不干了。”

不过20年后,如果一个导演擅用AI,他可以少受点儿陆川当年的煎熬——拍摄的想法可以用AI可以快速地视觉化。那些关于心底善念的表达、生命多样性的尊重、生命轮回的探索,并不需要兴师动众地出发,只要导演握住自己手中的AI法器。

《西野》的片尾,有一段陆川的独白,他说在可可西里的时代,动物保护中应用的科技微乎其微,但在今天,是AI向善,守护了生灵之美。

既然央视实名盖戳了,有人用AI一天写7000篇谣言;既然陆川也实名背书了,“AI向善,守护生灵之美”。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有一个创作者跟你说,他此刻正在跟AI一起做一些前沿的创作,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个正经人,你该如何分辨,他到底用AI进行着哪种创作?

2

告诉你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观察下他的生产工具,是手机还是AI PC。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AI手机指向的内容生产,是做自媒体的农村妇女的竞品,是内容的消费降级;而AI PC的能力,是可以通往内容的消费升级。

这不是按生产工具的体积,建立出的鄙视链,而是真正由生产力决定的。

虽然在手机领域,AI技术也是近两年极其火热的概念,但创新的天花板始终被压得很低。大部分的AI手机还只能进行简单的文字组装和影像创作,并不能完成复杂的自然语义的互动,更不可能做到不断学习、不断进化,从而个性化地服务创作者。有些AI手机甚至不具备端侧AI大模型,隐私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

而少量头部代表虽然努力推出的AI手机,在大模型的训练上依旧举步维艰,只能做到在产品里装载AI技术,让用户以使用和体验。

而反观另一头,AI PC的探索,却可以提供平替一个剧组的复合能力。

以支持全程制作了纪录片《西野》的联想AI PC为例,它内嵌个人大模型和自然交互的个人智能体“天禧”,是算力、传感、智能、安全与个性化的集合体,能够实现视频、音乐、图文生成立体赋能。

如果一个创作者打开了AI PC的世界,他也会被打开自己的世界——他的想象力更容易地转变成现实,他当然也更容易成为,创作与创作能力都得到增强的超级个体。

到这里,如果你身边有一个,拿着AI手机做内容,却没能惊艳到你的人,不要责怪他。

毕竟,大部分AI手机目前还只是实现了智能,未能达到人工智能。拿着一把镰刀的人,干不出一台拖拉机的活儿。

杨元庆曾说,AI让人类的想象力将会更容易转变成现实,AI PC等智能设备,是对人的增强,对创作的加持,对创意的深度赋能。

杨元庆的话不是喊喊好听的口号,而是包含着对技术的极大考验。毕竟,内容,是可以被世界上最广泛的人,最容易检视的工作成果。

3

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兽医赵海龙,曾对着镜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离城市越近的地方,救护动物越多,到底是动物跑到了你的牧场,还是你把牧场建到了人家的家里。”

从《可可西里》到《西野》,20年过去了,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伤害,从猎杀变成了侵蚀。伤害变得漫长而细碎,也意味着救护需要更持久的关注,更耐心的系统性付出,那需要一线的工作人员,需要陆川这样的社会议题关注者,还需要科技的支持——

陆川的镜头下,这家很穷的动物园,也有一个独特的富裕之处,这里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联想提供的一整套监测动物的AI系统,多维度地观察动物的生存状况。

通过这套系统,兽医赵海龙可以实时知道,那只患了肿瘤的雪豹,每天的活动量、休息时间和呼吸变化。

他们也能知道,一只曾被救护的兔狲在放归之后,此刻是否正放肆奔跑在雪山之下。

技术让动物救护,有了更细微、也更广阔的视线。而另一面,因为有了这样的监测手段,如《西野》这样,从更细腻视角探索人与动物关系的作品,也有了可能。

在发布会上,陆川说:“AI将给影视行业的创作者带来更多机会,我们身边瞬间多了一个超级强大的助手——它拥有整个人类社会、人类智慧和才华的数据库。”

AI从选题到审美、到落地,都扩展了创作的可能性,但有一点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任何不谈钱的创作,都是耍流氓。

内容降级的AI创作能够实现日入过万,那些要依靠AI PC的升级创作,也能够挣到钱吗?

高盛集团提出一个“创作者经济”的概念,即在互联网平台辅助下,允许创作者通过创造数字内容赚取收入的一种新经济模式。据其预测,2027年创作者经济将达5000亿美元,变现平台受益最大。高盛研究预计,未来五年,全球5000万创作者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0%-20%。

什么样的创作者,能分到这个超级蛋糕?

这很难预测,但至少明确的一点是,那些拿着蛋糕刀的人,一定比拿着塑料叉子的人分到的蛋糕多;那些已经用上了AI PC的人,一定比只握着AI手机的人,更先把住AI的脉。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研报中提到,AI PC的市场渗透率将从今年的2%迅速增长至2028年的65%。报告预计,随着市场对AI PC的认可度提升,预计PC市场出货量在2024年和2025年分别达到2.62亿台和2.76亿台。

每一次光出现的时候,有许多想便利借光的人,也一定有迎着光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