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自己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今天上了杨军教授的《阳明心学》课程,感触比较多,特地把学习笔记整理成本篇文章,分享给大家。

(一)

杨教授告诉我们,人生好像是一盘棋,只需要一个棋子不在原来的位置上,就不再是原来的盘棋了。

人生在某个角度,是一场唤醒自己的过程,当你从改变自我入手,当你唤醒了自己、其他人就会受到你的影响。

王阳明反对“新”主张“亲”,主张是修己,而不是治人。主张吸引,让人愿意跟我亲,愿意听从我,而不是只去学习一大堆改造他人的术。

(二)

老师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动物,一生都在跟人打交道,想在人类社会里做得好,也必须学会与人打交道。儒家主要就在研究怎么跟人打交道。

在某个角度,人的成败在于他人的判断和评判。一些把本职工作做得很好,但没有拿到自己想要结果的人,是因为做人有问题,大家跟他都不亲。

只有大家都愿意跟他亲,愿意给他资源,他的人生才会更容易成功。

老师的话,让我想起以前读到过的一个观点:了解一个人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彼此撤去心防。

关怀别人的人在两个月中交到的朋友,比那些期望别人关怀自己的人,在两年中所交到的朋友还要多。

(三)

王阳明认为,朱熹讲的是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在道理层面是成立的,但是非常难执行,因为不可能有人能把每件事情的前前后后真实原理都弄明白。

阳明心学讲究的是“内求”,讲究“万化根源总在心”,讲的是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的“宜”。

修身追寻的是日损,每天都减少一点自己的坏毛病。

在某个角度,修身就像一次又一次的舂米,一次又一次的去去掉自己的杂质、把自己变得更纯粹。

杂质的根源在于私欲,在于追求了自己不应该追求的东西。当一个人可以去掉自己不该有的欲望,明明德就涌上来,人就清晰了。

(四)

老师告诉我们,西方管理学,学的是说“不”,给了我们很多招数,只是让员工不干什么。

但中国的管理学说的是让人说“是”,让人不好意思说不。

很多家族企业成功的背后其实在于“亲”,因为亲,所以能把制度执行得更好。

以前读过一个观点:爱和纯粹,会渗入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我们的身心都变得和谐、快乐、轻松,帮助我们渡过一切伤害、怒、烦恼、恐惧、焦躁。

(五)

老师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新”的心得是说不清楚的,只是有了新的感受和感悟,只有自己知道。

学方法其实是在于你有没有这个心,这个心受不受私欲的蒙蔽。如果只有方式方法没有这颗心,就只是在扮演。

在某个角度,模模糊糊是开悟的前端,开悟这件事情犹如“哑巴吃苦瓜”。修身一开始就是这个过程,别人怎么说都不懂的,苦瓜咬一口就知道他是什么味。

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在概念上忙忙碌碌,不能只是背概念,要上来咬一口。王阳明思想的成熟就是这么一个动态的过程。

王阳明晚年的诗歌很有名:“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六)

老师告诉我们,王阳明的年少时期,看不出来有任何可以成为伟人的可能,但是他遇到了一个好父亲和一个好老师。

王阳明的父亲“易子而教”非常智慧。

当今的社会不是单挑的社会,一直讲究的就是家族的奋斗。

一个家族变得好,不是一个人的贡献,而是几代人的努力沉淀的结果。

一个年轻人在外打拼,也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族的事情。

父母的身教很重要,为人父母的要学会去修自己,给儿女们一个好的榜样。

父母要帮着孩子在竞争中胜出,不能让孩子出来跟人单挑;因为别人的孩子都是一个在家族在帮他们群殴。

(七)

老师告诉我们,王阳明最珍贵的就是从小就善于思辩。

学习必须能够发现问题。在某个角度,发现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发现了才有机会解决。

当一个人开始改变的时候,他最熟悉的朋友圈会先出来质疑他;当一个人面对质疑和批判的时候,还能不能有继续前行的魄力,这很重要。

老师强调:顿悟是需要机缘的,可遇不可求。人要追求的是提升自我,日日精进,而非顿悟。

(八)

阳明心学主要概括为几个点:心既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修”其实就是去掉私欲的隔断,去看到事情正确的处理路径。

老师在课程里面引用了阳明先生的一个故事。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

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收尾)

人要活明白。活明白的前提是自己想明白。

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终身不行,终身不知。

祝好!

备注

1.请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们,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让我看到您是谁。

2. 只想磨练自己性格,所以五年多的时间,坚持每天写一篇,但苦于学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限,写的笨拙不足的地方,请朋友们多多见谅。

3.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