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2021年最新医保政策,专家访谈纪要2021.5.27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回复:2喜欢:7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推送。为了不与小韭菜失散, 请将“小韭菜的成长记录”点亮为星标账号,并常点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中国社科院卫生经济所、公共卫生经济学研究室主任 王主任

交流环节 Q&A

Q1. 4月底国务院做了医保基金保护指导意见,相比以前的边际变化如何highlight?

职工医保保障来看,大公积和小公积的问题。自己的医保账户之前是只能自己用,含缴费基数的2%+单位缴费基数6%的30%(即1.8%),所以大概有3.8%是进入到个人账户,这次改变之后个人交的2%还是在个人账户,但单位的1.8%放到统筹账户,由于门诊进入统筹所以使参保人的门诊待遇不降低。门诊账户9000多个亿,3.8%,所以影响了接近4000个亿的规模,这是一个大面的影响,从个人用个人的钱变成了个人用大家的钱。2%以前是只能自己用,现在可以给直系亲属,包括父母、配偶和子女,可以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看病吃药,二是担负父母、子女、配偶参加居民医保的缴费,每年100-300元,还可以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能不能去买商业保险在这个文件中没有说,给各地留下了操作空间,所以很多地方在用职工医保的账户来买惠民保,即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大概70多个城市推出了惠民保,浙江丽水、嘉兴等地很早就在做,浙江全省对个人账户使用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惠民保缴费很低,基本100-200元,基本保障待遇从精算角度不高,重点在于覆盖面要高,从丽水来看240万人摊保障是没有问题,关键问题在于覆盖面要达到要求,不然是搞不下去的。

居民保是自愿参保,消耗了大量行政资源,惠民保上海参保很快。集采的标外市场在惠民保的规则要看各地情况,比如上海把离子治疗都放进去了,但西部基本不可能。整体来说,医保资金的结余没有问题,能用10多个月,最大问题在于地区之间差距非常大,特别是人口流出的地区压力非常大,所以也在探索省级统筹,养老金已经建立全国调剂金制度,医保还没有,福建2020年刚发了文要做职工医保基金省内调剂。

商业医保每年保费增长都在10%,2019年就到了5-6千亿的规模,发展非常快。产品设计都放在重疾险这块,不算是理论意义上的疾病险,更像是理财产品,重疾险很难大规模推广,现在是要中产阶级也要参与。从中央政府的角度,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是非常开放和鼓励的态度。多层次的角度,商业医保也是主力之一。但做起来很艰难,离医疗保险还有距离,面对行政垄断的公立医院,商业保险没有任何能力去管和谈判的实力和地位,所以宁可给一笔钱给病人自己去花。后面商业医疗保险怎么设计和整个医疗制度改革是有关系,如果一直是公立三甲把控,那看到商业医疗保险很难做。

发展民营医院一直在鼓励,但实际发展过程很困难,在公立医院行政垄断的背景下并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政策设计是支持,但各地执行时有自己的考虑,可能更偏好公立医院。

DRG有20+试点,DIP有70+试点。DIP是基于大数据的分组付费方式。西方发展得很好,但国内医疗供给不是市场化的,所以DRG和DIP能否实现理论上的效果,如控制医疗费用仍然持观望态度。

从这几年情况来看:

1)对医院改善自己的管理水平有利;

2)医保控费作用没有那么大,激励机制是超过自负,省下来的激励,但公立事业单位很难自付和归自己,激励机制很难到位。

DRG和DIP执行过程中很多政策难以配套,DRG和DIP是要打包药品,医院控制药品和器械消耗,而集采是把药品直接从医院拉出来,这是一个冲突。前期金华、柳州做了DRG评估报告,看起来很漂亮,但最大的问题是DRGS和DIP作为预付制,会降低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这样重病就会推诿,那就会有大量的以次充好。DRGS和DIP都是付费系统,即医保和医院的关系,但患者端没有什么改变,按项目,只有一个地方改了患者的结算系统。

对药店和互联网的影响:对个人账户调整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药店系统,之前是靠个人账户来活,主要漏洞也是发生在这。医保改革之后,1.8%变成统筹就影响了好几千亿的收入,所以药店非常紧张,四处反映情况,但从医保角度还是留了口子,包括2%仍然留在个人账户并且范围也扩大,并且门诊统筹后在药店拿的药也可以拿到统筹里面去。大量药店面临商业模式转变的问题,医保局的角度也在推处方外流,统筹基金也进入到药店支付里面去,现在很多高值药品是可以去药店拿的,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互联网医疗真正在做医疗服务挣钱的没有,基本挣钱都是靠边缘业务,真正从药品和医疗服务来挣钱基本没有。医保局出了好几个文要对互联网医疗报销,但医保是属地化管理,全国400多个统筹区,即使放开也是在统筹区放开,互联网医疗应该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医疗资源的再匹配,但是目前属地化管理的情况下是做不到。去年7月份去武汉,当时看微医一天只有4例。互联网医疗还没有形成从医疗上获得资源的商业模式,目前也就是信息化的水平。

Q2. 上周广东的集采政策对非医保/院外产品,如生长激素的集采怎么去看?未来什么趋势?

理论上,占医保多少是决定纳入集采的重要原因。但从实际上来看,社会舆论也很重要,比如很多药品触及了舆论底线就会被指导。也不是决定性因素,也要看治疗人群的深度。大量政策都是因为引起了高层的重视才比较好做。

国家会逐渐裁减和取消地方裁量权,逐步统一全国的医保药品、设施和诊疗服务目录,以前地方有15%调整乙类目录的空间,现在没有了。

药品定价上,纳入医保的产品有医保的支付标准,民营医院和诊所是市场决定,对于院外市场决定的这一块是有对标的,即医院纳入医保的标,如果是竞争性的市场就卖不出去,但是现在卖药的积极性下降,国谈药从医院拿到的比例不超过25%,这个时候如果买不到药就肯定会提价了。

Q3. 家庭共济保险未来的场景是怎样,什么时候会有具体政策出来,以小养老的场景会释放多少资金池?

改革个人账户是因为沉淀了大量资金,主要是基于年轻人病很少,但老人没钱,所以要改革共济起来,同时再给直系亲属用,是未来的大趋势。国家也在研究考虑居民医保并入职工医保里去,这是一个设想,总之是要改变一个家庭两种保护模式。

同时,个人医保资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冲动要把这些钱花掉,所以想出了去买惠民保的办法

国家对医保买商业保险是持保留态度,国家认为要平衡、共同富裕,所以要提高统筹层次,进行调剂金。

覆盖率要达到一定程度,带病都能参保,就是需要扩大覆盖率,政府要动员摊薄,需要50%以上摊薄,需要耗费大量的行政成本。

Q4. 商业医疗保险收入增长蛮快,但支付比例和支付结构比较弱,什么时候会有比较强的话语权?路径会是怎么样?

不太乐观。县人民医院,医保局都根本见不到院长,更何况是商业医保公司。商业医疗保险可以全国支付,但更针对高端医保,没办法普及到中层阶级。

Q5. 惠民保作为补充,只要政府去推,就能带来比较大的杠杆。惠民保持续性的问题和政策支持的考虑? 政策会不会开个口子帮助商业医保去做产品设计?

多层次是定下来的基调。但政府对惠民保不感冒,如果要做大病就是之前的大病医保。如果靠政府背书推广并且全部都纳入,那其实就是居民医保提高待遇,那商业医保就是来跑腿的经办服务,所以需要有界限,哪些是基本保,哪些是商业保。

国家在大的方向支持商业医保的补充作用,但现在的高端险服务人群始终扩大不了。普通老百姓和中产阶级只看out-of-pocket,很难去用和睦家这种服务。现在很多险资在建自己的医疗服务,国家鼓励商业医保公司去做,这是一个方面。但从目前能观察到的趋势,商业医保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产品和商用模式。

Q6. 2025年政策希望达到2万亿。保险的高速增长是医保局会主动支持吗?

5号文建议认真阅读。对于商业医疗保险是鼓励支持的态度,原来商业医疗保险之前是保监会来管,现在也纳入了医保局。

Q7. 区域间统筹的设计思路?

第一步落实地市级统筹,原来号称是地市级统筹,但实际在市级都做不到,只是市级做个会计,调剂都做不到。医保是财政出的钱,财政是直接省里面管,跟市级没啥关系,所以很难做。现在在探索省级统筹,如建立调剂金制度,先不统筹,这是一个方向;第二是先不管基金的统筹,先统一医保政策,比如目录、报销比例等。具体怎么来做还没有方向。

Q8. 处方外流:药店对于医保处方药的承接,在国家医保局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会不会认为药店的药师服务还不足以承接这些处方,门特、门慢开得特别慢?

互联网医疗的慢病长处方怎么做?

难度主要在卫健委和医院这边,现在药价零差率减弱了医院的阻碍,但是也没有动力。药师服务、信息系统、监管体系建立这些障碍仍然存在,但这都是技术性的阻碍,只要是技术性的问题就能解决。最大的问题就是零售药店的药师服务能力。杭州对药店卖药有加成,但有些地方也没有加成,所以还是存在问题。

互联网+,在统筹区内是没问题的,包括银川、北京等,开了方子后药店直接能送到身边。最重要的问题是能不能流出统筹区去,如果流不出去就只是信息化。互联网医疗真正爆发是需要跨区域配置,如好的医生资源能在全国范围内配置,但现在做不到。

统筹区内公立医院的处方受到认可,同时统筹区内的互联网医院也可以,或者互联网和线上医院签合作,仍然是受到定额限制的。

 $长春高新(SZ000661)$   $健帆生物(SZ300529)$   $爱康医疗(01789)$  

全部讨论

2021-06-01 10:48

好文。

2021-06-01 10:47

Q2. 上周广东的集采政策对非医保/院外产品,如生长激素的集采怎么去看?未来什么趋势?

理论上,占医保多少是决定纳入集采的重要原因。但从实际上来看,社会舆论也很重要,比如很多药品触及了舆论底线就会被指导。也不是决定性因素,也要看治疗人群的深度。大量政策都是因为引起了高层的重视才比较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