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嫦娥四号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出品 | 通证星球


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软着陆。这是全人类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

在经过26天的“长途跋涉”并“养精蓄锐”之后,低调得似乎都有些淡出公众视野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厚积薄发。

完成了人类史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

至此,这项略显“隐忍不发”色彩的“月球远征计划”终于度过了最困难和最惊险的时刻。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搭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图源:VCG)


2018年12月12日16时39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结束地月转移段飞行,按计划顺利完成近月制动,并成功进入100km×400km环月椭圆轨道。

2018年12月12日16时4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经过约110小时奔月飞行,到达月球附近。

成功实施近月制动,顺利完成“太空刹车”,被月球捕获,进入了近月点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2018年12月30日8时55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顺利进入预定的月球背面着陆准备轨道。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肯环盆地实现人类首次软着陆,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通过中继卫星通信。


嫦娥四号将对月球背面环境进行研究,对月球背面的表面、浅深层进行研究,进行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等。

目前,探测器状态尚未完全公布。


嫦娥四号如何降落在月球背面?

2018年12月8日发射后,嫦娥四号很快达到了第二宇宙速度,直奔月球而去。

在经过6天的飞行之后,12月12日就来到了月球附近,并且实施了近月点“太空刹车“,并成功被月球的引力捕获,进入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

2018年12月30日,在地面工作人员的遥控下,嫦娥四号又实施“太空刹车”。

由距月面平均高度约100公里的环月轨道,成功进入近月点高度约15公里、远月点高度约100公里的椭圆环月轨道,为择机着陆做准备。

2019年1月3日,在高度15公里的轨道上,嫦娥四号上的发动机反推刹车,减小轨道速度,进入动力下降阶段。

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只能采用火箭发动机反推的方式徐徐下降。如上图所示,动力学下降阶段可分为以下步骤:


通过主减速阶段使嫦娥四号轨道速度降低,并下降至8公里的高度;

通过快速调整期进入落月姿态;

在反推火箭发动机的托举下,逐渐下降高度至100米,稍作悬停,对着陆区域进行检测寻找安全的落点;

进入躲避障碍阶段,最后30米缓速落月;

相对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着陆区地形复杂,难度更大。

在降落到目标区域后,着陆器和巡视器组合体要完成一系列步骤:

着陆器太阳能帆板打开;着陆器转移机构解锁展开;巡视器太阳帆板、桅杆展开;巡视器移动到着陆器转移机构上;着陆器转移机构解锁、下降;巡视器从着陆器转移到月面;完成两器互拍后分别展开探测工作。

航天科技五院“嫦娥四号”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如果说“嫦娥三号”是以一个抛物线的形式着陆,那么“嫦娥四号”就近乎于是垂直着陆


这种着陆方式,将先前着陆器在主减速段结束后由斜向前运动的轨迹改为垂直向下定点运动的轨迹。

与之相应的是“嫦娥四号”的着陆导航敏感器的性能就必须进一步提升。

需要增加着陆导航敏感器的作用距离,使得“嫦娥四号”能够看得更远、飞得更稳、落得更准。


嫦娥四号降落在月球背面什么位置?

冯·卡门环形山位于月球背面的位置


嫦娥四号的着陆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的冯·卡门环形山(Von Kármán crater),冯·卡门环形山是一座巨大的古撞击坑,直径大约180公里。

形成于约45.5亿-39.2亿年前,以著名的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师西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名字命名。

值得一提的是,冯·卡门是钱学森的导师。在刚刚形成的时候,冯·卡门环形山内曾经流淌着岩浆,导致南部区域非常平坦。

环形山中心区域有一个小山峰,该山峰与北部崎岖的地形相连。

NASA月球轨道勘测飞行器(LRO)拍摄的冯·卡门环形山


冯·卡门环形山位于更大的艾特肯盆地(Aitken basin)中,它以美国宇航员罗伯特·格兰特·艾特肯的名字命名。

该盆地直径大约2500公里,深13公里,从坑底最深处到最高处落差大约16公里,这是太阳系内已知的最大、最古老的撞击坑。

其90%的面积都分布在月球背面,只有一小部分在月球正面。

该盆地保存了原始月壳的岩石,收集这个区域岩石的数据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月球的组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艾特肯盆地盆地直径大约2500公里,相比之下,月球的直径仅3500公里可见其巨大。红色代表高海拔地区、蓝色为低海拔地区(伪彩图)。

为了保证嫦娥四号平稳降落,着陆地点必须要足够平坦。此外,还要有适合的光照,冯·卡门环形山所在的纬度既能够保证有充足的光照,又不至于被炽热的阳光直射。

由于是在月球背面着陆,在着陆器动力下降的过程中是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的,要依靠“鹊桥”中继卫星进行信号转接工作。

月球背面与月球正面的地形有很大不同。在月球的正面,分布有大量的月海,占正面总面积的31%。

月海并不是月球上的海洋,而是指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就是用肉眼能够看到的那些黑暗色的斑块。

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就在名叫“静海”的地方登陆。在月球背面则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海面积仅占1%。

1968年,阿波罗8号宇航员William Anders在飞过月球背面时这样形容他看到的景象:月球的背面看起来就像是我家孩子们玩了一段时间的沙堆,到处坑坑洼洼,乱糟糟一片。


月球为什么有个背面?

要想解释清楚月球为什么有个背面,就要从潮汐力讲起。

当我们在海边的时候,就能直观看到潮涨潮落现象,这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潮汐力。

潮水进入喇叭口的地形中,水位上涨更加明显,例如我国钱塘江大潮。

由于月球比太阳近得多,对地球的潮汐力大约是太阳的两倍,因此我们着重考虑月球对地球的潮汐力。

地球和月球其实可以看做一个双星系统,月球的非均匀引力场加上地球绕系统质心的转动,使得地球靠近月球的一侧和远离月球的一侧都会隆起一个“鼓包”。

这两个“鼓包”都会对地球自转有刹车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越转越慢的原因,过几年就会增加一个闰秒。

同理,地球的潮汐力以同样的方式作用到月球,使月球的自转逐渐变慢,最终使得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不再继续变慢,这种现象在天文学上叫“潮汐锁定”。

冥王星和卡戎的自转都已经潮汐锁定,它们两个只能每天面面相觑,彼此看不到对方的后背。

潮汐锁定后的月球,就只有一面朝向地球了,就好像一个人围绕你一圈圈看一样,你只能看到他的正面,无法看到后背。

当然,由于月球存在一种”天平动“的现象,在地球上能够看到月球的面积可达59%。主要是由于月球的轨道其实是一个椭圆以及自转轴与白道面有一个倾角造成的。


前苏联和美国对月球背面的观测

1959年,人类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照片


早在1959年,前苏联的“月球三号”探测器就首次拍摄到了月球背面,并把图像成功传回地球,并制作了世界第一个月球仪。

1965年,前苏联“探测器三号”在飞掠月球时,又传回了25张更清晰的月球背面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有一条长数百公里的链状排列的环形山。

根据这些珍贵的照片,新的月球仪包含了月球95%的表面。

阿波罗8号拍摄的月球背面


我们都知道阿波罗11号飞船完成人类首次载人登月的壮举,阿姆斯特朗的“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名言仿佛在脑海回荡。

在此之前,1968年12月阿波罗8号首次进入月球轨道,完成环月飞行后返回地球,三位宇航员成为第一次用肉眼看到月球背面的人类。

从那时起,飞往月球的宇航员都曾在月球轨道上空亲眼看到过月球背面。


1962年,美国宇航局的“徘徊者”月球探测器由于计算机出现故障无法工作,最终撞击在月球背面粉身碎骨,成了首颗在月球背面硬着陆的探测器,当然是没有发回任何有用的资料。

1966年到1967年,美国宇航局通过“月球轨道飞行器”项目的系列探测器获取了大量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

2010年,美国宇航局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拍摄到了更加清晰的月球背面照片。


嫦娥四号探月七大亮点简述

1、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勘察。

回顾整个人类探月史,无论美国还是前苏联,除了美国失灵的一枚探测器坠毁在月球背面外,人类的月表探测都发生在月球正面。

2、实现月球背面探测器与地面站间的中继卫星通信。

嫦娥四号探测器能够在月球背面着陆,关键就在于科学家提前把一颗叫“鹊桥”的中继卫星放在了地球和月球连线外侧的“拉格朗日点”上(L2)。

有了这颗卫星做通讯保障,探测器才敢在月球背面着陆,这也是人类首次。

3、国际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的甚低频射电天文观测。

在太空中,无法阻挡地球无线电的干扰,而月球的背面则是观测的绝佳场所。

月球背面是公认的低频射电天文的绝佳场所。嫦娥四号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扇观测宇宙的新窗口。

4、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嫦娥四号工程分为中继卫星和探测器两部分,中继卫星“鹊桥”是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送到地-月L2点,探测器则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轨道。

同嫦娥三号相比,需要运载火箭将探测器送入更高的地月转移轨道,而其轨道精度要求基本不变。

受发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发射窗口数量减少,嫦娥四号工程对运载火箭提出了更高精度和可靠性要求。

5、国内首次实现同位素核电池的太空应用。

嫦娥四号首次采用了同位素核电池(钚-238)供电方式,但还只是辅助作用,主要还是靠太阳能板供电。

据科学家介绍,这次使用的核电源功率还比较小,仅2瓦,与电脑上的USB口供电能力差不多,仅在月夜采集温度的时候采用。

6、国际上首次开展超地月距离的反射式激光测距试验。

在阿波罗登月期间,宇航员在月面上放置了多个激光角反射器,为人类研究月球的运动情况起了极大作用。

地球和月球的距离是38万公里,而中继星与地球的距离是45万公里,还没有任何国家在这个距离上安装激光角反射器,而我们的做到了。

7、国际首次开展月球背面中子及辐射剂量、中性原子分布和地-月L2点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研究。

嫦娥四号任务包含中继星和探测器两次发射任务,在中继星和探测器上共有三个国际载荷。

分别是着陆器搭载的月球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巡视器搭载的月球中性原子探测仪以及中继星搭载的中荷低频射电谱仪。

他们将分别首次开展月球背面中子及辐射剂量、中性原子分布和地月L2点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等科学研究。


中国探月简史

中国嫦娥探月工程无人月球探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

1、“绕”就是发射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已经实现;

2、“落”就是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嫦娥三号”已实现在月球的正面软着陆,本次嫦娥四号实现了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在月球背面开展科学探测工作,这在全球尚属首次。虽然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但却取得了多方面的创新;

3、“回”就是从月球表面采样返回地球,这样等待后续”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去实现。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外国网友也沸腾了!

《日本经济新闻》刊文称,进入21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只有中国。在全世界展开月球探测和开发竞争的背景下,中国已经领先一步。

科学美国人网站称,中国在快速推进的月球探索计划中,再一次“站到了创造史上首次的门槛上”。


美国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的布朗大学行星学家吉姆·黑德(Jim Head)表示,嫦娥四号任务进一步证明,月球不仅被中国视为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天体。也被视为“中国成为新的全球超级大国的漫长征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资产”。

对于嫦娥四号登陆月球后能否有新发现,黑德指出,任何对月球背面的探索本质上都是对“月球未知领域”的探索,因此必然会带来新的发现。

英国《独立报》称,中国嫦娥四号奔向月球的暗面将是“前所未有的太空之旅”。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后,将有助于揭开地球这位近邻“某些最为隐蔽的秘密”。


有观察指出,中国的探月工程最终要实现多项目标:

一是以机器人为代表,在月球建立无人月球科考站;

二是载人登月;三是在月球建立有人基地。

据了解,如果一切都按计划进行,嫦娥四号任务之后将是暂定于2019年底发射的嫦娥五号。

嫦娥五号将进行中国的第二次月球正面探索任务,尝试从月球正面西北部风暴洋中的吕姆克山采集样本。


人类探索全新的通证宇宙

宇宙对于人类来说还是陌生的存在,但是我们从不缺乏仰望星空的人。

宇宙有太多的迷人之处吸引着我们人类的目光,从古至今人类对于神秘的宇宙探索从未间断过。

从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拿起望远镜观察星空开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又近了一步,人们能够从视野中观察宇宙当中的星球,同时也对宇宙太空的奥秘更加的好奇。

是不是在宇宙当中存在着另一个星球呢?是不是有的星球上住着外星人呢?从此人类展开了无尽的探索。

今年恰逢人类探索月球60周年,同时也是人类实现首次载人登月三十周年。


几十年前,完成人类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的阿波罗计划以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那句:

“我们选择去月球,不是因为它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 。

然而在这番豪言壮语的背后,却是人类首个载人登月任务是源自于美苏争霸的事实。

与人类过往的疯狂所不同的是,通证宝(北京)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以区块链数字资产科技,帮助传统机构和个人资产轻松上链,助力传统企业实现“数字资产化”模式升级。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北京,逐步落地香港、新加坡、东京、伦敦、纽约,辐射全球。


AiBiChain旗下全球首款区块链通证生态产品—通证星球,基于区块链技术,人人都可以探索成为星球主人,发行自己的通证资产。

通证星球首次推出探索宇宙、创建星球的功能,将人类内心深处对于宇宙的向往,用区块链技术永不篡改的方式,让你真正拥有属于自己星球。


点击下载最新版本,体验通证星球。


通证星球最新版本已经上线,欢迎到AiBiChain官网下载体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