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图/来源@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

推动共同富裕,文化不能缺位。

美编|郭汀妍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了一组关于“纵深推进高质量发展,尽早实现共同富裕”系列文章,言之有范将陆续与大家分享。今天首先分享的是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范周教授撰写的《推进共同富裕,文化不能缺位》。

图/来源社会科学报▲

共同富裕是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这就要求共同富裕既不能成为少数人的富裕,也不能片面追求物质方面的富裕。从根本上说,精神贫困是最大的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只有摆脱精神贫困,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推动共同富裕,文化不能缺位。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进程中,应始终一以贯之地融入文化建设。

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中,应通过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拓宽文化服务矩阵、文化惠民全覆盖、建立固定帮扶机制等各项措施,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大文化力量,进而不断深化文化教育扶贫,有效补足精神贫困的短板。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把文化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双重富裕,不是重物质轻精神的片面富裕。因此,应把文化作为共同富裕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充分重视文化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引领作用与协调作用,着力解决现代人面临的精神贫困、信仰缺失与价值失落问题。

首先,在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建立方面,可借鉴浙江省梅林村探索建立的“5+25+X”先期经验,把文化纳入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中,形成涵盖经济富裕指标、服务优质指标、文化先进指标、生态宜居指标、社会和谐指标的系统指标体系。

其中,经济富裕指标包括规上企业劳动生产率、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等考核指标;服务优质指标包括城乡公交一体化率、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考核指标;文化先进指标包括居民综合阅读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等考核指标;生态宜居指标包括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山水林田环境保护率等考核指标;社会和谐指标包括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度、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社会诚信度等考核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应同步建立可评估、可衡量的细则标准,对每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评析。

其次,在把文化先进作为共同富裕考核内容之一的基础上,还应秉承公平性、公开性、重要性、均衡性的原则,结合不同指标在推动共同富裕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制定科学的权重分值,且文化指标要占据相当的权重,避免文化指标“形同虚设”或“被轻视”的隐患,保障共同富裕所涵盖的各领城工作统筹推进与协调发展。

拓宽文化服务矩阵,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力。文化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以文化推动共同富裕,单一类型的文化内容供给是远远不够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基础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是能同时推动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满足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全方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支撑。因此,需要站在大文化的视野,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力,协同推动,方能夯实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

图/来源@杭州日报

在文化事业方面,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共享化、实效化是以文化之力推动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大力推动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共创共享。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因此,应充分激活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将中国文化元素与标识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连地脉、接地气。连地脉即要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在地文化的比较优势,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适配性,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接地气即要结合群众实际文化需求,建设更多与群众生活经验相通的村史馆棋牌室、文化体验园等新型设施,让文化真正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于无形中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与道德素养。

在文化产业方面,加快推进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区域协同等各领域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努力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可忽视的重点任务。因此,一方面,要持续深化文化产业与乡村农业、乡村旅游业、乡村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扩大文化产业综合带动效应;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乡村地区的新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地区数字化应用水平,打通城乡之间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流通障碍,尽快补足城乡文化差距。

满足多元精神需求,以优质内容实现文化惠民全国流。共同富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 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实现不同人群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因此,针对全年龄段的不同人群,应提供差异化且供需适配的文化内容,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全覆盖。

因此,应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内容生产体系,提高内容生产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着力解决文化内容供给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可结合少年群体研学、青年群体悦己、中年群体亲子娱乐、老年群体休闲康养等不同需求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内容生产,拓宽文化内容服务群体范围,大力推进文化内容成果公平共享。

与此同时,加强文化品牌活动的打造。一是打造星期天文化品牌,利用周末空闲时间在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文化大咖讲座、戏曲表演、老电影放映等文化娱乐活动。二是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在法定节假日期间定期开展文化创意集市、非遗项目展示、特色民俗节庆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关文化活动。三是打造专属于群众表演的“星光大舞台”,鼓励广大群众登台表演、展示才艺,培养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参与感。

图/来源@文化周末

此外,要始终秉承精品意识,着力提升文化内容生产质量。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夯实优质文化内容生产基础。二是强化内容生产的多元主体力量参与,鼓励吸引内容消费者、内容监管者参与到内容创作当中去,实现优质内容的共创共享。三是建立健全文化内容生产体系的监管流程,有效避免低级劣质文化内容进入文化市场。通过高品质文化内容供给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素质的现代化提升。

建立固定帮扶机制,将文化投入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流程。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动广大农村地区的精神共同富裕,间断性、零散性的扶持政策是很难解决根本问题的。因此,必须将文化投入贯穿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流程当中去,形成固定的帮扶机制,切实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可落地、见成效。

一要继续加大文化教育在公共服务中的投入比重。“十三五”时期,我国公共文化及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累计1.83万亿元,年均增长6.75%。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资金308.39亿元,支持地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面向“十四五”,应继续增加公共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及义务教育投入,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效解决当前农民普遍面临的文化素养低、“等靠要”依赖心理重、精神生活落后等精神贫困问题。

二要将文化投入分批次贯穿到乡村文化治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组织建设、文化人才培养、文化项目运营、文化金融发展等文化建设的全流程中,形成固定帮扶机制的闭环系统。同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筹划、科学部署,兼顾长期效益与短期利益,确保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各维度各环节间能够统筹衔接,实现可持续协同发展。

三要强化文化投入的成效考核。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公共文化投入成效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对每一项文化投入的实际成果进行严格考评,并将评估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将文化投入纳入绩效考核强化政府责任,切实保障每一笔投入落到群众文化生活实处,看到群众文化生活改善实效,避免资金及资源浪费。

声明|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