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1000万点评赞!谁是“某数码汽车品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财联社7月2日发了条短讯,最初并没有引起汽车圈多大的注意。这条200多个字的消息,源头是微博管理员。

文本很官方,像某些车企的新闻通稿,但内容很火爆,可以说,它的表达形式,成功掩盖了它的重要性。

为了不被某些被涉及的企业投诉,我将微博管理员发布的全文一字不改地抄下来,免得被人说造谣:

“(微博将)积极开展网络黑产专项打击行动,站方将进一步规范企业在平台内的营销行为并加大违规处置力度,并公布典型案例及处置情况公示,其中包括:某汽车品牌在企业关键营销节点及财报节点,采买财经商业媒体账号,策划相关的热点话题,并违规采买外部营销公司所谓的冲榜服务,由营销公司通过机器刷量形式,短时间内发布同质化内容违规冲榜。对于近期巡查回溯中发现存在违规行为的16个企业品牌,站方予以如下处置:若无省级及以上媒体参与,相关企业话题3个月至6个月热搜均不予收录。”

汽车行业的人一定知道,这段话的重点是什么。汽车行业的水军由来已久,这两年已经让市场乌烟瘴气,消费者难分真假,SJ甚至恶意带节奏、攻击竞争对手,令很多车企苦不堪言。多家车企和多位行业大佬站出来公开喊话,抵制水军。

微博上文所指的某汽车品牌,其采用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称之为水军的惯用手法。

微博官方之所以出台专项打击行动,其实是JF摧毁了网络SJ犯罪团伙。据央视6月20日报道,“JF摧毁一特大‘网络SJ’犯罪团伙,其操控数百账号炒‘热搜’”。我找了一下该事件的细节,很多数据令人咋舌。

比如这家公司一个人可以控制数百个账号,进行造谣引流、有偿删帖、刷量控评。其在微博上制造虚假的转发、点赞、评论,一天可以制造1000万余次。

可以说,这基本上控制了“热搜”,以及评论区,甚至全网舆论。

这……谁受得了?!

难怪有些并不被从事汽车行业多年的专业人士看好的品牌和车型,竟然能获得巨大的流量,引发全民“关注”,天天上热搜,热度简直让人看不懂。

有人说,很多车企被流量打懵了!因为他们老了,进了老年人俱乐部。如果不了解实情,这能不懵吗?这太不符合规律了,完全颠覆了所有车企中高管几十年的从业经验。

这段时间和多家车企的高管聊天,普遍出现了严重的自我怀疑,以为过去的经验真的不行了。他们都在说,你看,还是需要“互联网思维”。这很大意义上,SJ让整个汽车行业陷入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

少数能坚持自己观点的人,也在刷新三观中,不断否定自己,又慢慢重建自己,这种历程极为痛苦。现实呈现出来的扭曲力太强了:造车到底是技术、品质的长期主义,还是流量为王短期获利?辛辛苦苦积累二三十年,不如人家几个月的声量。

其实,很多人知道他们有SJ,但根本不敢想,SJ的强度如此之大、涉及面如此之广、影响力如此之大。而且关键问题是,它还极其有效,很多网民在情绪和节奏的带动下,喷着喷着就进了他们的套:

全国人民都爱它,我有什么理由不爱?

这可比苦哈哈做规范的营销简单、直接、省时省力。老老实实做营销的车企,打造一个品牌要数年到数十年,而这种方式可能只需要几个月。

很多事情开始反向行驶,不止是自己值得怀疑,整个世界都值得怀疑:越是恪守规则和底线,越是吃亏,那些肆意妄为者,混得风生水起。

很多人可能会问我,你说了这么多,说的到底是哪个汽车品牌?官方没有公布,我们也不敢说,不过,评论区的“福尔摩斯们”似乎都知道。相信大部分汽车行业内的人,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

有一些力量不允许把这件事摆上台面。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其实并不重要。更可悲的是,汽车行业内这么干的,也并不是只有它一家。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表达一个美好的期望:愿这个事件,会让网络SJ有所收敛。当然,这仅仅是小编的一个幼稚的想法——汽车行业的SJ横行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真正停止过。

过去停不下来,未来估计也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