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_Song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0喜欢:8
我的一点点想法,你看看。。。
第一‘总对总’变为“项目对项目”
说明企业的资金超募能力被取消了,甚至需要开始归还以前超募的贷款。至于好与坏,我觉得一半一半吧,好的一方面是超募可以放大正确的决策也会放大错误的决策。现在就是在为2021年错误的决策买单。没了超募能力,以后就老老实实营业企业,做个小而美吧。至于坏的一方面:资金的流动速度慢了,国家也不信任你的自觉性了,资金控制在监管账户“帮着保教楼”。所以物业贷根本不是带来了新的贷款,只是信用贷转换成了抵押贷款。贷款的质量其实劣化了。
第四,经营性资产EBITDA对当前状态下利息尚不能完全覆盖。
信用贷款转换为项目贷或抵押贷过程中还涉及一个问题,新的超募贷款被项目制限制住了。那么现有的贷款额度能不能稳住,结果是不能稳住。因为贷款经营性资产EBITDA2023年只有111亿,对应的贷款额度最大也只有20倍大约是2000亿。而现在的有息负债是3200亿。那么这中间的大约1000多亿贷款实际上是稳不住的,是不得不降下去的有息负债。这也就是为啥有第二条:未来缩减债务规模1000亿元。正好这两年也是信用债券的归还高峰,现在信用债的总欠款额度大概在900亿。很多时候,你想不想其实一点都不重要,现实会逼着你这么干。
第三条,现金流量表方面。
因为要降负债,现金流量表稳定住是前提。2023年底应付比2022年底少700亿左右。如果今年销售额的减少能控制在700亿以内(全年3000亿,对应今年余下每个月260亿月销),那么今年不拿地了,能还掉500亿有息负债,卖资产回款的300亿可以保证在手现金不再下降,控制在1000亿。
表面上看,这么干两年也就把降负债的活干完了,但是以后的发展也基本上没了。因为手上的房开基本上没有啥好货在手上了,以后怎么办??完全变成香港类的公司?现有的经营性业务其实支持不住估值的。
如果今年余下的每个月的月销能做到接近300亿,那,还有希望,每年再拿500亿的好地,至少能保证每年2000亿的房开销售额,接近100亿的归母利润,再叠加50多亿的经营性归母利润。以后还是有发展的机会的。至少不至于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