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中国《十亿美元分子》一文有感:

1、新技术或者新理念是成功的关键吗?不一定,甚至可能没啥关系,但不能同时陷入“虚无主义”。福泰制药最早提出的理性设计分子的理念,并没有让福泰制药真正做出预期中更好的药物,无论是免疫抑制剂还是抗艾药物都失败了。现实中,福泰制药后来成功的药物则是无心插柳的结果,与最初的卖点几乎不相关。尽管如此,对于新技术也不能完全陷入“虚无主义”。福泰基于构效关系而进行理性的分子设计,最终还是成为了现实。而对于众多还没走出来的biotech来说,新技术的故事依然还有吸引力。最忌讳的是,往往被单纯一个所谓的广阔前景就给忽悠了,连证据也不找不看,光听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掏钱,这和买保健品就没有差别了。如果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在一定范围之内,有科研证据的新技术和新理念,值得一试。

2、什么样的管线更容易成功?一是适应症布局多且快。单抗在经过人源化、全人源化两代大的改造以后,其他的不管如何修饰,各家如何费尽力气,从结果来看还是差不太多,尤其是目前大多数不敢做头对头研究的情况下,同一代的单抗很难看出有什么区别,靠的是适应症的布局,以及临床的速度,以及后续商业化的能力。二是化学的参与。目前来看,敢于做头对头且胜出的很多都是小分子,比如各种“替尼”,也包括DS-8201赢了T-DM1,都有很大的化学因素在里面。所以,如果一定要赌一个best-in-class,个人倾向于从化药中找。

3、为什么大药企还要保留自己的早研团队?这两年有一种观点很流行,就是药企做大了,应该主要通过license-in为主,因为没人能在所有赛道保持领先,合作才能挑选出最好的候选产品。这种观点是错的。诚然,目前世界上最畅销的药物,确实大多是买来的,但福泰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大药企自身没有庞大的研发团队和他们竞争,在谈判中就会处于劣势。大药企的早研团队一方面是研发重器,另一方面也是战略武器,就好像当年王强对俞敏洪说如果你不让我加入新东方,我明天就在你对面开一家新西方一样,是一种战略上重要的威胁。

4、怎样的Biotech是实干的企业?这个问题尤其要提给biotech们,集齐了多个有MNC履历的高管就能成功吗?那只是给投资人看的,未必有用。福泰的故事,从企业内部的视角给了一个答案——理想主义,想站在学术前沿,想赢得和大企业的竞争、想将理念付诸实现的理想主义。有没有什么外人可以参考的“实干标志物”?比如管线平均研发费用?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还是DA、幻灯对最新学术进展的覆盖程度?亦或是某些市场活动的创造力、创新性?可能没有标准答案。

5、如何给医药股估值?

医药是科学,也是玄学,还有点艺术的成分。事实上,哪怕把市场潜力、流调数据、患者流、患者旅程、专家观念、临床证据、指南规范、医保谈判等等都算进去,依然是不能算准一个产品的销售额的。更何况作为我们外面人,缺少真实的医院和药房终端数据,不知道真实DOT,既难以调查医生观念,也无法深入调研各省医保执行差异和进院困难点,光是以患者人数和药品单价为基础,就要估销售额,颗粒度实在是太糙了。更难的,是给未上市产品和技术估值。福泰的估值就经历过剧烈的波动,曾经为了融2000万美元都要谈判大半年,到后来突然发现市场轻轻松松就能融7000万,过了没多久又变成辛辛苦苦只能融3000万,大起大落说明市场本身就没有对这类公司有统一的估值意见。市场情绪好的时候,股价是最乐观的那个人愿意出的价格,市场低谷的时候,股价是最悲观的人想卖的价格,医药的不确定性注定了会出现非理性的“极端人”,因此大幅波动实属正常。怎么办?只能平常心吧。只能盯着真正的好产品、好技术,坚持下去。看多了,其实对谁什么是突破性的产品,谁在认真干活,心里都有杆秤。所谓估值,终究只是幻象,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辜负最深情的坚持。

有道里有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