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27A股反转小记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作为入市刚满2年的新韭菜,对于总结这一次短暂的熊市,或者说是下跌行情做一次总结,我认为是有必要的。

本次行情从12月中见顶,开始跌多涨少的情况。关于我自己的理解,本轮熊市主要有几点原因:

第一点就是机构为了一年的排名,在最后一段时间要走完持仓股的冲刺(也就是去年抱团的赛道股,包括光伏、锂电和汽车整车这几个板块,其实就是围绕着新能源一个大概念来回炒作。)从而保证自己的排名,然后在排完名之后开始出货。手上拿到现金才能在第二年拿到手上的现金头寸。那么今年可能就有很多人吸取了去年白酒板块的教训提前抢跑,就导致了本轮下跌的时间提前。站在今天往回看,这一轮新能源板块在12月前市场情绪其实与2021年白酒板块或者是消费板块情绪相似,很多人无视极高的市盈率,追求“越高越买”的理念。

第二点就是在下跌过程中碰到了俄乌战争,战争的新闻会导致情绪抛售,从而加剧了本轮下跌的幅度,即使这次战争对我们国内很多企业的经营是没有影响的。但是股票是一个博弈的东西,是一个资金导向的工具,它不会因为现在企业经营的好就马上上涨,而是要看大资金对一只票的看法。同样,一个公司的公告也是如此,要看大资金是怎么理解,我觉得看公告第二天的走势大概率能看出大资金对这个公告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比如之前中远海控的业绩报告,即使它交出了一份大部分人都满意的答卷,但是它交出的这份答卷太好了,以至于一些人产生了“这是见顶信号”的想法,之后中远海控的走势也就一蹶不振了。同理还有猪肉板块,当猪肉老大开始亏钱,猪肉板块反而触底反弹。所以,我觉得股票作为一个资金博弈的市场,在交易中要更加克制自己的个人情绪,设置止盈止损线是有必要的。

第三点就是下跌过程中还碰上了国内疫情从3月份开始反复,这是对国内很多企业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的,这更加加剧了本次行情的下跌程度。

在经过了这三个事件后,国内政策端开始发力,例如金融委会议,当天也是直接拉高并且稳住了一段时间,但稳住两周之后指数就回补缺口,并在会议召开的一个月后加速杀跌。站在当下回头看,这一段行情是恐慌情绪而导致的,杀完一波恐慌情绪后,这些资金都变成了持币等待买入的状态,并且仍然有一批资金在不断试错,抄底买入。因此,在加速杀跌后,剩下留在场内的大多都是中长期的资金。同时,抄底资金开始买入,并且在翻红后加速买入。在接下来的几个交易日内,之前卖出的资金害怕踏空,逐渐也开始分批建仓试错,从而导致了后面走势不断向好。每当指数低开时,总有踏空的一部分资金等到回调机会逐笔买入,同时一部分基金开始回补仓位,导致最近指数走稳。但是在反转行情经历了2个月后,最近几个交易日明显感觉到多头压力变大, 空头的资金又慢慢变多,许多资金在这轮反转行情中已经获取翻倍的利润,很有可能他们会转变为空头卖出。

自我总结:在遭遇熊市或者行情极端的情况,可以将持仓股转移一部分到大金融,市值越大相较来说越稳。同时,如果想要拉指数或者稳住指数的话也需要金融股的出力。因此,大金融作为防御股在行情极端或者是熊市时我认为是不可或缺的。在下跌时,要敢于试错,并不是一下子把仓位全打满,在市场异动拉升或者突然杀跌至5%以下的时候,是可以考虑做出买入的决定,这时候的股价往往是比较便宜的了。也就是符合那句:“卖在人声鼎沸时,买在无人问津迹”。站在当下,这波反弹已经让去年涨的好的票回到之前的高点甚至创新高,这个时间点可能是需要注意减仓换股的,在一年后回看这段文字,看看想法是否正确。

在本轮熊市行情中能看出,一只票很难买到最低价,但能买到一个相较低价。因为恐慌的情绪会影响你的操作,在之后我再次面对一个突然爆发的行情时,我希望我能铭记机会是跌出来的并冷静一点思考,想想当下股价是否相较于之前已经非常便宜了,这个点位是不是一个值得买的,其实在一轮反弹过后,一些当时看起来不敢买的价格是一个非常适合买入的价位,我希望在下次行情走差的时候,我能有充足的现金并且勇敢的买入。在试错时优先考虑在去年涨幅较大的票,这些票往往是机构持有的,反弹的幅度可能会更大一些。在本次行情中就是这样,锂电池、光伏、汽车整车板块在反弹时幅度最大,很多票在两个月内达到了翻倍。但这些票也不能留恋过久,这个时候就不适合持有半年一年时间,当有一定利润的时候就可以抛出。然后可以更新一下股票池,多看看不同主流板块的分析,找找自己认为在今年有较大成长机会的票,这个时间段如果不是主流板块,一般的小票在这个时候估值都是较低的,比较适合长期持有。同时,这个时候资金也可能要开始挖掘新的板块。

全部讨论

2022-06-27 22:00

今日发现,在去年炒概念的大部分股票在反弹时略显疲软,比如元宇宙。因此,在做反弹时,优先考虑绩优股。尤其是业绩大幅增长的股票。

2022-06-26 21:58

记录之前在雪球上看到一个大V的观点“A股不是晴雨表,而是反应资金信心的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