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体系运行的结果和过程反思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0

年初开始决定全职投资,加大了本金的投入,投入了大概3倍的资金,原来的投资仓位管理上是按买入持有加一定的分散性原则来进行的,基本上都是随时满仓的状态,不能按照个股的波动来进行有方法有策略的调整个股的仓位。从3月开始总仓位大概是33%左右(原来的底仓),主要是以个股为主。当时上证指数大概在3500点左右,后面股市一路下跌,最低跌到2850点左右,我也在下跌的过程中不断加仓,到2850点时大概是投入了80的总仓位,最低点时大概浮亏10%左右。在标的选择上etf主要是这几个1恒生互联etf(原来选的中概互联网后来出于安全性和分散性的考虑换成了恒生互联),当时海外互联网指数一路狂跌,短短半个月跌了大概3成,这个指数我一直关注到的,有一点初始仓位,当时我是按每下跌30%作为一个买点,即我看好其长期发展,在进入低估后(我是按近3年市净率百分位50%作为正常估值点,低估点即近3年市净率百分位50%在下跌30%)我买入2个点的原始仓位,每下跌30%,我翻倍买入即按2%,4%,8%,16%的仓位加仓,理论上正常价格是1的话,加到最大仓位30%,满仓价格为0.35,预留了足够的波动区间。但哪想当时的海外互联网一路下跌,指数市净率百分位一路创新低,买入2%,4%,8%我都严格的执行了仓位计划,但3月15日这天,本来达到了我加仓16%的条件,我当时疑迟了既定的投资仓位策略,价格达到目标价也接近收盘时间,且当时市场价格下跌太猛烈,想着就第二天估计还会下跌,结果第二天价格直接拉升,完美的错过最佳买入时机。这个事情有些遗憾,如果当时执行了,理论上账户应该是多8个点的浮盈。但是投资上遗憾和后悔都是常态,老巴说得对,别人恐惧,我贪婪,但是逆人性是多么的艰难啊。后来4月中旬得时候,市场又提供了一次买入机会,只是比3月15日价格高不少,我做出了少量加仓,买入总仓位16%,后来我也对指数类投资进行了大量的反思。首先买入的指数应该要长期存在并看好的,这样指数能长期向上,第二仓位管理上指数按30%的幅度设置买点有点不合理,我做了调整,按14%上涨方向的幅度,增加了一倍买点数,相当于把30%的买入分为了两次。这样不容易错过最佳买点,比如下跌到20%也能买进一部分,但是这样调整也有一些弊端,比如刚好下跌30%,若采用一次买入成本肯定更低,但是分两次后一是错过的几率更低,二是心态更平和。以这样的仓位方式我买入了恒生医疗etf6个点,总仓位。银行etf8个点。H股etf指数3个点,家电etf5个点(H股etf,和家电etf,我不是太看好,一个是和恒生医疗和恒生互联重叠,二个是家电现在长期投资好像不是太有意思了,错过了发展的黄金阶段,未来大概率会平庸)但是没有想到更好的替代指数,所以暂时没动。个股方面我还是按估值的方式来进行仓位管理的,我按3年的时间周期来进行估值。按投资假设,能达到30%的投资收益,我买入3个点的初始仓位,买入后每下跌30%买入4个点,再下跌30%就买入8个点。(最开始我是按1 2 4 8来规划的,当然买入1个点是按投资假设20%年化收益,相当于达到买入一个点的,我把他变成了观察标的),目前个股9支,长春高新10%,健帆生物5%,平安5%,兴业银行3%,周大生3%,汤臣倍健2%,吉比特2%,乐普医疗2%,分众传媒2%,总体而言,目前上证指数3300点左右,我整体大概有5%的浮盈。当然由于投资时间尚短,整个体系也不成熟,还需进一步验证,还有就是标的积累了解也少,可供选择的标的也少,还需近一步积累。还有就是标的仓位不够集中,不敢重仓。我给自己最的规划目前就是进一步缩减投资标的,etf最多4支,个股最多8支,一来投资标的能更好的研究透彻,二来可以更省力。理论上按结果来说的话,找到一支翻倍的全仓和找到10支翻倍的每只1成仓位,结果都是相同的。但第二种方法貌似更难。但是市场随时都是波动的,第二种方法貌似更加的合理。且单一投资一旦波动一来更是考验个人心里承受能力。由于投资标的大多数都还是低位,卖出策略还没有实际验证过,大体上还是按照分段的原则,大体想法是按10%的投资假设作为合理卖地点,收回投资成本,剩余部分按透支3年价值作为清仓点。这是在雪球上的第三篇,一为记录反思,二为交志同道合之友,不定时更新。

全部讨论

2022-06-17 09:03

阅读量不少,为啥没有点赞评论呢,原创不易,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