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投资秘诀-“只关心资产的产出,而不是每天的估值”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2014年,巴菲特84岁,成功在投资市场干了65年,他在当年《致股东的信中》非常罕见的用长篇论述了他自己对投资的感想,虽然这篇文章涉及投资公司的部分翻译过来不到4000个字,但是我觉得用“价值连城”来形容毫不为过,这是股神毕生思想的精华所在,而且是亲笔写出来的,胜过市面上所有解读巴菲特的书。

以下内容节选《2014年致股东的信》

最聪明的投资,是把它当作生意一样看待。

——本杰明·格雷厄姆

【这是最容易被误读的话,很多时候还会把“生意”改为“公司”,这就好像把π定义为3,原文为:“Investment is most intelligent when it is most businesslike”。由于每个人对“businesslike”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明白这一句的本质就至关重要,可以说这篇文章中的两个案例都在解释到底什么是巴菲特心目中的“businesslike”】

引用本·格雷厄姆的话作为本章开头非常恰当,因为我对投资的理解很多都归功于本。后面我会讲一些格雷厄姆的事情,我还会讲到股票投资。但是让我先讲两个很早以前非股票投资的投资的例子吧。虽然两笔投资对我个人财富的影响并不大,但它们却具有启发意义

【为什么从非股票投资入手解释投资?实际上在巴菲特的思维世界中,股票投资就是实业投资,股票=实业;可是大部分人是把这两者分开看的:股票是股票,实业是实业,股票≠实业。实际上不是大部分人不愿意把股票当公司,而是实在没有这个能力。从下面的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来,满足其对生意的要求实在是太苛刻了。】

事情发生在内布拉斯加。1973到1981年间,中西部农场价格疯涨,原因是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和一些小型农村银行宽松的贷款政策。后来泡沫破灭了,价格下跌了50%多,这摧毁了借债的农场主和他们的债权人。那次泡沫中爱荷华和内布拉斯加倒闭的银行数量是刚过去的大萧条中倒闭的五倍。

【首先行业爆发了系统性的危机,此轮危机非常严重,价格暴跌50%,危机中才能有大机遇,那么如何抓住这样的机遇呢?】

1986年,我买下了奥马哈北部的400英亩农场,花了28万美元,比几年前银行贷给农场主买地的金额小的多。我对经营农场一窍不通。但是我儿子喜欢农场,我从他那里了解到玉米和大豆的产量,还有对应的运营成本。根据这些估计,我计算出农场的正常回报大约10%。我还考虑到,产量会逐步提高,并且作物的价格也会上涨。两个预期后来都被证明是对的。

【其次以很低的价格买入,这个价格是多少呢?大约是所买农场年利润(现金产出)的10倍(这是在无负债的情况下),即:利润不增长,10年收回所有投资。但是这并没有考虑到产量的提高和农作物价格的上涨,如果这两者均实现,那么回收投资的时间会大大缩短。值得注意的是:这个10倍标准巴菲特几乎坚持了一生。在其买的伟大公司里,也是沿用这一标准】

我并不需要用非同寻常的知识或智慧来判断:这项投资已经见底,同时可能有可观的上升空间。糟糕的产量和价格当然偶尔会令人失望。但这又怎么样呢?同样也会有些好的异常的年份,并且我不用迫于压力出售资产。现在,28年过去了,农场的利润翻了三倍,价值是我们当初投资额的五倍。我依然对农场一窍不通,而且最近才第二次去到那片农场。

【此段指出:判断资产价格的短期涨跌并不重要,农场短期差的收成也不重要,重要是长期看能否持续。我们从这段得知:28年过去了,农场的年利润还维持在买入利润的3倍水平,这就意味着每年有28*10%*3=8.4万美金的利润,而农场的价值在28*5=140万美金。28年前的一笔投资如今的年回报率已经达到美国中产阶级年收入的水平,(注: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2021年美国年收入的中位数为70,784美元)。巴菲特本人对这笔投资真是一点不关心,28年只去过2次,28年中估计累计收到150万美金,现在年年还能从中得到8.4万美金的回报,这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1993年,我做了另外一小笔投资。当我还是Salomon的CEO的时候,老板Larry Silverstein告诉我纽约大学旁边RTC集团的一块商场打算出售。同样,当时泡沫破裂——RTC被迫拆分出售资产,那些遭殃的储蓄机构当初乐观的贷款政策导致了现在的愚蠢行为。

【自从买入农场后7年过去了,这时,又出现危机了,这次是商业地产市场】

这里的分析同样简单。和农场的情况类似,该商场当时无杠杆的收益率是10%。但是考虑到RTC糟糕的管理,空置的店铺出租以后收入还会增加。更重要的是,它的最大租客——约占20%左右的出租面积,仅仅支付每平方尺5美元的租金,而其他租客的平均租金是70美元。它的租约将在9年内到期,到时盈利必然可以大幅上升。商场的位置也是非常理想的:纽约大学绝不会搬走。

【注意了:又出现了无负债情况下的收益率10%。但是这里面提到了未来的现金产出是确定性增加的。同时又提到了确保长期没问题的关键要素:纽约大学不会搬走。】

包括Larry和我的朋友Fred Rose的团队买下了这个物业。Fred是一位经验丰富,高水准的房地产投资者,而且他的家族将会管理这个商场。他们接手了。旧的租约到期后,利润翻了三倍。年租金回报现在达到了当初投资额的35%。另外,我们最初的按揭贷款在1996年和1999年两次进行了重置,这让我们获得了相当于初始投资额150%的特别租金回报。我至今还没去看过这个商场。

【这里提到了这个商场的管理人是非常优秀的(相当于好公司遇上了好的管理层),同时把现金产出也提高了3倍(此时投资回报是每三年就收回初期投资),另外还有特别的现金产出,金额之大竟然有投资额的150%,巴菲特并没有透露这笔投资的规模,但是从描述看,肯定远大于86年买农场的那笔投资,毕竟商业地产的出价会远高于农场,这笔投资的每年的现金回报很可能远大于农场的8.4万美金了】

农场和纽大商场的收入未来几十年还会继续增加。虽然他们的收入不会突然激增,但两笔投资都是我和我的孩子、孙子可以一辈子持有的稳固并且令人满意的投资。

【这就是投资的魅力所在了,一旦选对了标的,它可以一直产生现金,什么都不用管,年年给投资人送钱。巴菲特反复讲过,一个人不需要做很多投资决策,3个就足够了。从这两个例子也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做对一个投资决策就足够生活所有开销了,而投资决策的首选要素就是长期稳定——没有这一点,一切都无从谈起】

我讲这两个故事是为了阐明投资的基本道理:

获取满意的投资回报不需要成为专家。当然如果大家本身不是专家,那就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圈,并遵从一个合理的规律。保持简单,不要揠苗助长。当有人承诺让你赚笔快钱时,立即答复“不行”。

关注你所考虑投资的资产未来的产出。如果大家觉得难以估计一项资产的未来盈利,那就忘了它,放弃它。没有人能估计所有的投资回报。无所不知也是不需要的;大家只需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就可以。

如果大家关注的是资产未来可能被接手的价格,那么这就是投机。投机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知道我不能总是投机正确,我也怀疑那些声称自己可以持续投机成功的人。置硬币时第一轮有一半人会赢;但是这些人如果继续不断玩下去迟早会输。

另外,一项资产近来持续升值绝不是一个买入的理由。

在两笔投资上,我都只考虑资产的产出,而不是它们每天的估值。最后的赢家是把精力用在球场上的人,而不是紧盯着计分板的人。如果大家周末不看股价的时候可以放轻松,那么试着工作日的时候也这样做。

总结宏观形式,听信别人的宏观或者市场都是浪费时间。实际上,这甚至是危险的,它会模糊大家对真正重要的事实的看法。

【以上就是投资总结了,强调了投资最为重要的见地:资产产出(准确的说是:现金产出),可以说只有把投资回归到这里才算“见地”到位,算是走到了正确的路上。巴菲特80年来驰骋无比危险的投资市场,所依靠的无非就是现金产出,只要这一点不出错,任何危机都能成功渡过】

每当我听到电视评论员流利地分析着市场的下一步走势,我就会想起Mickey Mantle(1)犀利的评论“你不坐到直播间里去都不知道原来棒球比赛这么简单”。

【(1)Mickey Mantle:米奇•曼托,1974年被选入名人堂的美国职棒球员。他生涯18个球季都效力于纽约洋基队,赢得3座美联MVP以及入选16次明星赛。】

我的两笔投资分别在1986年和1993年做出。接下来经济、利率、或者股市在下一年(1987和1994年)会如何发展对两笔投资都没有影响。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报纸头条和专家的意见。但是庄稼依旧在内布拉斯加生长,学生们一样到纽大上课。

我的两笔投资和股票投资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股票每分钟都有报价,但是我至今也没有见过农场和纽大商场的市场报价。

【当我们还沉浸在这两笔丰厚回报的案例中时,他突然话锋一转,跳到了股票市场,用很巧妙方式直指股票市场的本质:它与实业本无本质区别,唯一的干扰要素就是股票市场每分钟都有报价,但有报价又对实业有啥影响呢?对那些根本不需要资本市场的公司来说毫无影响,对于那些需要依靠资本市场的公司来说有很大影响,注意:下面的点评是他对那些不受资本市场影响的公司来说的】

疯狂波动的股价本该成为股票投资者的一项巨大优势——对其中部分投资者来说是这样。毕竟如果有一个喜怒无常的人每天给我报价,买入或者卖出农场——并且价格在短期内随着他的心情忽上忽下,那我不就可以从它疯狂的行动中赚钱吗?如果他的报价低的可笑,而我又有些闲钱,那我就会买入农场。如果他的报价高的要命,那我就把自己的农场卖给他然后去买其他资产。

【对于那些有长期现金产出能力的公司而言,善于利用股票市场的人只会从股市中捞到好处。如果没有股票市场,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投资那些真正好的公司,但是有了股市,就给每个人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虽然股市不会发狂到经常给人机会的程度,但是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股市总会有机会出现不理智的发疯状态,在这种发疯的状态下,会把好公司的价格压的很低,低到什么程度?低到你买了一次后,什么都不管,都会解决你一辈子的生活所需问题(你能想到你只需要做一次就得到很大回报的事儿吗?哪一件事不需要持续的不停的努力?】

股票投资者,经常让其他同伴善变的,并且通常不理性的行为所影响。因为有太多关于市场、经济、利率和股价走势的评论,一些投资者认为应该听听专家的建议——更糟糕的是,认为应该根据他们的建议买卖。

【跟随市场行为,还是跟随现金产出?你买的是别人的看法,还是资产未来的产出?对于买资产产出的人市场看法并不重要】

那些拥有一片农场或者一项房产时可以安静持有几十年的人,经常因为置身于源源不断的股价波动中和评论员们“别光坐着,你得做点什么”的鼓动而变得头脑发热。对这些投资者来说,流动性从一项绝对的优势变成了诅咒。

“闪电暴跌”或者其他一些市场的极端波动不会伤害投资者,就好像一个飘忽不定、爱说大话的邻居不会影响我的农场投资。本来涨涨跌跌的市场对那些真正的投资者来说是好事,如果他有现金在价格跌破价值时购入的话。恐惧的顶点是投资的好朋友,一路上涨的市场才是投资的敌人。

【对于购买现金产出的人来说,市场只是被利用的角色,但是这不代表市场经常能被利用,巴菲特的所有言论和文章都是站在长期角度看的,很可能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被利用一次】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金融危机中,我从没想过要卖掉农场或者纽大的商场,即便一段严重的衰退即将到来。如果我拥有一项长期前景不错的业务100%的权益,光是考虑卖掉它的想法都非常愚蠢。那我为什么要考虑卖掉那些优秀业务的小比例持股?确实,它们中一些会令人失望,但是作为整体而言它汇报会非常不错。真的有人相信美国无与伦比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将会毁于一旦吗?

查理和我买股票的时候,我们把它都当作获得部分权益的投资看待,我们的分析和买下整个公司的分析类似的。首先我们要考虑是否能够估计公司未来5年,或者更长时间内的盈利。如果答案是可以,那我们就会在对应估计区间下限的价格上买入股票。如果我们不具备估计未来盈利的能力——经常是这样——那我们就去考虑其他投资。合作54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宏观或者政治环境的因素,或者因为其他人的看法放弃过有吸引力的投资。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我们做投资决策时会考虑的因素。

【解释买股票等于买公司,买公司基于能评估公司未来的现金产出,而公司的长期的现金产出不受宏观、政治因素、别人看法的影响,实际上只有小部分公司能过得了这一关,大部分公司都过不了宏观这一关】

认清自己“能力圈”的半径,并且呆在能力圈里面非常重要。即便做到了,有时候我们还是会犯错误,无论买股票还是收购公司。但是这样不会带来灾难,就像一个持续上涨的牛市诱导大家根据价格走势买股票,或者因为需要有所行动的欲望买股票那样。

【呆在能力圈的根本原因是你能及时认错,不至于陷入麻烦中而不自知,这样就导致了不会犯大错】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本·格雷厄姆。我大多数的投资分析都是从本写的《聪明的投资者》当中学到的。1949年我买到这本书,从此我的投资生涯完全改变。

在阅读本的书以前,我在投资的世界四处游荡,尝试每一种投资方法。很多我读到的方式曾吸引我:我试着自己画图,用市场标记预测股价走势。也曾坐在交易大厅里盯着交易带,听评论员的评论。这些都很有趣,但是我始终被找不到归宿的感觉困扰。

而本的理论完全不同,它逻辑清晰,容易理解(不用任何希腊语或者复杂的公式)。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观点在新版本的第8章和第20章。正是这些观点指导着我今天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