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6.30新闻(华为智能家居,维生素D3)
1.据了解,华为“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是国内首个空间智能化大型开放实验室。华为终端BG全屋智能产品线总裁邵洋曾表示,空间智能化是一个20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万亿元)的巨大市场,华为与合作伙伴将从连接、交互和生态进行突破。
华为乘“方舟”,探索空间智能化蓝海
位于广东深圳的“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是中国首个超大型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由华为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深圳市龙岗区住房和建设局、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建设。
据了解,“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首期占地8600㎡,全实景沉浸式展示了别墅、公寓、酒店、办公室、会议室、学校、医院等使用智能设备的场景。该实验室由政府、华为及企业伙伴三方共建,从标准研究、产业政策、场景创新、方案孵化、商业模式到商业落地,聚合产业链生态伙伴,带动全屋智能产业发展升级。
“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的背后,是华为“1+2+N”的全屋智能战略。其中,“1”是指1个智能主机,作为“全屋总指挥”,是AI和互联网双中枢。据了解,智能主机会搭载HarmonyOS AI引擎,化身拥有集学习、计算、决策、控制于一体的“智慧大脑”,针对空气、阳光、水等家居条件进行动态预判,更好地为生活起居服务。
“2”是指两种交互方式,即全屋中控家族(中控屏、智能音箱等)与智慧生活APP,通过这些设备或软件进行全屋智能家居产品的集中管理。而“N”则代表多个子系统,包括照明、遮阳、安防、冷暖新风、网络、影音娱乐、用水、能耗等,覆盖家居生活所使用的各种产品。
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曾表示,房地产是全球第一大产业,但至今都没有走进智能化,华为全屋智能的目标是“有电的地方就可以走向智能化”。根据IDC数据,2022年仅有2%的智能家居设备服务于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全屋智能产业市场广阔。
而发展全屋智能,华为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不断扩大“朋友圈”,以产业链合作形成合力,从而加速空间智能化新时代的到来。6月25日,华为与居然之家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将共同深化数智化合作。5月22日,华为与华润置地签署全屋智能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在行业内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华为终端全屋智能业务及其他相关领域展开合作。
1月17日,万科与华为在深圳举行全屋智能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双方将以高标准创建智慧建筑示范项目,在住宅、酒店、办公区、写字楼、售楼部、商业、园区等业态及项目中结合华为全屋智能,打造有标杆意义的空间智能解决方案落地案例。同时,双方将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品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目前,万科与华为已经在深圳、东莞、南宁、长沙、南京等城市共同打造了一批全屋智能项目。
IDC预计,2022年—2026年中国全屋智能市场规模有望在厂商竞争、方案标准化、技术演进的推动下不断扩大,预计市场销售额将以46.9%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快速增长。
深圳按下“加速键”,新建住宅将实施全屋智能
而“方舟壹号”空间智能开放实验室坐落于深圳并非偶然,除了华为总部就在深圳之外,深圳本身对全屋智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也排在全国前列。
5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深圳市关于加快全屋智能应用 提升城市建筑品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建住宅以及政府投资新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全面实施全屋智能应用。
尽管《意见》仍是征求意见稿,但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领域全面实施全屋智能应用,体现了深圳发展全屋智能产业的决心。
对新建住宅而言,《意见》提出:在新建居住建筑应用方面,自2024年8月1日起,新立项政府投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及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实施全屋智能;自2025年1月1日起,新立项(核准备案)住宅项目应配置楼宇对讲、入侵报警等基本智能产品,预留居家异常行为监控、紧急呼叫、健康管理等适老化智能产品的设置条件。
对新建公共建筑而言,《意见》提出:自2025年1月1日起,新立项(核准备案)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投资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应实施全屋智能应用。
《意见》显示,到2025年深入实施国家级数字家庭试点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家庭建设路径和服务模式。加大全屋智能技术推广应用,全屋智能逐步成为新时期“好房子”建设基本要求,全屋智能技术、标准、软件、硬件等基础支撑更加完备,全屋智能产业应用生态基本形成。
目前,深圳智能家居产业发展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6月28日,深圳市“智能家居”概念上市公司数量共27家,数量位居全国各城市第一。2023年,这些上市公司总营收达1529.5亿元。
2.近期,维生素价格回暖,引发市场关注。据上海钢联,截至6月27日,维生素D3市场价格较上月同期涨幅达46.43%;维生素E市场价格较上月同期涨幅为17.65%。
对于维生素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新和成(002001.SZ)董秘办工作人员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需求端有一定的起色,供应端的话,因为维生素已经跌了这么久了,厂家是有提价意愿的。”
卓创资讯维生素分析师王林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部分厂家停签停报,叠加三季度计划检修,市场供应预期减少。受此影响,持货商捂货惜售,现货流通量较少,看涨意愿强烈。
那么维生素能否开启新一轮涨价周期?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分析师陈荣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市场对于后市价格预期较高,甚至不乏看到300元/公斤的声音。长期来看,维生素D3已经低位徘徊两年时间,是否迎来牛市还需观望。”
猪肉带涨维生素D3
5月初以来,维生素D3价格持续上涨,五一假期前后多家生产厂家宣布节后将提高售价。进入6月以后,维生素D3价格持续上涨。据上海钢联,截至6月27日,维生素D3市场价格涨至80-84元/公斤之间,较上月同期涨幅达46.43%。
维生素也称作维他命(Vitamin),其主要功能是与酶类一起参与肌体的新陈代谢,使肌体机能得到有效调节,是人和动物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而从食物中获取的微量有机物质,在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5月以来受维生素D3主要国内厂家陆续开始停签停报,且停报停签状态已经延续至今,导致国内维生素D3货源偏紧,市场惜售情绪浓厚,随着厂家控货签单和全部停报停签的消息刺激,市场情绪逐渐发酵,市场价格一路炒作上涨至今。
记者了解到,随着6月19日到21日,上海行业内年度大会CPHI展会的召开及有关厂家可能建立联盟的消息传出,市场形势进一步紧张。目前,市场上对后市价格的预期也比较乐观。
除了供应端停签停报,需求端也有起色。新和成上述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主要是饲料这块,“现在猪肉价格确实是涨了,到底有没有猪周期我们也在进一步观望,看拐点会不会出来。”
维生素下游应用主要为饲料、医药化妆品、食品饮料,除维生素C、肌醇以及维生素B1等品种,维生素下游超过60%用于饲料添加剂,饲料产量以及饲料中维生素添加比例对国内维生素需求有较大影响。据博亚和讯,2022年猪及肉禽维生素消耗占比近7成。
多款维生素产品涨价
除了维生素D3,6月以来厂家还调涨多个维生素品种价格。据百川盈孚,6月25日维生素A均价83元/kg,较月初上涨1.2%,维生素C均价26元/kg,较月初上涨2.0%。整体看维生素A价格较为坚挺,处于三年来中位,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D3仍在底部区间。
其中,维生素E价格涨幅同样明显。6月12日,帝斯曼-芬美意饲料级维生素E报价提高至85元/kg;6月18日,由于海运费大幅上涨,新和成饲料级维生素E50%的出口报价提高到10.5美元/kg。据上海钢联,截至6月27日,维生素E市场价格涨至78-80元/公斤之间,较上月同期涨幅达17.65%。
“维生素E市场价格上涨,主要由于五月初巴斯夫针对国内核心客户进行了提涨报价至70元/kg左右,提振国内市场信心。”陈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后续帝斯曼维生素E提涨报价至85元/kg,厂家报价接连上涨,且限量控单出售,沉寂已久的维生素E市场询单氛围逐渐火热,在此背景下中下游企业多有建库需求,提振市场价格上涨。
记者注意到,维生素产品供给端同样出现扰动。2024年2月15日,全球维生素龙头之一帝斯曼公告称,全球维生素长期低迷,动物市场维生素价格面临前所未有压力,公司拟剥离动物营养与保健业务,此前帝斯曼已于2023年6月宣布关闭上海维生素B6工厂。
具体到维生素E方面,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维生素E市场的供需状况正在持续优化,由于巴斯夫的供给出现扰动,国内主要供应商的产能得到了优化,整体供应格局变得更加集中。
即将到来的检修也让市场供给变少。维生素E厂家如帝斯曼、新和成等主流生产企业均发布7月检修计划,届时供应端减量或较为明显。对此,新和成上述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企业会选择夏季温度较高的时候例行检修,每年都有的,时间一般是一到两个月。”
这些上市公司受益
近年来,维生素价格整体走势一般。2018年之后维生素价格持续下跌,一方面是此前环保影响产能逐步恢复,另一方面也有行业新进入者产能扩张影响。2022年、2023年受海外去库以及维生素需求疲软影响,多品种维生素价格低位持续下跌。
维生素价格持续下行,相关企业盈利能力纷纷下滑。全球维生素龙头帝斯曼其2023年动物营养业务EBITDA为-3000万欧元,较2022年大幅减少5.53亿欧元。兄弟科技为国内主要维生素生产企业,其维生素B1子公司兄弟维生素2023年亏损约3400万元。
进入2024年,维生素企业盈利回升。新和成上述工作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维生素大类产品整体销量情况跟去年相比,还是有一定提升。一季报显示,新和成实现营业收入44.99亿元,同比增长24.54%;净利润8.696亿元,同比增长35.21%。
资料显示,新和成是国内维生素A和维生素E龙头企业,维生素A产能1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37%;维生素E(50%粉)产能6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32%;还布局了2000吨维生素D3。公司立足于精细化工行业,以“化工+”、“生物+”为核心技术平台,围绕营养品、香精香料、新材料、原料药生产各种功能性化学品。
花园生物(300401.SZ)目前主要从事维生素D3上下游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6月27日,花园生物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饲料级维生素D3产品设计产能3600吨/年。公司生产的羊毛脂胆固醇及25-羟基维生素D3产品,由于国内外生产企业较少,且市场需求日趋扩大,产品价格受行业周期性影响较小。
对于未来维生素E价格走势,陈荣向记者分析,从需求端调研来看,实际下游需求并无较强回暖迹象,短期市场受供应端减量支撑市场价格或有上涨空间,涨幅多少关注需求端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