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1
6.14新闻(喜马拉雅东阿阿胶
1.时隔两年,国内头部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再次提交了招股书。
这已经是喜马拉雅第四次冲击IPO了。2021年5月喜马拉雅就曾赴美上市,遭遇美股折戟之后,喜马拉雅迅速转战港股市场,分别于2021年9月和2022年3月提交IPO申请,但均上市未果。2024年4月12日,喜马拉雅又再次像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截至发稿前还未得到明确的上市回复。
作为中国音频行业的老大哥,为何喜马拉雅的上市之路如此坎坷?为什么在今天又重提上市?对于未来,喜马拉雅又会讲一个什么新故事?
音频一哥,再冲上市
十年前,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一批互联网公司扎堆赴美上市。2010年,优酷和土豆网登陆美国;2011年人人网、奇虎360在纽约上市;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正式IPO,创美股史上最大IPO。
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2012年才成立的喜马拉雅,在成立的八年间也迅速完成了12轮融资,获得了腾讯小米集团阅文集团、百度资本、索尼音乐、高盛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投资,共募集资金接近100亿元。公司估值也从34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0.25亿)增长到43.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0亿元),增长超过1200倍。
在快速的扩张中,喜马拉雅力压众多同行,市占一路提升。据招股书信息,2023年喜马拉雅实现营收61.6亿元,平均每个月在线收听公司音频内容的用户数量达到了3亿,而市占率也已经来到了25%,远超第二名的13%。
然而,就是这样快速发展的喜马拉雅,仍然四年三次IPO未果。但今年似乎有所不同。盈利成为了喜马拉雅上市的新底气。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喜马拉雅净利润分别约为-51.06亿元、37亿元、37.36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2.96亿元及2.24亿元,首次实现盈利。
然而,盈利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收入增长驱动,反而和“降本增效”有关。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到,2021年到2023年,喜马拉雅营收从58.6亿增长至61.6亿,但营业成本占却在2022年短暂上涨之后,迅速下降至43.7%。从具体类目来看,销售及营销支出和行政开支下降至33.6%和7.6%,下降幅度均超过10个点。
此外,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末喜马拉雅有4342名全职雇员,而到了2022年和2023年末全职雇员人数下降至2883名和2637名,全职雇员人数下降幅度接近40%。
为什么喜马拉雅盈利这么难?
2023年虽然喜马拉雅实现了首次盈利,但“降本增效”代价不小。为什么作为音频一哥的喜马拉雅盈利这么难?
实际上,盈利难的并不是喜马拉雅一家,同样位于头部的荔枝FM、蜻蜓FM盈利都不容易,甚至可以说盈利难是音频行业都面临的困难。
和长视频平台类似,音频行业大多也以会员订阅作为营收基础。但会员订阅方式有着天然局限,其不仅需要依赖大基数用户量来保收益,且单个用户付费上限天花板明显。这意味着,如果要想扩大营收,要么需要持续拉新,要么就不得不增加会员之外的内购项目。前者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后者往往容易受到用户诟病。
从喜马拉雅的营收结构来看,订阅收入占整体收入的51%左右,且会员订阅业务占比持续提升,从2021年的33%,提升至40.5%。随着喜马拉雅用户增长进入瓶颈,依赖用户数量来提升营收会变得越来越困难。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喜马拉雅还在常规的订阅、广告业务之上开拓了直播业务,以及创新产品及服务。
虽然创新业务暂未扛起大旗,但直播业务显然成为了喜马拉雅的第二增长曲线。根据招股书,喜马拉雅在2017年推出了音频直播,2023年又进一步推出了视频直播。
相比于订阅服务,直播服务所带来单个用户价值要高得多。2021-2023年间,喜马拉雅月均单个用户在会员订阅服务上的付费在15元以内,而直播服务可以来到六百元甚至七百元。这一方面是因为直播的是以虚拟礼物和打赏进行变现,用户花销上限更高,另一方面从分成来看,在订阅服务中,喜马拉雅的分成比例为30-50%,而直播服务可以达到60-75%。
然而,直播虽然是现如今颇为红火的业务,却不一定符合当下音频场景下用户的习惯。
根据《2023年中国网络音频产业研究报告》网络音频收听的三大场景是:睡前助眠、运动健身、家务劳动。换言之,这些都是需要解放双手的活动。而直播的互动往往需要用户及时和主播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喜马拉雅直播业务规模的发展。
除此之外,喜马拉雅还面临着用户注意力的战争。在音频行业内,番茄以小说作为切口,小宇宙以更垂的播客作为切口,持续分走用户市场;在音频行业外,短视频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部分用户注意力。
因此,即便喜马拉雅做到音频行业头部,也积极开展了多元化战略,其盈利仍然需要市场的检验。
左手AI,右手短剧,喜马拉雅的头号任务
虽然音频业务发展进入瓶颈,但喜马拉雅的机会可能在音频之外。
在招股书中,我们看到AI相关业务成为了喜马拉雅头号任务,被写入了战略的第一条——“继续发展面向未来的技术,AI及大数据能力”。
虽然喜马拉雅在招股书中多次暗示自己拥有庞大的语音库,能够在未来的AI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但从当下来说喜马拉雅AI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更为务实三个层面:内容检测、内容分发和内容生产。值得一提的是,在内容生产层面喜马拉雅开发了名为“喜马拉雅珠峰音频AI模型”,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内容生产和降低内容生产门槛,例如有声读物的制作和播客的智能标注和剪辑。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AI的引入有望降低内容生产的成本,但目前AI制作内容还相对有限。根据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喜马拉雅平台上大约有240.8万分钟的AIGC,占在线音频的6.6%。另一方面,对于当下的喜马拉雅来占据的主要还是手机市场,但随着物联网、车载市场的发展,新的市场机会开始出现。根据灼识咨询的预测,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月活用户将达到移动端的三分之一左右,约1.35亿。
除此之外,为了找到新的增长通道,喜马拉雅将触手伸到了音频之外。虽然招股书中并未提及,但是喜马拉雅已经在开展短剧相关业务。
2022年喜马拉雅与多个视频平台合作,开发超过30余部作品,其中最出名的一部是在腾讯视频热播的《倾世小狂医》,改编自喜马拉雅原创网文IP《战王宠妃之倾世小狂医》。数据显示,开播当天即位居腾讯视频短剧热度榜第一。
在初步试水之后,2023年3月,喜马拉雅与多方共同发起“喜莱坞计划”。在该计划中,喜马拉雅主要通过开放IP版权+推广资源支持+播放后分账的合作模式参与,并不直接进行投资。同时,喜马拉雅又以持股63%的方式建立了上海喜豹传奇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并推出了“喜豹”平台,上线《女友直播拔我氧气管》、《我给后宫送快递》等多部短剧。
总之,对于喜马拉雅来说,利用技术守住音频基本盘,围绕IP内容持续构建内容生态成为了当下最主要的发展思路。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喜马拉雅乘风破浪成为了行业的一哥。但面对行业发展的天花板和时代的变化,就算是行业头部也很难进行突破。
重新审视喜马拉雅,内容其实才是其最大的资产。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截至2023年12月31日,喜马拉雅拥有中国最大的有声读物库,超过5.2万本图书。
虽然非音频业务对喜马拉雅的营收贡献有限,但从整个内容生态的角度来看,喜马拉雅的未来并不一定局限在音频领域。据招股书信息,此前已投资喜马拉雅的机构中,腾讯、小米、阅文是对喜马拉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先股东。
2.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2亿元,同比增长16.7%,实现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47.6%。其中第四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3.7亿元,同比增长37.5%,创下历史上单季最高盈利记录。
今年一季度,公司业绩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营收增速35.9%,净利润增速54.3%,仍然是行业中的优等生。
除了业绩增长之外,东阿阿胶的经营质量也很高。公司2023年应收账款只有6298万元,占营收比例不到2%,而合同负债8.24亿,均创下了近年来新低。这意味着公司产品在下游完全不愁销路,同时对上游供应商也有很强的话语权,这是典型消费大白马的特征。
产品畅销从存货情况可见一斑。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存货9.54亿,同比下降24.5%,创下了近10年来的新低,只有历史高峰期的30%左右,而且存货中大部分是驴皮等原材料,成品库存很少。
强势的行业地位和极好的经营质量,带来了充沛的现金流,东阿阿胶的资产负债表非常漂亮。
截至今年一季度,东阿阿胶货币资金达到67.9亿元,同比增长12.7%,创下上市以来新高。因为公司没有有息负债,而单季度利息收入3340万,最终财务费用为-3283万元,创下上市以来新低。与很多公司每年动辄数亿元利息支出相比,东阿显然具备更稳健的财务状况。
正是因为拥有完美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东阿阿胶的分红一向慷慨。
1996年上市以来,东阿阿胶分红25次,累计分红总额达77.32亿元,平均分红比例为64.38%,融资只有3次,合计募资5.4亿元,分红是募资15倍之多。
2023年的分红计划尤其亮眼。公司计划向每位股东每持有10股派发含税现金红利17.8元,现金分红总额为11.46亿元,分红比例为99.60%,创下了历史之最。
最近两年,A股财务暴雷公司不断涌现,稳定的现金流和高比例分红成为A股最崇尚的价值之一,加之政策鼓励回报投资者的市场生态,东阿阿胶因此在消费白马股中脱颖而出。
2019年1月-2021年1月,传统消费行业白马股上演了史无前例的超级大牛市。2年之内,代表绩优消费股的茅指数涨了近5倍,贵州茅台涨了6倍,涨幅超过10倍的大白马比比皆是。
在那段轰轰烈烈的牛市行情中,东阿阿胶的股价几乎原地未动,堪称当时表现最差的白马股之一。
作为阿胶行业乃至滋补养生领域的第一品牌,东阿阿胶有着非常耀眼的品牌光环。其最好的发展时期发生在2006年-2016年,期间公司业绩连续10年业绩两位数以上增长,营收从10.7亿增长到63.17亿,净利润从1.49亿增长到18.52亿。在这10年间,公司市值从不到20亿增长到400多亿,堪称当时表现最好的消费股之一。
但是,从2017年开始,东阿阿胶存货持续高企,收入增长逐渐陷入瓶颈。由于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配方本身不具备稀缺性,市场上种类繁多的阿胶产品,对东阿形成了巨大冲击。
2018年,公司陷入“水煮驴皮”的舆论风暴,产品效果被广泛质疑,品牌声誉跌至谷底。次年,公司营收同比大跌近60%,并出现了上市20多年第一次亏损。
2020年初,在位14年的公司前任总裁秦玉峰辞职,并在随后接受调查,同年离任的,还包括财务总监、副总裁、监事等在内的7位高层,管理层的动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彼时的东阿阿胶,陷入了近年来最严重的发展困境,市场广泛质疑导致的预期下降,让其在接下来的白马股大牛市中大幅跑输其他消费巨头。
但是,资本市场的预期打得太低或太满,往往潜藏着巨大机会和风险,极致分化往往也是强弱易势的转折点。
3年前备受各方吹捧的白马股,在上轮牛市中积累出巨大的估值泡沫,而最近3年业绩增长显然配不上市场期待,戴维斯双杀之下,大幅下跌难以避免;
相比之下,彼时业绩不佳的东阿阿胶,在上轮白马股牛市中涨幅较小和估值较低,而最近两年公司业绩表现远超市场预期,戴维斯双击之下,终于迎来了逆势翻红的机会。
东阿阿胶的前身是山东东阿县阿胶厂,是有着70年历史的地方传统老字号,公司拥有“东阿”、“吉祥云”和“桃花姬”3枚中国驰名商标,核心产品包括阿胶块、复方阿胶浆和“桃花姬”阿胶糕等。
2004年,华润集团入主东阿阿胶,成为第一大股东。央企背景给东阿带去了诸多资源,但是在很长时间里,东阿管理层主要仍由公司本土元老担任,华润的经营风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经历了2019-2020年的业绩大幅滑坡之后,华润系逐渐在东阿阿胶管理层占据主导地位,现任董事长白晓松和公司总裁程杰都属于华润嫡系,在入主东阿20年后,华润终于对公司实现完全控盘。
作为大型央企,华润对消费和医药企业的整合能力有口皆碑,东阿管理层的变更,无疑会带来公司全方位的变革,一定程度上也是公司近年来业绩回升的重要原因。
为了应对产品单一化问题,东阿近年来推出了“小金条”阿胶粉,方便冲泡的“花简龄”复合阿胶粉等新品类,通过便捷化的阿胶新形态,获得大量年轻用户的青睐。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探索主要针对男性的第二增长曲线,加快了海龙胶口服液、龟鹿二仙口服液和鹿角胶等男科产品布局,2023年,该类产品所属的其他药品及保健品收入为1.86亿元,收入占比为3.96%。
渠道方面,在稳固线下渠道优势的同时,东阿逐渐加重线上营销,先后入驻了阿里健康京东药师帮等电商平台,特别是建立了微信公众号、企微号、社群、小程序商城等私域流量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态势越发明显。
品牌推广上,公司逐步减少了硬广式的直接宣传,更加重视私域流量和用户传播,阿胶的品牌认知度逐渐回归。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估算,2023年公司的品牌价值接近400亿,同比提高了近20%,荣登《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
2022年下半年开始,东阿阿胶相关产品在零售端的增长速度开始跑赢行业平均增速,根据中康开思数据,2023年东阿阿胶以64.2%的市占率远超其他品牌,稳居行业首位,同时也成长为非处方药中的第一大单品。
尽管形势逐渐向好,但是东阿阿胶的未来成长并非没有压力,最大挑战来源于原材料涨价。
阿胶最重要的原材料是驴皮,约占阿胶加工成本的80%,由于毛驴役用价值逐渐消失,近年来毛驴数量持续下降,驴皮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东阿阿胶用户主要是中产群体,价格敏感度并不低,未来东阿的提价能力是否足够覆盖成本上升压力,还有待检验。
多年前针对阿胶的“水煮驴皮”风波并不是孤例,近年来中医以及中药保健品遭遇的舆论质疑不断涌现,东阿阿胶要获得更多的用户信任,并不容易。
事实上,虽然业绩重回上升趋势,股价创出了历史新高,但是目前东阿阿胶的营收和净利润规模,还只有历史巅峰期的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