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喜欢:5
5.9新闻(阿斯利康普洛药业
1.当地时间5月8日,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宣布,公司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下架新冠疫苗。该公司给出的理由是“商业原因”和疫苗过剩。该新冠疫苗名为Vaxzevria,是全球主要的Covid-19疫苗之一,自2021年1月以来,已供应超过30亿剂,曾一度给阿斯利康带来了巨额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全球下架前夕,阿斯利康承认其新冠疫苗引起了罕见的副作用,引发了巨大恐慌。该公司日前在法庭文件中承认,新冠疫苗Vaxzevria会导致罕见不良凝血和血小板计数偏低等副作用。
在最新声明中,阿斯利康称,下架疫苗的决定与法庭案件或公司承认疫苗可能导致部分接种者出现副作用无关。
当地时间5月8日,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宣布,自新冠病毒大流行以后,可用疫苗出现过剩,该公司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下架新冠疫苗。
该公司在声明中表示,这一决定是出于商业考量,随着多种应对变种新冠病毒的疫苗开发,可用的加强针已出现过剩,导致该公司新冠疫苗的需求下降,因此阿斯利康正在全球撤回疫苗,也将撤销疫苗在欧洲的营销授权。
欧洲药品管理局也在官网宣布撤回该新冠疫苗,这意味着阿斯利康的新冠疫苗不再被授权在欧盟国家上市或销售。
该新冠疫苗名为Vaxzevria,与牛津大学合作开发,是全球主要的Covid-19疫苗之一,自2021年1月4日在英国接种第一支疫苗以来,已供应超过30亿剂,销售至全球70多个国家。
据悉,阿斯利康撤回Vaxzevria疫苗的申请于今年3月5日提出,并于5月7日正式生效,并补充说,英国和其他已批准该疫苗的国家也将提出类似的申请。
阿斯利康表示,将与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合作,“制定明确的前进道路”,包括在预计未来不会有商业需求的情况下撤回该疫苗的营销授权。
阿斯利康表示:“我们对Vaxzevria所发挥的作用感到无比自豪,我们的努力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认可,并被广泛认为是结束全球大流行的关键组成部分。”
阿斯利康是全球创新药巨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其广泛的产品组合涵盖各类处方药,包括治疗心血管、呼吸系统、肿瘤、神经和胃肠道疾病等。
据公司披露的2023年财报显示,其在2023年实现了458.11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6%;在中国市场,阿斯利康的营收达到58.76亿美元,同比增长7%。
受重磅抗癌药物Imfinzi和Tagrisso以及新上市的Enhertu的需求强劲刺激,今年第一季度,阿斯利康的总营收达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7%,超出市场预期的120亿美元;不包括某些项目的调整后每股收益增长7%至2.06美元,超出市场预期的1.89美元/股。
受此影响,阿斯利康美股股价持续攀升,一度涨至76.8美元/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总市值超过23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宣布全球下架前夕,阿斯利康承认其新冠疫苗引起了罕见的副作用,引发了巨大恐慌。
据路透社、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阿斯利康日前在法庭文件中承认,其新冠疫苗Vaxzevria会导致罕见不良凝血和血小板计数偏低等副作用。但该公司表示,下架疫苗的决定,与法庭案件或其承认疫苗可能会导致部分接种者出现副作用无关,称时间纯属巧合。
这种副作用被确定为一种称为血栓形成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TTS)的病症,它会导致血栓和血小板水平低下,血小板是一种可以防止出血的血细胞。
由于该疫苗的相关副作用,阿斯利康正面临集体诉讼。该公司被指“其与牛津大学合作研发的新冠疫苗导致接种者死亡和遭受严重伤害”。
TTS已导致英国至少81人死亡和数百人重伤。据《每日电讯报》报道,迄今为止,英国已接到51起案件,受害者和悲痛的亲属寻求赔偿,估计赔偿金额高达1亿英镑。
尽管阿斯利康此前对上述指控提出了异议,但该公司在今年2月提交的法律文件中承认,公司的新冠疫苗“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导致血栓和血小板减少,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在最新声明中,阿斯利康称,下架疫苗的决定与法庭案件或公司承认疫苗可能导致部分接种者出现副作用无关。
其实,对于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副作用,海外市场似乎早有定论。
早在2021年初,由于血栓形成症状和死亡现象频发,其新冠疫苗已在欧洲多个国家被暂停或限制使用。在那之前,在其他大规模接种该疫苗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挪威、丹麦和英国等,都相继出现了多起接种者死亡和出现不良反应的案例。
当时,欧洲药品管理局认定,阿斯利康疫苗可能会引发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异常血栓症状。2021年晚些时候,该机构又警告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是阿斯利康疫苗的又一副作用。
尽管负面不断,但这款新冠疫苗一度给阿斯利康带来了巨额利润。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2022年2月,阿斯利康报告了破纪录的收入,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其COVID-19疫苗以及收购价值390亿美元的罕见疾病公司Alexion带来的销售额。报告显示,阿斯利康2021年实现总收入374.17亿美元(含COVID-19疫苗),同比增长41%,其中40亿美元来自牛津大学合作开发的COVID-19疫苗。
2.普洛药业好像永远都是最早公布成绩单的,作为一个原料药向CDMO乃至制剂综合发展的龙头企业(尤其原料药体量极大,在国际都十分有地位),普洛的成绩单在产业内其实非常具有借鉴价值,或者说是一种风向标般的存在。
熟悉普洛的朋友都清楚,普洛和九州、美诺华一样,一开始都是做原料药的,且在这几家企业中,普洛的原料药收入体量最大,2023年全年相关业务创造收入79.87亿,几乎可以说是九州、华海、美诺华几家企业相关业务的总和。
截至2023年,公司的原料药收入占营收比为69.61%,CDMO为17.47%,制剂(原料仿制药一体化业务,美诺华、华海等原料药企业都有这块业务)为10.89%。
虽然CDMO、制剂都在发力,且占整体营收比重越来越大,但由于普洛的原料药占比过重,其业绩目前更多跟随原料药波动,而原料药的周期属性非常强,所以,普洛的业绩整体起伏依然较大。
实话实说,普洛药业2023年交出的成绩单还是非常不错的,全年实现营收 114.74 亿元,同比增长 8.81%;净利润 10.55 亿元,同比增长 6.69%;扣非净利润 10.26 亿元,同比增长 22.73%。
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普洛药业这样评价自己:2023 年,受到地Y、行业内卷及政策(指的是医疗反腐)因素影响,整个医药行业都面临一些压力。公司管理层一直正视压力, 努力把持续增长作为工作方向和经营目标,2023 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对2024年,公司也做出了这样的展望:对于 2024 年的企业经营,我们也充满信心,公司管理层会努力地推进三项业务继续保持增长。
确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普洛的年度经营业绩还能创历史新高,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了。我们看其利润情况,虽然年度与年度间大起大落有点明显,但拉长看,整体增速还是比较稳健的,大概就是五年翻一倍的样子。
之所以公司年度业绩波动较大,核心还是因为原料药受周期影响波动比较明显,但这个因素在未来有望逐步消除,毕竟公司正在向CDMO以及原料药制剂一体化转型,当下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论CDMO还是制剂,毛利率都大大高于原料药中间体,如果普洛能像华海药业九洲药业那样实现彻底的转型,业绩则有望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CDMO是普洛2023全年增速最快的业务,实现营收 20.05 亿元,同比增长 27.10%。虽然占整体营收比不算多,但是毛利率较高,为公司整体贡献的毛利还是不低的,毛利 8.48 亿元,同比增长 31.04%,占整体毛利的比例达29.1%。
不难看出,普洛的在手项目是非常多的,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一直都在增长,且增长还不少,尤其是2023年。要知道,2023年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大环境是非常糟糕的,这个糟糕的状况已经持续两年了,从2023Q1起便已经往上游传导,咱们先前追踪过的不少CXO业绩都受到这样的大环境影响,即便是强如药明、康龙这样的头部企业,业绩和新增项目都没能扛住,但普洛仿佛没事人一样。
这点就连不少专业机构都很困惑,因此,在近期普洛药业的投资者交流上,专门有机构就此提问,为啥公司的CDMO项目增长这么快?
普洛说,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司研发端能力大幅增强,研发人员有增加到600多人,有多个研发大楼投入使用, 技术平台能力的不断强化;
二是公司制造端先进产能的投用,包括多功能柔性车间、流体车间、高活车间等,整体实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是公司深度推进国际化布局, BD 端的持续发力,公司在美国波士顿、德国法兰克福、日本 东京、印度孟买等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 BD 办公室。
嗯,其实就是因为公司在CDMO市场的份额还不够大,没大到能受大环境影响的程度,还有很多点可以努力、可以改善,然后获取增量。
说到这里,也借用普洛的说法回答一下大家很关心的地Y问题,前不久因为美国法案让药明系以及一众CXO在资本市场上很是凄惨了一把,关于地Y问题,普洛是这样讲的:公司积极采用应对措施,一方面加强客户关系和产业链合作紧密度,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国际化布局,并且从制造端考虑,可能会选择稳妥地参股海外企业,实现从“中国制造—供应全球”到“全球制造—供应全球”的模式转变,解决客户的担忧。
而在被问及地Y对公司当下业务的影响时,普洛这样讲:API 业务方面,公司与客户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客户更换供应商的可能性非常小。CDMO业务总体来看,对新增订单会有一定的影响,有些相对保守的客户会考虑将部分不考虑成本的订单的二供放在欧洲,当然有些也客户不太在意这方面的因素。
换句话说就是,整体还好,而且从公司2023新增项目情况看,也确实影响不算大,公司也有采取种种措施,只要核心竞争力在,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于2024年的CDMO增长业务情况,公司预计API业务会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 CDMO整体业务会实现较快增长。
除CDMO外,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业务也颇具看点。
如果大家家里有三高的老人,或许经常能在家里看到华海药业的药,华海以前也是一家原料药企业,以前即便卖成药(制剂)也基本是销往海外,基本不碰国内的制剂市场。
为什么呢?因为于仿制药而言,海外靠打价格战是有市场的,但在国内,价格战不灵,国内拼的更多是谁营销做得好,因此,营销实力偏弱的原料药企业即便拥有最低的成本,也能做出与原研药一致的好药,但在国内一直都没有存在感。
直到集采出现,可以说,国内的集采就是为这些原料药企准备的,你不需要拥有销售能力,你只需要能做出便宜质量又好的药就可以了。
于是,华海成了国内集采政策最大的赢家,只要他参加集采,几乎都能保证中标,且还有不错的毛利。
那么,华海如此,理论上其余的原料药企业也能如此,因此,越来越多的原料药企业开始响应国家的集采,往制剂一体化转型,典型如美诺华、普洛都在做这个事情。
制剂在公司三大业务中是毛利最高的,增速也相当不错。制剂板块营收 12.49 亿元,同比增长 15.69%,毛利率 53.14%(比CDMO还高11个点的样子),贡献毛利额达6.64 亿,占整体毛利额达22.78%(其实加上CDMO已经过半了,普洛从利润端也算是完成了转型一大步,如果能超过70%,基本就可以视作完全转型了)。
集采对于绝大多数药企都是当头一棒,信立泰、华东、翰森等药企的应对方式都是几乎全面放弃仿制药业务积极拥抱创新药,但集采对于可以做原料仿制药一体化的企业而言却是天大的利好,因为他们本就不具备什么营销能力,只有规模化量产能力,在过去仿制药靠营销驱动的时代他们毫无存在感,但在当下拼成本而非营销的时代,他们就能派上大用场了。
正所谓彼之砒霜汝之蜜糖,诸多药企弃之如敝履,但于普洛等原料药企业而言却不失为一个好业务。
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普洛讲到,公司制剂业务从 2022 下半年开始调整策略,加快了制剂品种的研发节奏,研发人员增加到 100 人左右,每年新立项 25 个左右,预计未来制剂品种会快速增长,从 2026 年开始每年会有 15-20 个上市。
通过对普洛年报的追踪,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原料药企业其实还是颇具看点的,不论是CDMO还是制剂一体化,他们的转型基本可以做得很顺利。想想也是,能把原料药卖到全球且能做得很不错的企业,手里必然攒了一大堆客户和口碑,那么,稍微往下游扩一下到CDMO并不太难,客户也很容易买账。制剂一体化也是同理,只不过稍微不同的一点在于,CDMO也好,原料药也好,都是To B的业务,更重要的是交付好产品、做好服务,而药品是To C的业务,营销就非常重要了,但是国内集采改变了这个逻辑。
追溯历史,普洛药业的发展还是比较顺畅的,业绩增速整体都比较平稳。前不久公司发布公告,拟对 2022 年实施回购并存放于回购专用证券账户的 9,199,916 股股份全部予以注销。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中,公司也有讲,公司市值低于预期,在现金流满足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后续会考虑继续回购。

全部讨论

你的文章是不是被盗用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