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2
4.28新闻(李宁,MEMS惯性传感器)
1.在近日,国内上市运动品牌纷纷发布2023年财报,李宁成为其中唯一利润下滑的公司,营收275.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净利润31.87亿元,同比减少21.58%。而稳坐头把交椅的安踏营收623.56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02.36亿元,同比增长34.9%。
相比之下,李宁的境地确实显得有些进退失据。
即便如此,曾经被人们“野性消费”的李宁,也并未收获太多同情,甚至不乏消费者“脱粉回踩”。从亲民的“平替”到前卫的“国潮”,再到如今的高端运动品牌,李宁究竟是怎么丢了路人缘的?
国货崛起,如今已经谈不上是新鲜事了。回过头来看,李宁绝对属于第一批吃到国潮红利的品牌。
1990年,在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的帮助下,退役两年的体操王子李宁,用自己的名字创立了个人运动品牌。那一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李宁以“采用国产品牌有利于建立国人自信”为由说服了组委会,成为赛事赞助商,一炮而红。
作为第一家赞助亚运会的国产品牌,李宁的起点无疑是很高的。此后连续四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赞助权也都被它拿下。
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品牌要么还没进入中国,要么还未在中国打响名气,国内的晋江系品牌也未成气候。初出茅庐的李宁,在国内体育市场上几乎没有对手。据《人物》报道,那时李宁的鞋供不应求,“工厂的车子拉到仓库都不用卸货,经销商的车直接就搬走了,根本不落地”。
从2001年申奥成功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是国内运动服装行业风生水起的年代。2002年,品牌确立主张“李宁,一切皆有可能”。2004年,李宁在港交所上市,可谓意气风发。尽管在后来被耐克阿迪达斯赶超,但李宁仍然凭借渠道扩张和连年增长的业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稳稳坐在国产运动品牌的C位上。
只是,随着家门口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圆满收官,国人的奥运热情也开始退潮。经验丰富的国际品牌敏锐地预判到市场将很快降温,开始打折清货;而采用批发—经销商模式的国产品牌,未能及时减慢扩张速度。2010—2012年,国内各大体育用品公司纷纷陷入库存危机。
遗憾的是,李宁不仅没有及时刹车清库存,反而踩下了“高端化+年轻化”的油门,开始快速谋求转型。
此前李宁主打亲民,消费群体主要是70后和80后,品牌想要抓住年轻人的决心很足,还特意改了logo,品牌主张也更改为“make the change”。但狂轰滥炸的新广告既令老顾客难以适应,研发和设计也没跟上90后的审美。
接着,李宁连续亏损三年,资金链几近断裂,一度走到了大规模关店的地步。
2014年,在高管们的劝说下,已经离开一线二十多年的李宁本人回归公司任代理CEO,将口号改回“一切皆有可能”,并亲力亲为调整战略。这次,品牌抓住了互联网营销与电商的发展红利,终于扭亏为盈,起死回生。
由此,才有了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的惊鸿一瞥。当时新创立的子品牌“中国李宁”以“悟道”为主题登台走秀,亮眼的红黄配色服装重现20世纪90年代的复古风格,一举声名大噪,也牢牢绑定了“国潮”标签。
纽约大秀落幕当天,“李宁”的微信指数暴涨700%。据相关研报统计,那一年,“中国李宁”系列合计销售成衣550万件,鞋品5万双以上,新品6个月内售罄率70%以上。带着“国潮”出圈,李宁的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
无独有偶,李宁再上一个台阶,同样是因为国货。
2021年,因为国际品牌相关争议,消费者开始大规模转向国产品牌,李宁也顺势接住了泼天的流量和富贵。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与李宁的产品价位有关。从前买耐克、阿迪达斯的消费者,只会将需求转移到同等价位的产品;而在国货的选择上,李宁当时能够给消费者中高端、潮牌的感觉。”
这一年,李宁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56%,净利润达40亿元,同比增长136%,创下公司上市以来增速最快的纪录。
从利润增长明显高于营收增长来看,李宁显然没有放弃高端化的规划,而“国潮”这股东风,显然也确实给李宁带来了新的机会。
2018年大火之后,中国李宁趁热打铁,把“潮牌”进行到底,多次登上巴黎、纽约时装周,也做出过不少好看的设计。
龙、敦煌、青铜器、青花瓷以及各种传统祥瑞花纹,如今新中式有的花样,李宁几乎玩了个遍。它还与成龙、中国风说唱歌手GAI、迪士尼茅台甚至人民日报都联名过。在原先传统赛事和运动员赞助以外,李宁也开始发力互联网营销,请了流量明星做代言人。
营销自然是要花大价钱的。2020年至2022年,和李宁的热度一起飙升的,还有其营销费用——从12.8亿元到22.79亿元,两年内几乎翻倍。
与此同时,李宁各个产品线的价格同样节节攀升。
中国李宁定位运动潮流,千元左右的价位已经比主品牌高出不少,2021年推出的“李宁1990”子品牌更是主打轻奢,一件羽绒服能卖到6000多元。
至于李宁主品牌,“超轻”系列上新价从2018年的499元涨到2021年的599元,“烈骏”系列新款在2020年卖699元,到2023年已经达到了1099元。
“李宁1990”的羽绒服售价高达6000元。
涨价的速度如此之快,消费者不可能毫无察觉,李宁难以避免地给人留下“变潮了,也变贵了”的印象。
若是狠心贯彻高端定位,也就罢了。
更扎心的是,李宁采取了一边高端化一边打折的谜之操作,降价的速度和涨价的速度一样快。
在社交平台上,至今仍不乏消费者发帖吐槽李宁的降价问题。比如,有消费者称,自己刚买的李宁产品,没多久就发现同款降价了一次又一次。“网购650元的衣服,一个月就降价300元,过了价保期还不给退。”“李宁超过200元的鞋不建议买,因为它可能很快就会降到200元。”
显然,过于飘忽的定价策略,对品牌的高端形象甚少裨益。
当一件产品既可以卖600元,也可以卖300元,那么人们便会觉得它只值300元。于是李宁在消费者心中依然更接近一个大众品牌,以至于有人颇为到位地总结道:李宁其实不贵,打折的时候买就行。
可李宁也有自身的无奈,因为对于服装行业来说,库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2022年,在疫情和潮流转变的双重压力下,李宁的存货为24.28亿元,几乎是2020年的两倍。打折清库存与维持高端化,成为了一个两难抉择。
李宁并非没有意识到频繁打折的弊端,禁止经销商以过低价格出售产品,一经发现会通过防伪码溯源,惩处违规者。然而,近年来,李宁直营门店占比仅20%上下,品牌能监管到的范围十分有限。一些经销商为了卖货,甚至会把防伪码涂黑后打折出售,对此心知肚明的消费者也乐意买单。
话又说回来,李宁走错的棋却也不止这一步。品牌签约的代言人肖战、华晨宇均曾陷入争议,尽管其粉丝群体购买力较强,却对路人口碑并无太多益处,甚至许多消费者明确表示抵制。
有人表示:“虽然能理解李宁想开辟市场,但惹恼了顾客基本盘。新签了代言人以后,男生穿李宁上球场会被嘲笑。我遇到过几次,后来就‘封鞋’不穿了。”
影响更大的是2022年的一场时装秀,李宁推出的绿色衣帽被指伤害民族感情,其后续傲慢的公关措辞更使口碑雪上加霜,导致当时公司股价一天内暴跌14%。
时间来到2024年,国潮不火了。市值一路缩水以后,今年3月,公司传出“或将私有化”的传闻,而李宁本人也回应:“任何可以提高投资回报的方案都会考虑。”
曾经恰好赶上国潮风口的李宁品牌,如今又站在了一个迷茫的十字路口。
一路走来,李宁一度变得更时尚了,也更出圈了,但似乎离专业运动的初心远了些。换句话说,品牌力有了,产品力还是没跟上。
公正地说,李宁在研发上确实下了一定功夫。公司现任联席CEO钱炜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李宁依然是一个专业运动品牌。李宁本人也表示,“鞋类产品必须要成为主力”,因为运动鞋的门槛更高,更容易建立科技壁垒。
这些年,李宁推出了䨻(bèng)轻弹科技、弓科技(结构减震科技)等,“超轻”“赤兔”“飞电”三大核心跑鞋系列销量也都不错。但在2023年,李宁鞋类的收入和收入占比均略有下滑。
究其原因,这些跑鞋的技术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产品定位,不少单品面临尴尬的局面:同样的脚感,可能有更便宜的竞品;同样的价格,可能有更专业的选择。
小鱼是运动爱好者,日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跑鞋测评。他认为,李宁部分跑鞋的定位不够明确。比如一款售价700元左右的缓震慢跑鞋,瞄准进阶人群的“专业减震”,但进阶人群往往会选择竞速类的跑鞋,能够向下兼容慢跑,而慢跑鞋却无法向上兼容竞速。“从跑步本身来说,只能慢不能快并不成问题,但是消费者会选择兼容场景更多的产品。”
2021年9月,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奥运冠军陈雨菲在全运会上穿着李宁的鞋比赛,脚被鞋子露出的铁丝割伤,一度将李宁推上风口浪尖。李宁官方次日回应,已第一时间与浙江队及陈雨菲本人取得了联系,进一步跟进伤势和情况。但网友们盘点发现,多名羽毛球运动员都曾穿着李宁的鞋威脚,而威脚在羽毛球顶级运动员里原本并不常见。
最终,网友们将矛头对准了李宁的“重营销轻研发”——这一点在运动品牌中并不鲜见,但凡事最怕比较,而李宁在研发上的投入,和同行相比确实有些相形见绌。
2020-2022年,李宁研发费用在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2.2%、1.8%、2.1%,均低于安踏、特步、361等国内同行。2023年全年,安踏的研发费用占比2.6%,达16.14亿元,而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李宁主品牌在过去十年中累计的研发费用在30亿元左右。即便在2021年发展巅峰期,李宁也仅在研发上投入了4.14亿元。
要知道,如今的户外运动赛道,已经远非20世纪90年代的“莽荒时代”可比。
近两年以来,户外运动成了最火的时尚赛道,国内运动市场逐渐呈现细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趋势。而李宁两头不到岸,专业赛事赞助频频失利,户外潮流的风也没赶上。
健身房成为了Lululemon瑜伽裤的天下,始祖鸟凭借冲锋衣出圈,萨洛蒙圈粉了非专业户外爱好者,这“中产三宝”的后两宝都已被安踏收于麾下。
新晋“中产三宝”,卖得很贵,但中产喜欢。
主打“单品牌,多品类”策略的李宁,尽管设计上也在向户外时尚靠,但在专业品类上,还是比不过拥有多品牌矩阵的安踏。毕竟,同一品牌往往给消费者留下固有印象,既可以成为新品牌垂直圈粉的优势,又容易成为老品牌的掣肘。
2.2024年4月,亿航智能成为全球首个eVTOL三种适航证书齐全的公司,标志产业商业化正式开启。
航空器产业链中,上游零部件决定了产品的性能和安全性,其中惯性传感器尤为重要。
惯性传感器有哪些应用,技术壁垒是什么?
MEMS惯性传感器与其他传感器并无本质不同,都是抓取外界信息,帮助控制系统做出判断的关键部件,只不过MEMS惯性传感器在检测物体运动状态方面尤其擅长。
就拿最近火热的低空经济来说,飞行器需要准确地确定自身的位置、姿态和速度,以便进行精确的导航和控制,惯性传感器就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数据,帮助航天飞行器实现准确的导航。
MEMS惯性传感器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陀螺仪、加速度计、磁力计以及IMU,在新结构,新工艺的加持下具有极强的技术壁垒。
以陀螺仪为例:
a,结构设计方面
高性能MEMS陀螺仪从传统的双质量块方案向四质量块、多环结构等新型对称结构发展,灵敏度、抗干扰性和精度得到提高。
b,工艺方面
从传统的硅-玻璃工艺过渡到全硅工艺,且晶圆级高真空技术、薄膜吸气技术被采用,材料不匹配引起的测量偏差得到有效降低。
c,电路设计方面
陀螺仪采用数模混合ASIC电路,满足高性能MEMS陀螺仪体积小、功耗低的要求。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国内厂商纷纷加大投资,进行技术攻关。
那么,国内传感器的技术水平如何了?
MEMS惯性传感器产业链可划分为上游器件(含设计、生产、封装、标定测试等)、中游模组、下游系统、终端应用。
目前,从事MEMS惯性传感器元器件设计的国产厂商数量已初具规模,但不同厂商的业务范围和产品性能仍有较大差距。
在MEMS惯性传感器元器件中,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最为核心,磁力计通常作为辅助或补充因而重要性次于陀螺仪和加速度计。
a,陀螺仪和加速度计
目前,具备MEMS陀螺仪或加速度计设计能力的国产厂商主要有芯动联科、明皜传感(苏州固锝子公司)、士兰微星网宇达、深迪半导体、矽睿科技、美泰科技等。
其中,同时具备MEMS陀螺仪或加速度计设计能力的主要是芯动联科、士兰微、美泰科技、中星测控、微元时代等。
从产品性能来看,芯动联科和美泰科技的导航级、战术级产品性能远高于士兰微的消费级产品,且芯动联科是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元器件设计厂商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b,磁力计方面
目前具备磁力计或底层磁传感器技术的国产厂商主要有深迪半导体、矽睿科技、美新半导体、多维科技、灿瑞科技纳芯微等,且仅有灿瑞科技和纳芯微已经成功在A股上市。
如此多的国内厂家大量涌入,极大的推动力国内惯性传感器的技术水平。
那么,现在惯性传感器的市场竞争格局呈现怎样的形式?
虽然国内企业在惯性传感器方面大量攻关,但由于国内的MEMS惯性传感器行业起步较晚,整体的销售规模相比国外龙头企业仍有较大差距。
MEMS加速度计方面
国内市场份额主要被国际厂商占据,2022年中国MEMS加速度计市场排名前三的厂商为博世、意法半导体和Murata,份额分别为28%、18%和12%。
相比国际领先企业,本土企业营收规模小、技术积累少、客户资源少,市场占有率较低。
其中,士兰微和美新半导体在本土厂商中份额最大,在中国整体市场中位列第五、第六,占比分别为9%、7%,其余前五大本土厂商为明皜传感、矽睿科技和敏芯股份,市场份额分别为4%、1%和0.8%。
MEMS陀螺仪方面
国内市场主要厂商为博世、意法、TDK等国际巨头,国内企业有深迪半导体、美新半导体、芯动联科等。
尤其是芯动联科,其产品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20212年惯性传感器市场份额约3.67%,但与国际巨头公司相比整体规模较小,仍处于快速发展期。
从市场规模方面看,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未来主要增长驱动来自下游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和航空器市场的爆发。
尤其是在自动驾驶领域,MEMS惯性传感器为汽车自动驾驶提供动态导航辅助功能。
数据显示,中国惯性传感器2022年市场规模总量为77.40亿元,预计2027年达125.70亿元。
这样的蓝海赛道,哪些标的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国内众多企业当中,芯动联科无论是从产品性能还是从市场份额,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根据公司年报,2023年公司营收3.17亿,同比增长39.77%,净利润1.65亿,同比增长41.85%,创出历史新高。
历年来,陀螺仪都是贡献业绩的主力军,2019-2023年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5.05%、77.69%、80.13%、80.63%、82.13%,稳定在80%左右,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
同时,由于公司掌握MEMS惯性传感器核心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销售议价能力强。
而且公司产品体积小、重量轻,借助半导体技术实现批量生产,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以上两方面共同作用,促使公司毛利率维持在行业较高水平。
2019-2023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90.24%、87.95%、85.39%、85.92%、83.01%,总体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但仍位于行业高位水平。
未来,芯动联科的成长性也非常值得期待。
a,产品质量过硬,掌握核心技术
经过大力研发,芯动联科掌握了MEMS陀螺仪设计和工艺方案开发、MEMS加速度计设计和工艺方案开发、MEMS传感器封装、MEMS惯性传感器测试标定等核心技术。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取得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3个,在MEMS惯性传感器芯片领域已形成自主的专利体系和技术闭环,知识产权护城河较为完善。
b,产品应用广泛,成长潜力突出
高可靠、高端工业是目前公司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的主要应用场景,随着航空器、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不断成熟,公司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精度的不断提升,使公司产品有望持续侵蚀激光陀螺仪、光纤陀螺仪的市场份额成长潜力十分可观。
总的来看,惯性传感器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市场增量空间巨大,并且由于国内厂商起步较晚,在市场份额方面的国产替代空间非常值得期待。
芯动联科作为国内惯性传感器的领军企业,其产品性能已经和国外老牌巨头并驾齐驱,未来成长性非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