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厂研究员Will:小米SU7定价讨论会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52喜欢:9

“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小米集团-W(01810)$

这周线下聚餐,又讨论了小米首车SU7的定价问题,听到了诸多分歧和想法。我认为,想探索小米SU7的定价,完全可以模拟一下内部的讨论过程。

这篇文章完全是基于公开信息和逻辑推理的虚构,没有小道消息,也切勿对号入座。

L:下面我们开会,请大家谈一谈对小米SU7定价策略的想法。

保守派:我先谈谈我的观点,我认为”性价比“是小米的立身之本,也深刻印在小米DNA里。因此,我认为SU7应当延续此前的定价策略,用足够震撼消费者的低价,来赢得首车的发布胜利。

激进派:我不同意这个观点。首先,SU7是小米“高端战略”的重要里程碑,低价策略不符合SU7的高端定位。其次,小米是全资重模式造车,低价策略既不利于摊薄前期投入,也不利于后期研发开支。最后,投资者非常关注小米汽车如何挣钱,小米在造出车的同时,也兑现合理的毛利率和好的商业模式。所以,我建议SU7的定价应该跳出既定思维范式,不以低价为首要目标。

保守派:你的出发点我都同意,但你的推理过程我觉得有问题。我们首先说说高端吧。虽然小米13和14系列取得了成功,但客观来说,小米距离高端品牌仍然任重道远。高端战略还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我们的智能手机在6-10K区间尚未取得成功,为何消费者会在20-30万的产品上认可我们?更何况,2023年以来EV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同级别的竞争对手都会紧盯我们的SU7。

激进派:我同意高端战略尚未成功,但我们是否应该回顾一下SU7立项的初衷是什么?SU7难道不就是希望让消费者跳出对小米的刻板偏见,重新给小米树立品牌的机会吗

同时,我认为拿手机绝对金额区间对比汽车是没有意义的。6k+智能手机的市场对应的已经是超高端了,而20-30万汽车的区间仍然是中档偏上,SU7也从来没有想过定价超过50万不是吗?

L:我觉得重新思考一下小米造车的初衷确实是有帮助的。我们首车选了强调运动属性的轿跑,确实是为了突出高端,这些一般是高端汽车品牌所特有的。否则我们完全可以选SUV,这样消费受众群体会更广泛。

另外,之前也有同事建议汽车BU启用全新品牌,这样历史包袱更轻一点,但是我也没有采纳。原因很简单,小米品牌是公司最核心的IP,我希望用汽车产品带动整体品牌高端,这样可以在手机和IoT业务上形成协同。

激进派:我想再补充一点,消费电子的行业规律是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从高端市场切入。当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高端形象时,才会更容易接受大众市场的中低端产品;而反观,从中低端向高端市场冲击,则难度要增加数倍。

苹果做手机,是先做Pro和Pro Max系列,才下沉去SE系列;华为做手机,是先站稳Mate和P系列的高端产品,才考虑中低端的荣耀系列;特斯拉做电动车,也是先发布高端的Model S和X,才布局Model 3和Y。因此,我们一旦首车没有营造起高端品牌属性,后续再想攀登只会更难,所以定价上不能让步。

保守派:那我们再说说前期投入和研发开支。我认为小米集团目前有1200亿的现金,而且汽车还有传统主业的输血,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这点。另外,如果考虑前期投入和研发,我们的部分高端手机产品,例如Ultra和Fold,也不一定能打平吧?

激进派首先,我们不能因为有1200亿现金储备就高枕无忧。蔚来截止到23年已经烧掉了接近1000亿,单车亏损仍然是惊人的。反观,特斯拉理想在15-20%的毛利区间是相对健康的选择。其次,汽车的研发支出远不是手机可以比拟的,且不说三电系统和大压铸,光我们全栈自研AI也是几十亿的支出。最后,让手机长期输血汽车也是不切实际的,汽车BU已经有了独立的激励基准,还动用其他部门的现金流,这让其他部门的兄弟们怎么想?

保守派:这点你说的有道理。我们再说回资本市场,你提到投资者对于米车商业模式的预期。但在我看来,出货量和价格成反比这是朴素的经济常识。所以,如果要考虑投资者,我们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在出货量、ASP和毛利率之间取得平衡来收益最大化,而不是一味追求高端定价。

激进派:你说的经济常识没错。但是,你也要注意这几个基本事实。

第一,SU7在2024年的出货量肯定是受限于产能的。你也知道SOP后产能爬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短期内大概率是供不应求的,用你们经济学的术语就是需求弹性比较小。

第二,SU7从成本上真不一定有很大的优势。一方面我们的BOM你也看到了,都是顶级供应商和扎实的用料;另一方面SU7作为首车,我们前期投入的团队招募、工厂建设、线下渠道等都可能是超过竞争对手的。

第三,我们在SU7后已经规划了好几台车,都是不同的定位和车型。小米完全可以在后续产能扩大后,通过其他车型再玩出货量、ASP和毛利率的跷跷板,要知道,这个我们在智能手机已经玩了十几年了,我相信咱们的团队有充分优势。

最好,我们上市时说的用手机硬件驱动IoT和互联网飞轮的业务模式尚未实现,而EV业务上通过自动驾驶挣钱仍然是个伪命题。所以,如果要说服资本市场,还是需要提供更有信服力的商业模式。

综上所述,我还是建议小米SU7在硬件定价上应该坚持高端战略,同时通过提供金融服务、赠送3C产品(包括手机和IoT产品)和提供用户权益等方式,让我们的产品定价具有竞争力。

L:你们说的都很好,今天就先讨论到这里,散会。

精彩讨论

怀山笔记02-04 13:52

性价比是小米的基因,我认为与高端不矛盾。可以用高端的价格给出超高端的产品,我支持26-36

krotos02-04 13:56

高端定义很难。
希望第一款车产品力爆炸,干掉model 3,a6,奔驰e。
价格无所谓了,考虑到产量低,产品稀缺,首台车怎么定都没有区别。
定的高,拉品牌
定的低,拉热度
关键还是产品力,产品体验,这次雷总肯定赢

笃实的基金小飞侠02-04 12:04

其它车企的很多车是基于一定预算去做一款车的。肯定会有取舍。小米su7是不惜工本做出来,然后再按成本定价的车。一定不可能低价,起码毛利一定是正的,可能无法覆盖研发成本和前期投资成本,但不可能亏现金流造车。

红色慧星的突袭02-04 14:44

老想不明白,为什么车还没出来,大家单凭参数就对定价那么执着?难道只是停留以往只堆硬件的思维,而不用考虑驾车坐车的体验?小米1314都强调体验了,新车是不是也沿用同一思路?定价最后都由消费者决定,好产品哪怕低价发售不也得加价提车吗?坏产品哪怕高价发布最后不也被埋吗?我觉得好产品才是关键,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保守派中的保守派02-04 11:59

定价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辆车首批客户的用车体验,是否能超越预期。

全部讨论

盲猜一下 入门款17.99万

02-04 13:52

性价比是小米的基因,我认为与高端不矛盾。可以用高端的价格给出超高端的产品,我支持26-36

02-04 13:56

高端定义很难。
希望第一款车产品力爆炸,干掉model 3,a6,奔驰e。
价格无所谓了,考虑到产量低,产品稀缺,首台车怎么定都没有区别。
定的高,拉品牌
定的低,拉热度
关键还是产品力,产品体验,这次雷总肯定赢

老想不明白,为什么车还没出来,大家单凭参数就对定价那么执着?难道只是停留以往只堆硬件的思维,而不用考虑驾车坐车的体验?小米1314都强调体验了,新车是不是也沿用同一思路?定价最后都由消费者决定,好产品哪怕低价发售不也得加价提车吗?坏产品哪怕高价发布最后不也被埋吗?我觉得好产品才是关键,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其它车企的很多车是基于一定预算去做一款车的。肯定会有取舍。小米su7是不惜工本做出来,然后再按成本定价的车。一定不可能低价,起码毛利一定是正的,可能无法覆盖研发成本和前期投资成本,但不可能亏现金流造车。

定价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辆车首批客户的用车体验,是否能超越预期。

02-04 13:10

首车订单的用户应该送一部小米14,有的用户可能暂时或者用的较老机型,或者苹果等其他手机用户,赠送可以更好的让用户体验最新的完整车机互联互通,同时让用户感到首订有优惠政策,同时提升首批订单量,虽然说产能一开始肯定是不够满足不了那么多订单,但是对于小米首单爆单是必须的,而且要越多越好,首批订单量无法短期交付,但是也体现后续车辆提产速度,与最终需求量

02-04 12:54

今天的粮厂已经有了足够的客群基础和足够的话题关注度,因此产能弹性成为关键,在粮厂的产能弹性足够稳健之前,肯定不会定价太低。因为这样做即不能满足需求,形成规模效益,也有损品牌的价格弹性。

28.8-38.8这么好的车价格低了没有排面。

02-04 13:09

低配19.99,高配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