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hone转发:6回复:8喜欢:15
“密西西比泡沫”——记一个曾让无数法国人破产的苏格兰人

“这里安息的是一个著名的苏格兰人,他是独一无二的算术家,并且用自己的代数学法则使法国人民倾家荡产。”——巴黎人民为金融家约翰·劳(JohnLaw)写的墓志铭

约翰·劳出身于英国爱丁堡的一个银行世家,青年时代接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学教育,从年轻时开始,就常常出入于欧洲各大金融中心,实地学习银行和股票交易事务。他性格桀骜不驯,私生活放荡不羁,曾经把大把的时间和金钱花在赌桌和追求女人上,1694年在伦敦的时候,他为了一个女子与情敌威尔逊决斗,失手将其杀死,被判终身监禁后冒险逃往荷兰。约翰·劳在欧洲流浪时期凭借对金融学的良好感觉,仔细观察了各国的银行、金融和保险业,积累了丰富的金融知识。1705年,他出版了一本有关银行纸币发展史的著作《论货币与贸易》,提出了他独特的金融理论。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高度赞扬说,约翰·劳的金融理论使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跻身于第一流货币理论家的行列之中。

像他这样的金融专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注定不会被埋没,很快,他就迎来了大展鸿图的好机会。

18世纪初,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连年发动战争,使得法国国民经济陷于极度困难之中,经济萧条,通货紧缩。再加上当时法国的税制极不健全,不仅对法国王室贵族豁免税收,而且其他地方的漏洞也很多。法国政府通过不断提高税率的办法穷征暴敛,依然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债台高筑,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

1715年9月1日,法王路易十四逝世,继位的王子年幼,由奥尔良公爵菲利浦作为监护人摄行国政。路易十四死后留给奥尔良公爵的是臃肿的官僚机构和近25亿利弗尔(法国旧货币单位)的巨额债务,每年还需要偿还9000万利弗尔的利息,这对于法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1715年,正在奥尔良公爵为法国的财政窘态无计可施的时候,约翰·劳的金融理论仿佛是向他抛出的一个救生圈。按照约翰·劳的理论主张,法国只要建立一家能够充分供给货币的银行就可以摆脱财政困境,并能解决国债的资金融通问题,而要想做到这些,对于手握大权的奥尔良公爵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只要能解决财政入不敷出的问题,就是建立10家银行也不成问题。对此,法国政府与约翰·劳一拍即合。

在法国政府的特许下,1716年,约翰·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银行——通用银行,并把货币发行的特权揽入手中。由于它所发行的纸币缓解了金属货币的运输压力,并且可以用来兑换硬币和付税,很快,通用银行发行的纸币就受到了法国人民的欢迎。不久以后,通用银行就发行了6000万利弗尔的新纸币,这一数额是其自有资本的10倍。但这个货币体系仍然很顺利地运作着,因为现代意义上的纸币只要由政府的信用做担保,就不会丧失购买力,只要人们对该货币体系充满信心,通用银行的纸币发行量与自有资本金之间的不相称也就变得无关紧要了。再加上通用银行的出色经营,其前半年的股利就达到了可观的7.5%,人们对其发行的纸币更是信心倍增。

取得政府授予的货币发行权仅仅是约翰·劳在法国事业的开始。

1717年8月,他取得了在北美的法属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的贸易特许权和25年的自由开发路易斯安那的权利,接着又获得了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为了最大限度地行使这些权力,约翰·劳建立了西方公司,专门负责北美事务。因为路易斯安那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所以西方公司又被称为密西西比公司。

在随后的岁月里,约翰·劳又获得了很多产品和地区贸易的垄断权。密西西比公司在1718年取得了烟草专卖权。约翰·劳于1718年11月通过成立了塞内加尔公司开展对非洲贸易。1719年约翰·劳通过兼并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成立印度公司,垄断了法国所有的欧洲以外的贸易。而这一切垄断权的获得,都为约翰·劳所在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超额利润。1718年12月4日,通用银行被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约翰·劳仍然担任该银行的主管,并以法国王室的信誉做担保发行纸币,这样,约翰·劳实际上就拥有了印钞的权利。

1719年,约翰·劳为了偿还15亿利弗尔的国债,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股票,并为此连续3次大规模地增发。一个在当时流传的小故事也许能反映出股价上涨的速度有多快:有一位投资者让仆人去交易所以开盘价8000利弗尔卖出250股约翰·劳公司的股票,当仆人到达交易所时,股价已涨到10000利弗尔,这位仆人于是就将升水的部分装进自己的口袋,没过几天,他就摇身变成了富人。

由于股票的飞速上涨,以至于在股票发行时常常出现混乱的现象。据说密西西比公司设在约翰·劳住宅内的“新股申购处”常常人满为患,有的股民甚至被踩踏而死。为了能得到新股,有人彻夜在约翰·劳的住处前排队守候,有些人甚至在附近租了房子,准备长期申请新股。在交易市场所在的大街上,抢购的人潮更是混乱不堪,人们在这里从事着所有形式的期货交易。一些专业性的投机者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尽管当时利息高得惊人,但是只要股价能够快速上涨,他们就不会考虑高的利息。

约翰·劳不断地通过皇家银行发行越来越多的纸币,他坚信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增发银行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

大量地增发货币之后,经过了一个很短的滞后期,通货膨胀终于在法国发生了。在1719年法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到1720年1月就上升为23%。如果说在1720年之前只是一些经济学者们对约翰·劳的政策表示怀疑,通货膨胀则直接给广大民众敲响了警钟。随着民众信心的动摇,1720年1月,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暴跌,到了1721年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当时在法国流行的一首讽刺诗,很好地说明了法国人民经历的这段惊心动魄的财富之旅:“星期一,我去买股票;星期二,我赚了几百万;星期三,我买家具;星期四,我买好衣衫;星期五,我去跳舞;星期六,我进了乞丐收容站。”

约翰·劳使出了全身解数希望能够恢复民众的信心,但是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民众的怒吼中。在股票崩盘中倾家荡产的法国人认定约翰·劳是头号骗子。1720年,约翰·劳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四面楚歌中他重施当年逃亡故伎,连夜出走比利时。法国的货币体系又恢复到以硬币为基础的旧体制。“密西西比泡沫”的破产连累“银行”这个名词在法国被诅咒了一个世纪。1729年,约翰·劳在贫病交加中死于威尼斯。巴黎的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为他编撰了一篇颇具有讽刺意味的墓志铭:“这里安息的是一个著名的苏格兰人,他是独一无二的算术家,并且用自己的代数学法则使法国人民倾家荡产。”

全部讨论

2015-06-05 09:29

约翰.劳是第一个引入信用货币的人,他在替他的法国主子背黑锅

2015-04-27 08:58

指出泡沫的人越来越聪明,在泡沫中游泳的人越来越有钱,我要去游泳了

2015-04-26 13:11

这个故事或许有另一面解读,
如果你能逃离,就赶快逃离吧,
如果你不能逃离,就快把钱换成美元放在国外(换成不可能被政府征税的资产),就像法国人把钞票换成金币藏起来一样;
如果上面两点你都做不到还不去炒股票(并寄希望于在崩溃之前逃顶),那你确定无疑地会被通货膨胀打击。

2015-04-26 11:1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