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5

$东方日升(SZ300118)$ 东方日升异质结事业部总经理杨伯川举例说:“降低金属化成本为例,东方日升异质结团队通过0BB技术、低银浆料、电镀铜等多种手段,看到了将银浆成本从之前2毛/W降至5分/W以下的巨大可能。”

杨伯川根据东方日升现有的进度和数据,预测这一目标在2024年上半年就能实现,届时异质结电池的单瓦银耗将达到惊人的7mg/W。

“减银”、“减栅”是HJT电池研发该做的事情,“减硅”似乎有点超出电池企业主业了。但是现在HJT的企业研发趋势就是向上游拓展——做硅片。

其中,华晟新能源旗帜最为鲜明,不仅布局了硅片产能,且又开发CCZ(单晶连续直拉技术)等。

通威股份在发布中报的同时也宣布在乐山的峨眉山市、五通桥区各投建16GW拉棒、切片、电池片项目。

阿特斯中报披露,基于 N 型(掺磷)硅片热处理吸杂技术,在晶体端导入多拉棒、使用 P 型单晶原料等技术,在切片端导入半棒切片、超薄硅片等技术,目标是做出适合HJT的低成本硅片。

企业做HJT电池,现在延伸到硅片,是基于HJT的独特性:

第一,硅片减薄不影响HJT电池转换效率,HJT天然适合薄硅片。HJT电池低温工艺减少了硅片受热发生翘曲的可能,所以相比TOPCon电池,HJT电池的硅片薄片化优势更为明显。

目前HJT已经导入110μm厚度的量产,未来有望降低至100μm甚至90μm,而TOPCon目前主流厚度在125μm-135μm之间。

究竟将来HJT硅片能多薄,硅片和电池片企业估计还没有完全计划好,但是做切片设备的高测股份已经向50μm的厚度去研发了。

不过,硅片也不是越薄越好。去年,隆基绿能钟宝申在杭州就曾公开表示,硅片无限度地薄会增加隐裂等风险,毕竟光伏组件是一个需要使用二三十年的产品。这个观点也代表了行业对于硅片薄片化的普遍担忧。

第二,由于HJT电池对硅片的氧含量并不敏感,因此可以采用剩余的边皮料直接切割成半片,可直接降低成本。TOPCon对硅片氧含量更为敏感,因此对边皮料切割的硅片适用度低于HJT电池。也因此,华晟能源现在可以100%使用价格更有竞争力的颗粒硅,且技术上实现了连续直拉,通过工艺改进,降低生产成本。

硅片双龙头之一的TCL中环,宣称可以生产几百种硅片,自然也是可能满足HJT电池所需要的硅片。但是现实是:TCL中环可以提供更薄硅片、较低要求的氧量硅片,但价格并不美丽。由此,HJT企业为了降本,只能自己亲自下场做硅片。

03

26%,只是HJT的起点?

面对现在形形色色的降本途径,通威股份邢国强反复强调:“所有以降低效率为代价的降本,都是短期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杠杆作用将越来越大。未来还就是把效率提上去,用效率胜于市场。”

HJT和TOPCon相比,效率如何?之前HJT不被看好的原因在于,转换效率没有较TOPCon有明显提升,但是成本却高出不少。

从各家公司披露的电池转换效率上,暂时没有看到HJT在效率上明显领先。

之前赶碳号就已经关注到:各家企业披露的TOPCon转换效率普遍较高。几乎所有企业披露的效率均在25%以上,大多数企业在25.5%以上。晶科、捷泰、天合头部企业预计年底电池转换效率在25.8%。

HJT电池的转化效率情况如下:

今年3月,华晟三期导入i-HJT3.0工艺,有望迅速将华晟182异质结电池片量产平均效率提升至25.5%以上;

阿特斯披露,通过双面微晶改造技术,实现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预计今年四季度量产效率提升至26%;

通威股份披露,2023年8月,210半片双面微晶技改完成,量产效率最高26.49%,2023年四季度THL将开启GW级量产验证。

从数据上看,两条技术路线差距有一些,但是并不大。但是TOPCon普遍存在电池转换效率降档的问题,一般需要降两档:TOPCon25.4%的电池转换效率,相当于PERC或是HJT的25%。

据一位HJT研发人员介绍:“假如TOPCon的实际效率达到25%,那么700W+组件应成为主流。”

根据InfoLink数据,以TOPCon M10 双玻组件144 版型主流档位570-575W 为例,实际效率约为24.2%。

这种TOPCon电池转换效率虚高的现象,有少部分属于企业自己虚假披露,有的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TOPCon电池效率计算方法和其在组件中的应用决定的。

因此,一些TOPCon电池片成品,要标注两个转换效率:电池名义转换效率和实际效率。

东方日升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大胆预言:26%的转换效率可能是TOPCon的天花板,但它只是HJT的起点。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但展示了他对HJT未来的信心,也不无道理。

首先,HJT的理论转换效率更高。若与钙钛矿叠层可以达到30%以上。虽然,这看上去貌似仍很遥远。

其次,HJT中试线效率不断创新高,转换效率提升更快。

有一种未经证实的传闻,现在一些企业能够“轻松”地在HJT中试线上做出来26%、27%以上的效率,实验室最高效率已达到29%。不过,这些转化效率尚未经过第三方机构的验证。现在经第三方验证的纪录仍是去年隆基绿能创造:转换效率达26.81%。如果上述传闻属实,那么隆基的这个世界纪录将被轻松击破。

不管怎样,HJT方面的效率提升给外界的印象,要比TOPCon更容易一些,也更快。通威股份去年年报披露N型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5%,HJT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6%(部分新建TOPCon和HJT产线效率更高)。天合光能披露:N型i-TOPCon电池量产效率提升至25.3%;同步积极投入研发新型HJT电池,实验室效率达到25.6%。

HJT企业未广泛披露中试效率的另一个原因,仍然在于成本过高。在实验室条件下,HJT电池叠加了许多新技术,是在高成本下做出的高效率,尚不能实现商业价值,也没有现实意义。

尾声

一家尚未布局HJT的头部企业研发高管表示:“我们希望看到其他企业在HJT技术上的突破。只要一家企业能做出来,就能证明技术路线可以走得通,其他企业很多就能复制。一家企业的成功,就是整个行动的成功。”该企业一直在研发,一直在观望,随时准备着。

华晟新能源的掌门人徐晓华就说,“异质结已经过了需要摇旗呐喊的时候,现在到了需要闷头干出来的时候。”HJT需要企业用行动证明自己。

TOPCon路线成为N型技术的主流仅用了几个月,HTJ若要“迎头赶上”可能也只需要一个契机,比如量产电池效率的新突破、成本的大大压缩。

现在HJT玩家越来越多,现在通威阿特斯已经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未来若隆基、正泰等头部企业跟随,那么HJT的降本增速之路将会更快。

全部讨论

05-27 10:11

很好很强大,就差一个-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