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是短痛吗?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30回复:103喜欢:37

上一篇计算了共存的经济负担,这一篇还是回归本源,毕竟人命关天——对吧?虽然现在世界上多了不少恶魔,但2020年3月之前,也就是欧美大流行之前全世界都认可这个:人命关天,一粒沙一座山,对不对?

有人说好好防疫的国家/地区在防疫时没被病毒肆虐过,老弱病残还在,“该死的人没有死,他们获得了过度的保护”(人话否?),所以共存后会因为医疗挤兑疯狂死一波(人话否?不是一粒沙一座山吗?),之后就一切正常啦。

中国累计超额死亡数,截止2021年底,WHO数据

上图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的中国2020-2021年累计的超额死亡(根据2015-2019年的总死亡情况推算的2020年无疫情情况下的总死亡数为基准,超出的部分叫超额死亡,有正负),负5万2千多人。意思是,这两年,中国累计的总死亡人数比预期的总死亡人数要少5万2千多人。

中国不公布逐月/周的超额死亡情况,只有年底的总死亡数,所以只能用世卫组织的模型。

所以对全体国民而言,疫情防控不仅不会有次生灾害,反而会拯救远超你想象的人。

其它好好防疫的国家/地区大抵如此。

大家首先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恢复正常了,那总死亡人数不应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而是应该比这个更少,原因是人只能死一次——之前超额死亡的人是早死的,所以到他们该死的年份,就不会再死了。在总死亡连续少于预期,直到少死的把之前因为疫情多死的部分抵消,总死亡才会再次恢复疫情前水平。

举个例子,为了便于理解和计算,我们假设某个国家1-80岁每个年龄都有100万人,每个人都正好能活80岁,则无疫情的情况下每年总死亡人数就是100万人。2020和2021年因为疫情,假设两年的总死亡数都是150万人,100万80岁的和50万不到80岁的(这部分就是超额死亡),我们假设这50万人都是死于77岁,那么如果疫情结束了,2023年和2024年的总死亡人数就应该正好都是50万人,这两年超额死亡都是负50万,之后每年总死亡恢复100万——恢复正常应该是这么个情况。

好了,我们看看之前好好防疫的国家和地区的总死亡情况,强调一下,总死亡数,与如何定义新冠死亡标准无关。

我们先看东南亚,东南亚政府公布逐月/周总死亡数的是新马泰,这些地方都是21年8月宣布与病毒共存:

但实际上实施要更早一些:

看图吧:

新加坡逐月总死亡数

粗黑线是预期的2020年逐月总死亡数(已考虑老龄化),彩线是20、21和25年的逐月总死亡数。

我们能看到20年的逐月总死亡数是贴近甚至低于20年的预期总死亡数的——防疫的成果。

提醒一下,新加坡21年共存后被delta击穿,于是年底又收紧防疫措施,我们能看到21年12月和22年1月总死亡数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之后它就再次共存了。

请问各位看官,它共存这么久了,总死亡数降到正常以下了吗?是短痛还是长痛?

马来西亚逐月总死亡数

我们能看到20年的逐月总死亡数是低于20年的预期总死亡数的——认真防疫的成果。

请问各位看官,它21年中开始共存,这么久了,总死亡数降到正常以下了吗?是短痛还是长痛?

马来西亚虽然共存后比较惨,但相比新加坡真的很诚实,来看马来西亚自己的说法:

“根据大马统计局数据显示,大马死亡人数在2020年为16万6507人,而2021年死亡人数为22万4569人,死亡人数飙升34.5%

数据显示,因新冠肺炎病逝的人数高达3万1063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9.8%。

从年龄分布来看,除了0至14岁儿童的主要死因为车祸之外,其他年龄层的主要死因都是新冠肺炎。15岁至40岁者有21.3%、41岁至59岁中有23.4%、60岁以上中有18.5%的死亡是新冠肺炎所导致。

新冠肺炎也是导致孕妇死亡的主要杀手,在2021年间死亡的孕妇当中,有近三分之二,即57.3%是因为新冠肺炎导致死亡。”

泰国逐月总死亡数

泰国数据更新得很快,已经更到22年9月底了。

泰国共存一年多了,总死亡数降到正常以下了吗?是短痛还是长痛?

这张图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21年7月泰国开始实质转向共存,从防疫转向共存之后的第一波医疗挤兑在21年8-9月,看紫色的高峰,这是Delta干的。进入2022年后,毒株变为omicron家族,看绿色的线,如果我的眼睛没出毛病的话,22年3月、4月、9月的总死亡数跟21年那个“短痛”造成的医疗挤兑高峰差不多高啊。

尤其是考虑到疫苗的防重症防死亡保护:

截止2021年6月30日泰国疫苗接种率

共存前也就是delta来袭时泰国疫苗接种率3.9%。

截止2022年1月1日泰国疫苗接种率

omicron来袭的时候疫苗接种率已经65%。

泰国加强针接种情况

共存时泰国还没开始打加强针,22年1月1日omicron来袭时是每百人10.4剂加强针,到今天是每百人45剂。

请再次看看泰国的逐月总死亡数,尤其是21年7月之后的和22年每个月的:

泰国逐月总死亡数

omicron只感染上呼吸道?那怎么疫苗接种率远高于delta时期的情况下,累计超额死亡比delta多得多?

对全体国民而言,omicron真的弱吗?

新加坡和泰国超额死亡率对比

新加坡和泰国几乎同时共存的,新加坡21年底还收紧防疫几个月。新加坡疫苗接种率加强针接种率远远领先于泰国,但是就看超额死亡率,新加坡跟泰国不相伯仲。如果21年底那俩月新加坡不收紧防疫呢?

2021年6月底至今美国、新加坡、泰国超额死亡率对比

甚至把美国加进来对比,如果排除新加坡21年底收紧防疫那俩月,美国超额死亡率表现是优于新加坡同期的。

新加坡这地儿,宣传能力甩我国十八条街。

剩下的不多说了,看图吧:

韩国逐周总死亡数

中国台湾省逐月总死亡数

台湾省重症死亡率85%+,冠绝全球,入院后3天内即死亡的比例,冠绝全球。

台湾省人均ICU在世界前五,有美国的8成,中国大陆的近7倍。

橙色是每10万人口ICU床位数

美国每十万人口ICU床位数34、台湾省28.5,中国大陆4.6。

中国香港逐月总死亡数

中国香港保持着人类每百万人口日增新冠死亡的最高记录。

澳大利亚逐周总死亡数

新西兰逐周总死亡数

以上就是之前好好防疫后来选择共存的国家或地区的逐月/逐周总死亡数。

短痛还是长痛?

这些国家/地区才共存1年多,时间不够是吧?

行,放一些20和/或21年就被病毒杀穿,按理说应死尽死的国家的逐月总死亡数,它们低于疫情前了吗?

美国逐周总死亡数

德国逐周总死亡数

法国逐周总死亡数

意大利逐周总死亡数

西班牙逐周总死亡数

奥地利逐周总死亡数

芬兰逐周总死亡数

以色列逐周总死亡数

别忘了,delta时期,上述各国疫苗接种率基本都在5成以下,且几乎没有接种加强针,而2022年1月1日时都在7成8成甚至9成。

美国商务部旗下household pulse survey的数据:

网页链接

截止今年9月底,美国18-64岁人口中新冠后遗症累计患病率为14.2%,现患率为7.2%。

有5.9%的18-64岁人口日常生活受到新冠后遗症影响,有1.8%的日常生活受到新冠后遗症的严重影响——这1.8%就被称为狭义的“因后遗症致残/失能",而广义的因后遗症致残则是应该算5.9%。毕竟美国直接把新冠后遗症定义为一种残疾。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新冠后遗症人数统计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新冠后遗症(现患数,已剔除恢复健康的部分)人数统计显示,22年1月之前积累了150万后遗症人数,22年8月1日已经变成230万,尤其是22年7月涨了20万,8月涨了30万,两个月就涨了英国总人口数的0.8%。

30%的后遗症是因为原始毒株,12%是因为阿尔法,19%是因为德尔塔,35%是因为奥密克戎

最后,我们以新冠后遗症研究领域的大佬Al-Aly的大作:《重复感染新冠的后果》来结尾:

网页链接

还是预印本,但预定上《自然》

结论自己看,第一栏是相对风险,注意是对数坐标系,虚线是未感染过的,绿色是感染一次新冠,橙色感染两次新冠,紫色感染三次或更多。

比如说,第一栏hospitalization住院,指的是,感染过新冠一次后,你因为任何原因再次住院的风险就比没感染过的人提高了几十个百分点,感染两次呢?提高400%+。感染三次或以上呢?1000%+。

向来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医疗系统的英国NHS系统,今年8月份的成绩单出来啦:

1.The waiting list to start elective (planned) care increased to over 7 million in August 2022, the highest level since records began. Including the estimate for missing hospital trust data this increases to 7.1 million.
等待看病的人数从上个月的680万增加到本月的700万了,继续历史新高。

2.The number of people waiting over 52 weeks to start elective care increased to 387,257 in August 2022: one in 20 people on the total waiting list. Before the pandemic, in August 2019, there were only 1,236 52-week waiters.
等待看病超过一年的有387257人,占5%,2019年同期只有1236人等待这么久。

3.Many patients’ trolley waits – the time between a decision to admit and a patient being admitted to a ward – remain over 4 hours long. In September 2022, 131,861 people had a trolley wait of over 4 hours. Meanwhile, 32,776 people waited over 12 hours; the first time this number has exceeded 30,000.
担架上等着入院的急诊病人中有131861人需要等待超过4个小时,32776人需要等待超过12小时,这是该数字首次超过30000,图是担架上等待入院的急诊病人等待超过12小时的人数走势图,疫情前同期几乎是0。

4.In August 2022, 38% of patients who had their first treatment for cancer following an urgent GP referral waited longer than two months.
下了紧急转诊通知的癌症病人需要等待超过2个月才能首次治疗的仍然有38%。

这就是BMJ(四大医学顶刊之一)主编嘴里“死于新冠”的英国NHS系统。
在共存区,你有本事就别得病,得病你就等着自愈吧。

最后再问一次,共存是短痛,还是长痛?

全部讨论

2022-11-07 08:52

写得长一是为了逻辑清晰经得起推敲,二是为了给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朋友科普,三是给想跟别人辩论的朋友提供论据。

2022-11-07 09:17

修改了一下,增加了英国医疗系统的现状,请大家多多转发,不能把舆论高地拱手送出去

2022-11-07 10:16

建议也发到微博知乎上去,那边人多

2022-11-07 12:25

这只是死亡,还没叠加可能存在的长新冠对社会的影响
坚持正确的事情往往是痛苦的,及时行乐才是主流观点
放开有啥难的,但是放开后就再也没法收回了,这种决策多谨慎都不过分

2022-11-07 12:42

封闭的活着,已经受够了。生命的乐趣,生命的意义,都是价值。而且,一定时期后,次生死亡率会上去的。共存,当然是短痛。

2022-11-07 10:13

$中远海控(SH601919)$ $宁德时代(SZ300750)$ $万科A(SZ000002)$ 觉得放开就万事大吉的,根本不知道后面意味着什么。

2022-11-07 15:13

新冠重复感染这个东西,在知乎上有一个回答和你的推演及大佬自然的文章一样。
单次影响不大,
但是多次反复,
免疫系统就崩了。

2022-11-07 16:52

有理有据,赞一个

2022-11-07 15:24

支持动态清零

2022-11-07 14:44

我微博是小透明,为了观察🦐哥注册的,大家想发微博直接转走,署不署我名都无所谓,知乎我找个合适的话题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