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中鼎股份(SZ000887)$ 卖了之后一直涨,没拿住,祝好吧

问:2023年中鼎股份的营收、净利润和总资产增

长情况如何?

答:2023年中鼎股份实现营收172亿元,同比增

长15.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3

亿元,同比增长16.78%;扣非后净利润为9.77亿

元,同比增长28%。同时,年末总资产达到228

亿元,同比增长8.67%;净资产为121亿元,同

比增长7.7%。

问:中鼎股份在全球和国内市场的收入占比及盈

利情况如何?

答:2023年,亚洲地区收入占比达到61.18%,

欧洲为30%,美洲为8.8%。相较于过往几年,国

内收入增速显著加快,从最初的五五开甚至海外

占比更多,现已突破60%。此外,海外落地项目

的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长,国内落地项目的净利

润率较高,如安徽威固和安徽特斯通等项目,盈

利能力较强。问:前十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及新势力、自主品

牌客户情况如何?

答:前十大客户的累计销售额接近86亿元,占整

体营收约50%。免费资料、录音+V:ljx688688rhr。这些客户中已逐渐有新势力和自

主品牌进入,显示公司正在调整客户结构,培育

核心战略性客户群。

问:新能源业务在公司收入中的占比以及各业务

板块的收入情况如何?2023年一季度各业务板块

的收入和净利润情况如何?

答:新能源业务占2023年全年的收入比约为

36%,其中国内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突破50%,

达到53%左右。在新能源业务板块中,空悬业务

8.2亿元,轻量化业务19.23亿元,传统减震橡胶

业务36亿元,冷却业务51.85亿元,密封业务36

亿元,其他业务约20亿元,主要包括非汽车业务

和汽车零部件类产品。2023年一季度,冷却业务

收入约13亿元,净利润增速约20%;减震业务收入略增,净利润增速约24%;密封业务收入增长

约13%,净利润增速约23%;空悬业务收入增长

接近翻倍,净利润增速接近五倍;轻量化业务收

入增长约84%,净利润增速较高。同时,其他业

务收入增速也较快,但由于涉及内部销售和利润

归集因素,其毛利率和增速优于其他模块。

问:去年财务费用同比增长64%,主要原因是什

么?

答:财务费用增长主要是由于银行贷款利率上

调,导致我们的财务费用相应增加。

问:今年计划投资的十个亿和两个亿的长期资本

性支出具体投向是什么?

答:这些资本支出主要分为几大块:一是升级和

产业升级,包括第二代、第三代空压系统的研发

和产线布局;二是自备减震器产线落地;三是美

国组装线的建设;四是轻量化业务,在墨西哥和

斯洛伐克工厂的产能扩大以及成都园区的扩产;五是热管理业务,在建园区的楼和新设备产线,

包括PDC、热泵、发抖等产品的布局;六是自动

化产线的升级。

问:海外营收91亿增长的来源是什么?海外业务

的发展展望如何?

答:海外营收91亿的增长来源于两部分:一是海

外落地项目的增速;二是海外欧洲业务的增长。

我们维持海外欧洲和美洲的稳定收入增长,并要

求国内项目增速加快,以提升国内外收入占比,

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利润率。

问:热管理业务的订单情况及单车价值量是多

少?

答:我们去年新能源订单产值约为120亿,其中

管路总成单车价值量约为纯电车七八百元、混动

车1000到1200元、增程车1400到1500元。对于

储能和数据中心的热管理产品,目前难以以单车

价值量区分,但总成产品在供货量和金额上都比汽车高,未来目标是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总成价

值提升至五六千元左右。

问:空闲业务的稳态毛利率估计有多少?公司目

标的自制率如何?当前最便宜的定点搭载车型是

什么?

答:空闲业务的稳态毛利率目前无法给出具体数

字,因为订单价格会随车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公

司目标的自制率很高,目前核心件实现全资产供

应,这是竞争总成订单的优势。最便宜的定点搭

载车型在20万左右,谈的车型更低。

问:单车总成的价格大约是多少?

答:单车总成的价格在5000元左右,接近6000

块钱,这包括了价值5到6000元的核心件供应,

如供给单元、空气弹簧、储气罐等,这些部件的

生产由安徽安美科、上海鲤鱼科技等子公司提

供。问:空选业务最近的产能和订单情况,以及轻量

化板块的收入增速预期以及盈利情况,还有2024

年海外收入占比的预期以及营业展望如何?

答:空选业务累计订单额为121亿,其中总成订

单17亿,轻量化订单85亿,2023年和2024年预

计轻量化板块营收分别为19亿和23到25亿。海外

业务的整合管理持续进行,通过精细化控制成

本、费用端以及协助海外企业拓展中国业务等措

施,逐渐提升盈利能力。同时,自流变减震器项

目正在有序推进,产品成本相比之前的技术有所

降低。

问:在热管理这一块,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我们当

前在手订单的情况,以及在储能液冷机、超算中

心控制器等方面的产品规划和全年展望?在市场

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尤其是热管理与空悬业务,

我们如何应对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及后续的应对措

施?答:目前我们在手订单达到了120多亿。在储能

液冷机、超算中心控制器等方面,我们正在做未

来规划,特别是今年,储能产品已经开发并布局

产线,目前正加速推进,预计会有项目落地和征

集。数据中心产品也已完成送样,并计划在产线

布局规划中加速推进,预计今年会有一些项目落

地。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赛道,拥有

先发优势和技术水平优势。我们通过硬件布局形

成技术壁垒和价格壁垒,同时加速推进第三代空

压系统产业化,确保在市场竞争中走得更快。在

热管理方面,我们也致力于形成技术壁垒和价格

壁垒,朝着总成方向发展。

问:请展望一下今年及明年在不同业务上的规

划,以及在各个业务上的主要看点和倾斜方向是

什么?

答:总体业务上,我们将加速以智能底盘为核心

的增量赛道拓展。具体来说,空气悬挂业务计划

在三大硬件总成加速布局和技术升级的基础上,今年目标达到15亿以上。轻量化业务方面,原定

目标是20到25亿,今年有望提前完成。热管理业

务目标是55到61亿。其他业务板块保持稳定快速

增长,利润端增速目标为20%左右。

问:海外的通胀和地缘政治波动对公司经营有何

影响?

答:海外销售端目前较为稳定,没有受到特别大

的影响。对于地缘政治问题,公司并购的一些企

业在欧洲和美国与主机厂的合作关系并未受到严

重影响。同时,公司正全力依托全球海外布局,

加速新业务在海外的产线布局,如斯洛伐克和墨

西哥建厂,amk到美国建厂线,目前进展顺利,

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问:轻量化业务毛利率持续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预计何时能回升?稳态毛利率将达到多少?

答:轻量化业务毛利率在今年一季度同比去年有

所下降,预计明年能实现稳态毛利率在8%左右的目标,目前定的目标是5%左右。具体到一季度,

由于收入并表和汇兑差的影响,导致今年一季度

轻量化业务微亏一点钱,毛利率相对较低。

问:对于海外汇率波动,尤其是欧元收入占比较

大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和全年会受到怎样的影

响?如何应对?

答:汇率波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入并

表,虽然报表上无法直接体现,但会对利润产生

直接影响;二是汇兑差导致的利润情况。针对这

些影响,公司将积极应对,如提前锁定汇率,减

少汇率波动风险,以确保利润的稳定性和可预测

性。

问:在国际贸易和跨境业务方面,公司的规模和

影响情况如何?

答:公司在国际化过程中一直强调产能的国际

化,并且多年的经营数据显示,我们的跨境业务

体量控制在1.2到1.4亿美金,包括5到6000万欧元左右的全年跨境业务量。由于我们实施全球化

采购,如天然橡胶等原材料的外汇不做结收汇,

因此汇率波动对我们的影响较小。

问:海外需求持续恢复的情况下,公司订单端和

收入端有何改善?二季度表现如何?

答:二季度数据虽然尚未完全揭晓,但从年度预

算来看,欧洲和美国的营收端增速均在十个百分

点以上,海外业务整体上保持稳定增长。美国增

速略低于欧洲,但整体表现相当。具体二季度数

据需要待一个月左右的真实可参照数据发布。

问:对于海外产能布局以及后续全球化的规划是

什么样的?

答:目前公司在海外如东南亚等地进行产能布

局,并计划在美国建设生产线和组装线。例如,

轻量化业务已经在斯洛伐克建厂,热管理业务更

是全球化布局的一部分,全球化工厂也分布在全球各地,包括在东南亚国家也有产线。公司在每

个板块的全球化战略都已有明确规划。

问:对于国内产能利用率以及盈利点提升的关注

方向是什么?

答:目前整体产能利用率接近90%,但空压和空

调系统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因为空压系统尚处于

起量阶段,空调系统也刚拿到订单,产线布局尚

在爬坡期。其他业务如热管理、轻量化等基本符

合预期。在关注产能利用率提升的同时,公司也

在寻找新的盈利点和拓展客户群体,希望与走出

来的主机厂共同成长。

问:公司是否有定制计划和新一轮融资计划?

答:公司在考虑融资计划时会根据项目进展和资

金情况而定。目前上一轮可转债募集资金尚未用

完,需要在募集资金使用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进

行新一轮再融资。问:一季度空气悬架和热管理的净利润分别是多

少?预计全年净利润能达到多少?

答:一季度空气悬架和热管理的净利润分别为约

五个点左右。预计全年空气悬架和热管理净利润

都能达到约五个点左右。

问:热管理系统总成能否比投币头部友商更经济

高效?

答:公司会根据业务推进情况,发挥自身产品核

心优势,探索拓展新业务,并组织交流会进一步

讨论和交流。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