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4回复:1喜欢:3
1.金磊: 当前,我国钠离子电池处于产业化的导入期,虽然已初步满足了产业化条件,但仍存在基础研究尚不完备、核心材料亟待突破、组装工艺仍需完善等问题,体积能量密度等性能指标也尚有不足,整体产业化步伐还有待持续推进。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将会同有关部门,针对钠离子电池产业化重点在加强产业顶层设计、优化产品创新生态、加强标准化引领等方面开展工作。
2.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俞振华也表示,钠离子电池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产业化进程加速,众多企业纷纷布局钠电产业。钠离子电池可以说我国已取得一定的领先地位。但目前钠离子电池由于处在产业化初期阶段,生产规模尚未铺开,其综合成本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因此,持续深入地进行钠离子电池地研究与产业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在钠离子电池示范性应用方面,俞振华指出,2022 年10月,三峡能源安徽阜阳市300MW/600MWh储能项目,其中包括 30MW/60MWh 钠离子电池储能单元,是当前国内最大规模的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相较此前投运的中科海钠1MWh钠离子电池储能示范项目而言规模大幅提升。此外广西、深圳、山西、河南等地的能源领域规划性文件中均提及要开展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示范。未来钠电在用户侧储能、数据中心和基站储能等中小型储能领域有望率先渗透。
3.比亚迪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总经理尹小强在《储能风起,钠电将至》报告中指出,钠离子电池产业非常火爆,问题是如何降低成本,并且大规模应用,是目前业界最重视的问题。在钠电正极材料开发规划方面,比亚迪目前层状氧化物材料的能量密度达到140Wh/kg,循环次数达到3600次;到2023年底聚阴离子材料的能量密度达到110Wh/kg,循环次数达到6000次;2024年预计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循环次数达到4500次,聚阴离子的能量密度达到130Wh/kg,循环次数达到8000次;2025年预计层状氧化物能量密度达到180Wh/kg,循环次数达到6000次,聚阴离子的能量密度达到150Wh/kg,循环次数达到10000次。尹小强认为,2024年对于钠离子电池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拐点,钠电成本会低于锂电成本,尤其在储能应用上,2025年希望有更大幅度的成本下降。
4.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勇胜对钠离子电池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我国发展钠离子电池有望破解锂资源“卡脖子”问题,确保碳酸锂供应链安全、稳定碳酸锂价格,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从正极材料来看,钠离子电池可分为磷酸盐、普鲁士蓝、氧化物三大类,其中磷酸盐材料很早就开始有基础研究,相对来讲成本有点高;普鲁士蓝材料便宜,但是其密度较低,只有氧化物密度的一半,对体积敏感的应用领域来说挑战较大;氧化物材料研究最多,但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空气中的稳定性,这对规模制造是很大的挑战,另一个挑战就是需要进一步提升比容量;负极材料方面,也存在着两个挑战,第一个是对储钠机理认识不够清楚;第二个是降低成本;针对钠离子电池存在的各种挑战,胡勇胜分别介绍了目前的研究进展。胡勇胜认为钠离子电池材料体系选择好了能够实现低的成本和高的安全。最后他建议将钠离子电池纳入消费税免征范围,进一步降低钠离子电池销售成本,推动行业规模性降本及全产业链发展;建议免征钠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的购置税,将锂离子电动汽车与钠离子电动汽车技术标准进行分类制定,针对钠离子电动汽车出台专用技术标准。
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树军对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之路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李树军强调,钠电的未来不需怀疑,因为资源是底层逻辑,最终都是成本在说话,其他技术性能的障碍都可以通过技术开发去实现,优势总会被趋势打败。从中科海钠自身定位来看,目前属于产业化实施阶段(2023-2025),这个阶段首先工作是测试市场,不是什么市场都要做,也不是什么市场都能做,要有一个切入点;第二完善技术,这个阶段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解决,也不可能把所有技术都做完美,主要还要发挥钠电的特点和优势。在这个基础上要定型适合的产品。李树军预测,钠离子电池产业在2026-2030年进入成熟阶段,期待在2030年形成TWh规模产业。李树军认为钠电企业想要走的远需具备三个标准:一是有资源保障,首先就是资金实力,技术研发阶段没有连续投入走不下去;二是要有工程化能力,钠离子电池还是制造业,工程化能力极为重要;三是需要有技术闭环,单打独斗肯定不行,要么自己有,要么上下游真正能够密切合作。
网页链接$华阳股份(SH600348)$ $传艺科技(SZ002866)$ $维科技术(SH600152)$

全部讨论

2023-07-17 08:43

钠电池没技术突破没得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