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毛驴与我》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灵动的文字,悲悯的情怀——评《小毛驴与我

灵动的文字,悲悯的情怀
——评《小毛驴与我》

喜欢一本书,可以有一万个理由;可如果有哪本书让你拿起来就不想放下,一个理由便足够——就像传说中的一见钟情,只那么一眼,就知道这是你想要的。第一次无意中拿起《小毛驴与我》,翻阅几页就再也不舍得放下。这,就是我想要的——落落大方的文字营造出美得令人窒息的意境,那一个个汉字俨然跳动的音符!若是将长篇小说写成这样,难免会有堆砌华丽辞藻、卖弄文采之嫌。可这本书不是长篇小说,而是散文,诗一样的散文。这样美丽的文字,最适合用简洁的小短篇来呈现,每一篇都是晶莹的水晶。

《小毛驴与我》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班牙文坛巨擘希梅内斯之手,与《小王子》《夏洛的网》并称为20世纪感动心灵的三大经典作品,不但入选所有西班牙语系国家的中小学课本,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流传,还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谱写了同名吉他曲,三毛也曾将这头小毛驴写进她的作品。在书中,作者娓娓道来自己和心爱的小毛驴普儿唇齿相依的亲密感情,他们一起嬉戏,一起读书,一起走过西班牙小镇的山岗、原野和教堂,走过这里的大街小巷,在这个过程中,他写那里的人,那里的景,那里的事,为读者展现了西班牙小镇上秀美、优雅的田园生活全景。

这是一本充满爱、充满希望的书,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爱与温情,最适合一个人静静地品读。可爱的小毛驴,懵懂的白痴小孩,新月一样美丽的白狗,伪圣洁的荷西神父,思念女儿的达尔朋医生,宁静祥和的夜曲,生机勃勃的春日早晨……作者用美丽的心灵透视这个多姿多彩却又并不完美的世界,用美丽的文字记录平凡无奇而又让人唏嘘不已的那些人、那些事。台湾漫画大师朱德庸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属于他自己的诗集。有时候你要穿过心中那一层天堂,有时候你必须越过心中那一层地狱,才能读到它。”希梅内斯有一双成人的敏锐的眼,看透世间的虚伪混沌;他又有一颗孩子的纯真的心,呈现着永恒的真、善、美。

希梅内斯堪称一位伟大的人文观察家,在他眼中,小毛驴普儿活泼天真,善良体贴,是诗人的知己,也是孩子们的玩伴;在他眼中,病重的小女孩像一朵“脆弱的玻璃百合”;在他眼中,清澈的水井里藏着诗人高贵的灵魂……每个字都是水晶,每一句都是一幅画!

通过《小毛驴与我》,希梅内斯写出了一个诗人超然于世的潇洒与寂寥。 “走吧,普儿……和一群人,你哪儿也去不了。”在人群中,却无限孤独,相信终日忙碌的现代人对这种感觉也有所体会吧。孩子们嘲笑他“比毕尼多还疯呢”,他却说,“只要能换来毕尼多的一席话,普儿,付任何代价我都愿意!这可怜的老头,有一回从葛利亚家里喝醉出来,死在城堡旁边的阴沟里……不过你觉得他真的疯了吗?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但是那个小男孩的娘,无疑认识毕尼多,你知道吗,据小男孩说,我比他还疯狂。”——真正是“众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通过《小毛驴与我》,希梅内斯也写出了一个人文作家入世的悲悯情怀。在他笔下,穷人家的孩子看不到贫穷的可怕,乐此不疲地假扮乞丐;白痴小孩“自己无忧无虑,别人看了却辛酸;母亲当他是宝贝,别人却不屑一顾”;众人鄙夷的小黑奴在他眼中是“甜心”,神态高贵;对受伤的盗猎者,鹦鹉的那句学舌“不要紧的!不要紧的!”,表达的难道不是希梅内斯对伤者的怜悯与同情?

三毛说,这是一本“叫人一读首篇就会哭的书”。相信三毛。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听着普儿,如果有一天我纵身入井,那可不是自杀,相信我!我是要快点摘到星星”。这是怎样一种透彻心扉的浪漫啊,想必这句也深得三毛的喜爱吧。希梅内斯创作《小毛驴与我》的时候,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残酷的现实或许令人心碎,令人绝望,使这部作品散发着淡淡的忧伤与哀愁,可这湮没不了作者内心深处对浪漫、对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书中处处洋溢着诗意的唯美。

多谢台湾翻译家林为正先生将这样美好的文字介绍给中国的读者,林先生曾师从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其译文简洁、典雅,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他用近十年时间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终于推出了这个经典译本,把原著演绎得近乎完美,淡淡的忧伤和轻轻的快乐,像小溪一样流淌。

这本书中并没有犀利的语句,却淋漓尽致地揭露世界的不完美;书中也没有大气磅礴的抒情,却将细腻的情感自然地流露。这,就是希梅内斯,一位“诗人中的诗人”。《小毛驴与我》是这位伟大的诗人写下的散文集,美好的文字沁人心脾,是散文,更是诗。读他的文字,心,顿时沉静下来。正如圣•埃克絮佩里说的那样,“最美的东西不是用眼睛来看的,而是用心来看”, 在功利浮躁的今天,《小毛驴与我》如同冬日的一抹暖阳,可以净化你的灵魂。

掩卷沉思,我仿佛也来到了普儿身边,用它的名字变化出百般昵称叫它:“普儿!大普儿!小普儿!老普儿!……”



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的这本《小毛驴与我》,我本来打算在住院期间看的,再没有比一个遭遇癌症手术住院的孤独灵魂更适合读这本书的了。没想到是,直到下手术台才得到床位的我,在术后的三四天里,肉体的疼痛已经让自身无暇他想,心绪不宁地在病床上呆了不到四天就被医院赶出来后,与这本书的缘分最终落到在家养病的漫长时间里。


究竟把手术想得太轻松,把住院想得太诗意了,之前的我无从预见:当肉体处于无时不在的疼痛中时,一个人所有的精力都用来与之对抗了,只有疼痛缓解,心境才能平静下来。这是身体不受大脑意志控制的一段于我而言较为稀有的无奈时日。


养病期间看《小毛驴与我》也是再合适不过的。近日的我处于练习不再抱怨自身命运的境况中,艰难学习着忘却时光流逝和现实俗务,学习用身边的一景一物进行自我疗愈的阶段。


因为需要阳光空气和随时吸氧,我把书桌从封闭昏暗的书房搬到明亮的客厅,背对着阳台上十一月仍然太过耀眼的阳光看书写字。


当我独自一人时,认真打扫完房间的寂寞清晨是多么美好啊!


只有内心非常孤独之人才看得见寻常风景中的每一朵花、每一片云、每一株草以及一天当中光线的游移变化。


诗人希梅内斯把这头叫做“普儿”的小毛驴当成了另一个自己,一直在跟它说话、感慨、呓语,寂寞而愉悦地自言自语着。


书中那些玫瑰色的夕阳和场景,那些被普儿拱拱嗅嗅的各种颜色的小野花,那些永远按时响起的小镇钟声,田园牧歌似的美好生活如此静谧和安宁,可是这不是单纯的真实场景,而是被作者加上了一层感伤滤镜的心中之境。诗人以一颗充满怆痛的心去感知自然,眼见的一切都如此甜美而忧伤。


诗人的内心是平静的,若不是经历过众多人生变故和悲伤,书中的风景不可能达到这般纯洁的宁静。诗人听得见人们平时忽略的一切响动,看得见人们平时不会去注意的花草树木,现实的挫折和灾厄能够让人的感官放大,更加敏感于所见所闻,更加同情弱小的生命,感知他人不能感知的情绪。


此书发表于1914年至1917年一战期间,书中的背景是一座西班牙小镇。在那个战乱年代,作者笔下的莫格尔小镇如同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当地人们生活如常,小孩打闹、节日庆典,也发生着动物和人类的生老病死,作者在这片土地上深切感受着爱与死亡的关系,欢乐的笔调下满溢着严肃的思考,一切却都通过最直接单纯的情绪表达出来。


诗人的喜乐悲哀一如孩童般赤诚直率,他有意无意引发我们思考的东西均在他丰富细腻的情感里面。“空中的钟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回响在繁星之间。普儿在厩房里也加入它的鸣声,感觉好遥远。我体力尚弱,哭了起来,像浮士德一样感动、寂寞。”


我不知道是否遭受苦厄的人更容易以孩童的眼睛看世界,否则不会出现以下的句子:“上帝在他的水晶宫里。我的意思是,现在在下雨,普儿。”


谁会时常注意夜空,热爱着自然多么日常化的朴素赠予,“普儿啊,普儿!我愿意献出我的整个生命,也希望你愿意献出你的,来换取正月里崇高夜晚的纯洁——孤独、明亮、寒冷。”


诗人看着小孩子玩乐,虽然他和他的普儿永远疏离着世间凡俗中的喜庆,但不妨碍诗人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女孩子们发出一阵白里透红的快活叫嚷”,他是怎么来思考人生价值的呢?“我觉得普儿应该在自己的努力里得到最大的奖赏了,就像我在写诗里得到的一样”。原来如此啊,看到这句话我都哭了。


普儿最终还是死了。诗人平静地接受,就像他与之相遇时那样。他重复着同样的句式来怀念它,他看见孩子们把阁楼上的木马当成活着的普儿与之玩耍,在游戏中不断喊它快快跑,没有半点忧伤,所以看呀,只要有人怀念和记得,小孩子也是可以接受死亡的。


晨光慢慢成长壮大,刚刚在卧室窗帘上的光线还如孩子般柔弱,现在接近正午的阳光已经变得灼烈如青年,勇敢闯进客厅厅堂了。远处有盖房子打地钻的哒哒声,小区院子里有啾唧鸟鸣,我还呆呆坐在书桌前,不看外面也能想象出外面的风景。

[亏大了][困顿][好失望][滴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