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复始 - 2022.05月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上海疫情风控今天结束,明天起又是新的华彩篇章。

01

持仓情况

当前基金仓位以较高仓位运作。持仓以A股为主。持仓品种依然较为分散,伴随着市场重点下沉,不少熟悉的优质品种已经逐步进入到价值区间。基金也着手开始进行渐进式地仓位调整, 重点布局的领域依然主要在熟悉的数字化,医药,消费。

基金配置有10%左右的港股头寸,以医药,消费品和互联网为主,也留有些许现金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其它的行业领域,我也逐步吸纳一些具有长期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领导企业。

02

市场评述

5月上次整体而言是一个反弹的市场,其中表现最为靓丽的是汽车制造业,汽配,农业,煤炭,而地产,旅游,电子,医疗等表现较差。

海外的市场方面,美股加息压力之下,纳斯达克跌幅较大。好在国内市场已经基本不受外围股市的影响,走出了自己的独立行情。

中国的市场是比较情绪化的。反弹的领头羊汽车指数反弹力度达到20%以上,市场通过大幅修正体现出了对于汽车制造业在供应链紊乱后的乐观。

但是制造成果还是需要通过居民消费才能转化为企业利润。作为可选消费的大件商品,同样受损的居民的购买意愿是否会立即唤醒?是否能够接受因为锂价高企传导的购车成本?

这些疑虑,还是需要每个月的跟踪观察,并不能盲目乐观。

03

市场前瞻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全球经济周期在2020年疫情后错位。中国管控有力,率先以供应链优势把握住复苏的机遇,并主动进行了逆周期的调整,于当下进入到周期的低谷,并着手推出新一轮的稳增长举措。

外围的剧情刚刚进行到调整高企的通胀这一幕,加息点阵图显示后续还有一连串的持续加息动作直至通胀被扼制。然而,这次的做法不是从原材料的供应端入手,对于资金成本的压制很可能带来需求不振,这是后续外围市场的隐患。

因此,中国股市已经处于恢复的早期,而美国的股市离探底可能还有漫漫长途。

事实上,市场的隐忧,如冲击加剧的国际秩序,疫情的持续管控,复苏政策推进力度都有积极的改善。

只不过,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于Q2是不是业绩底部,市场还没有一致的看法。疫情后的复苏进展,可能在各个行业步调并不一致。

比如汽车和电新领域反弹较快,但兑现的是政策的刺激。实际业绩受损情况还需要二季报情况验证,估值修复不会一蹴而就。

因此,对于复苏节奏的把握,可能是基金经理面对的最大挑战。

复苏初期,我个人比较看好的行业,最受益的还是政策引导的稳增长行业,以及必选消费品。

基础消费品,比如肉蛋奶面的需求刚性,韧劲足。供应端的扰动修复确定性高。相比其它行业,至少供需两头有一头(需求端)完全没问题。

制造业中,供应端的成本需要看具体行业分析,需求端的恢复,特别是耐用品,可选消费,只怕也要时间恢复。

04

思考和自省

l 疫情应对

从3月初到5月底,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在上海一线见证了疫情的发展,投资上也经历了从猝不及防地挖坑到逐步走出疫情阴霾,迎接阳光的过程。

复盘自己的应对,也会检讨自己没有像一些私募大佬一样清仓。

在疫情初期,自己比较敏感,还是及时对持仓做了一些必要的风控动作。

在3月中到4月中,上证指数3200点上下的横盘期,从自己所了解的上海一线抗疫情况,感觉到疫情可控,解封不远,因此对仓位进行了回补。

而4月20到26日,市场就以一个10%左右的快速杀跌,探出了疫情期间的市场底部。

回顾当初,自己的判断是整个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还是一次性的。市场体现了对于供应链中断的现状。对于供应链转移的讨论,我觉得是长期的话题。从实业角度,短期不可能对企业经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就是这样的担忧,在短期压制了基金价值。

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在短期被市场的不理性恐慌所伤害。虽然市场长期还是回归理性,但是这样的短期波动对净值和客户体验的影响对我来说还是有些许遗憾。

因此,后续的运作中还是要把市场的负面情绪考虑的更多一些。

l 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估,我会留意对于组织能力的识别。组织能力,也就是企业组织团队,向着企业经营目标进行努力的行为。

企业间的竞争,有时候是差异化的策略,而更多是模式差不多的竞争。这时候,组织能力就成为优质企业的护城河。

比如我以前效力的企业就会把经营战略公开发布,并认为即便竞争对手知道,也无法模仿,根本做不到。而这样的好处,则是让公司上下充满自信,目标一致,高效达成。

如果把国家这样的大型经济体,在世界经济秩序中进行排序,我依然看好中国经济。

美国确实在很多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这些都不是压倒性的。最终,经济的发展由经济体的所有参与者创造。在经济发展这个领域,中国在组织能力方面具备巨大的优势。结合中国的人口数量,教育程度上的特点,一旦目标确定,中国在动用同样的资源情况下,可以达成更好的成果。

往后看5年,10年,虽然世界经济面临挑战,具有中长期失速的风险。但是我毫不怀疑,中国只要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能每年保持比美国高2-3个点的GDP增速,两国之间的总量差距会越来越小,在2030年前达成中国对美国在GDP总量上的超越。

对于很多人,包括我们的下一代,这将是最关键的10年。

希望大家都做为大时代的见证者,不因为一时的波折而放弃投资中国。充分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与君拭目以待。

全部讨论

2022-05-31 19:10

还是明显跑赢沪深300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