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域篇五:洛阳,消失的吉利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洛阳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串联孟津、吉利、孟州、济源等地重要城镇节点和产业功能区,打造洛济焦绿色转型发展轴。但是,串联的最大障碍是横亘在不同行政区划中间的权力边界难以打通!
2021 年 3月1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孟津县、吉利区,设立洛阳市孟津区。显然,行政权力的边界障碍已经消除,这一轴带的发展已按下了快捷键。
一、喜:“加和”优势凸显
先以2019年的主要经济数据来进行计算:
其他数据显示,尽管2019年吉利GDP在洛阳六区中排名位于最后,但按2018年末常住人口计算,其年度人均GDP却稳居全省县市区第一。而孟津GDP在九县中排名比较靠前,常住人口43.67万人,是吉利的6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再以2019年的数据计算一下孟津吉利合并后,对各区排名所产生的影响:
合并后的孟津区GDP将超过洛龙区和西工区,排名第二。孟津(吉利)的合并,不仅扩大面积、增加人口,还将带动经济和综合实力持续发展,1+1>2的放大效应可期。
二、忧:心态难以融合孟津(吉利)合并后定名为孟津区,是服务于洛阳副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安排,是顺大势而为之,可喜可贺。但在这一进程中仍有诸多问题不能回避。对于孟津(吉利)来说,合并最大的纠结是心态,聚人更要聚心。1、公务员心态:晋升焦虑伴随着孟津(吉利)撤并工作的开展,如何将两套机构、两套人马“装进”一套机构?难度系数不可小觑!精简人员、分流干部将成为机构调整的重头戏。其间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心理定势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荡,工作迷茫、晋升焦虑等心态将不可避免。2、民众心态:几家欢喜几家愁那么民众的心态又如何呢?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不少孟津民众在偷喜:以后咱也算是市区人了。不少吉利民众在抱怨:一觉醒来,改名换姓了。尽管在理性层面上,大家都很清晰:第一,本身撤县设区动机之一便是优化配置城市区资源。孟津原本产业基础薄弱,于是就需要依托洛阳的资源与扶持,而吉利产业基础雄厚,对于中心城市的依赖性不如孟津。第二,虽然吉利可以通过孟津解决飞地问题,但这种收获并不能说服吉利,因为合并后吉利不一定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反而需要付出一些代价。第三,任何变革都是有心理代价的,这次也同样:代价一:孟津区的名字让吉利彻底成为历史。地区的名字,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形象与气质,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还积淀了文化,传承了文明。每一个耳熟能详的地名都镌刻着生活在这里的民众几十年来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他们心底最深处的情感羁绊。代价二:人均GDP的差距让吉利民众担心安逸的生活受到影响。代价三:担心以前的优势变成孟津的优势,未来政策更多倾向于孟津。代价四:对于吉利民众来说,情感上最难接受的恐怕还是作为洛阳曾经的区居然被孟津县兼并。毕竟在历史发展上孟津和吉利有差别,因此形成的文化同样存异,对本地区城镇文化的守护以及对其他区域文化的潜在抵制情感,使得吉利民众更难接受

1 加一是大于二

1、联手打造石化产业发展的“强磁场”吉利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拥有以国家特大型企业洛阳石化为龙头的工业企业105家,石化产业产值超千亿元。吉利因石化而建区,随石化而发展,经济结构极其单一。吉利面积不大,人口增长缓慢。北、西两面都是山,南部是广阔的黄河滩区、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可用土地很少,无法展开经济建设,发展空间有限。未来有了孟津加入,土地后备资源将会持续扩大,吉利与孟津将形成资源互补。而孟津位于黄河岸边、邙山岭上。南部是号称“无卧牛之地”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邙山陵墓群,北部是“候鸟中转站”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者都一定程度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合并后,孟津、吉利的各种资源更加互通。处于洛济焦发展轴上的吉利,将以开展石化产业集聚区扩区为契机,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吸纳集聚能力,形成具有吉利特色的“强磁场”,进而带动孟津石化产业的发展。
2、共担洛阳主城区文旅业的外溢发展近年来孟津文旅业蓬勃发展,借助其优势,带动吉利文旅业发展。因地制宜打造沿黄旅游精品带,主动承担洛阳主城健康、旅游、文化、生活配套等产业外溢发展,成为都市扩展新的功能板块。
3、共建岸绿景美生态黄河孟津、吉利处于黄河的“咽喉地带”,在治黄兴黄上厚植自身优势,抓好沿黄生态廊道、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一起把黄河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幸福河。两个相邻、同时都在成长的地区融为一体,资源协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荣共生。

4、以农业县兼并工业区的思路能否带动农业县质的提高?两套政府领导班子运作模式不同,认知不同,思维格局不同。整合难度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