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战协议

发布于: Android转发:4回复:10喜欢:2

“…各位听说一大堆美国不想打仗,我们爱好和平的话,全都是扯蛋!美国人传统就爱打仗,所有的真正美国人都爱战斗。当你们小时候佩服弹珠高手,跑得最快的人,大联盟棒球员,最悍的拳击手。美国人喜欢赢家,而且容不下输家,美国人永远企图获胜!我完全看不起那些输了,还有脸欢笑的失败者,那也正是为什么美国人从未,也不会打败仗,因为失败的念头对美国人是可耻的……”

这段话是好莱坞经典电影《巴顿将军》的开场白,是巴顿这位美国二战英雄的一次经典演讲,也是这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的经典桥段。

然而,今天我想跟你聊的并不是这部电影,而是中美贸易战。

你认为中美贸易战会很快结束吗?

我从不这么认为,因为这和美国人的性格不相符。美国是个好战民族。

电影的经典桥段即为明证,美国人自己都这么说了。

不看电影,看看历史,也看明白了。

美国立国是靠打出来的。

美国立国时只有十三个州(殖民地),面积相当于现在美国的十二分之一,然后就开始扩张——用一个字就是“抢”:

抢印第安人的,抢西班牙人的,抢墨西哥人的,抢法国人的,抢波利尼西亚人的,期间也动手抢过(后来的)加拿大人的,但是没抢成。

唯一一块不是抢来的领土是阿拉斯加,那是向俄国人买的。

一个靠抢起家的人盯上了你家的财富,可不是那么容易能够摆平的。

这里插一句,我对美国颇有敬意,请别给我扣五毛的帽子。

我说的是事实,美国人从来不避讳他们屠杀印第安人,抢夺墨西哥土地等等这些事实,但还会加上一句“那些都是历史。”

是的,那些是历史。

喜欢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历史上干过的事情以后有更大的概率还会干。

...




1951年7月10日,双方代表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


关于外交谈判,网上有句流行语:“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也不会得到”。


我觉得这句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都OK,但从外交官嘴里说出来就不对,听上去有点推卸责任的味道。


美国人的想法就不一样。


美国人关于谈判的理念是:“能从谈判桌上得到的东西,何必到战场上去打?”


美国人是把谈判桌也视为战场,目标只有一个,“多拿点东西(利益)”。


双方在谈判桌上都开门见山:


中朝方提出三点建议:1、停火;2、恢复三八线为朝韩边界;3、外国军队尽快撤离。


美国提出的要求是:要求中朝人民军队自当时战线后撤38~68公里作为停战的军事分界线。


看到了吧,中国人是抱着和平的希望去谈的,美国人只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先白白骗到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再说。


尽管双方差距如此之大,但还是取得部分成果。

双方明确了谈判议程,就是后面要谈哪些事情:①通过议程;②确定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③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④关于战俘的安排;⑤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


除了第一项谈成了以外,第二项开始就卡壳了。美国坚持要他的1.2万平方公里见面礼,就像现在特朗普死活都要那些关税。


“取得部分成果”的意思就是大问题上没谈成。


美国人根本没想谈成。这边谈判还在进行着,那边联合国军就发动了攻势。






1951年8月起,联合国军发动了全线进攻,并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


在进攻中,美国飞机甚至轰炸了中朝谈判代表团的住所。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这是古今中外通行的战场规矩,但美国人可不管这一套,为了吓唬你,为了心理上压倒你,什么手段都可以用。

好莱坞电影《血战钢锯岭》里把美国大兵拍得跟白莲花似的——也许真的有个把白莲花——但美国军队总体上相信“兵者,诡道也”,战场上什么样的下三滥手段都用。


好莱坞的思想工作做得太好了。


这次攻势美国人做了充分的准备,时机选择的也很好,北朝鲜这边正好发生了水灾,志愿军的一些防御攻势被冲垮。


60多年过去了,至少在抵御水灾这件事上北朝鲜没多大进步。


联合国军的攻势从夏天一直打到秋天,经过两个月轰轰烈烈的进攻后,美国人向前推进了——

2公里!


从先前美国人提出的要求看,原来计划至少要推进个三五十公里的,占领个1万多平方公里的。而实际只占领了646平方公里。更要命的是,攻势一结束,志愿军就发起了反攻,又收复了178平方公里。


“一波操作猛如虎,一看利润二百五”。


不要以为美国人得到的不多就会停战,别看他们只向前推进了2公里。打一仗前进2公里为什么不打?不要说2公里,哪怕是200米,甚至20米,也是好的。


美国人有那么小家子气吗?反正我认识的美国人,谈起生意来都是认认真真、斤斤计较的。


美国人想不断得捞一点再捞一点,就是不签协议。这个想法从朝鲜停战谈判到今天的贸易谈判一脉相承。在“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后的近一年时间里,美国就是这么干的。


以后看到“突破性进展”几个字,别急着追涨停啊![大笑]

“实际上,在战斗打了7天以后,志愿军第15军因为伤亡太大,上级曾示意军长秦基伟可以撤出上甘岭。

志愿军已经有信心守住五圣山,而且五圣山的防御态势要好得多,没必要为那两个小土坡再消耗兵力。

但是秦基伟,这位后来当上了共和国国防部长的将军,坚决要守住上甘岭。

我不知道他当时是出于责任、意志、血性、还是看到了比军事意义更高的意义,做出了这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守住上甘岭的军事意义微不足道,但是政治意义却非常大。守住上甘岭,朝鲜战争就结束了。

因为这次美国人真的打怕了。

联合国军自己承认伤亡19000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诺曼底登陆的D-Day,盟军阵亡了约4500人。

被认为是二战太平洋战场最残酷的硫磺岛战役,美军阵亡了6821人。

后两场战役被好莱坞大书特书,拍成了无数的电影,但大家可曾看到过一部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好莱坞电影?

No, never.

我想可能是因为后两场战役美国人虽然死了很多但都打赢了,而在上甘岭死了很多却没打赢。

后两场战役战死的人死得其所,上甘岭上战死的人为什么呢?为了已经谈妥停战协议后多要3.7平方公里土地?事实虽如此,但不好意思宣传。

好莱坞的思想工作做得太好了。

设想一下如果联合国军攻下了上甘岭。虽然守住五圣山,志愿军也没什么损失。但美国人会就此罢休吗?一定还会积蓄力量找下一个A岭B岭再发动进攻,总之离停战还差得远。

虽然从上甘岭战役到《朝鲜停战协定》的最终签订又过了半年多,但在这段时间里,联合国军再也没有发动营级以上的进攻。美国人终于不想再打了。”

$上证指数(SH000001)$$恒生指数(HKHSI)$$深证成指(SZ399001)$

网页链接

全部讨论

比较一下两国的税率,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

那志愿军又是为了什么多牺牲?

2019-05-12 00:23

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