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内卷越来越严重,为何晶澳科技能成为赚钱王?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5喜欢:6

在世人眼中,晶澳科技的市场形象一直是:稳健、踏实、笃定、从容。

如今行业正面临电池技术变革、阶段性产能过剩等挑战,光伏常青树晶澳科技,凭借什么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01利润优先,兼顾规模

面对行业潮起潮落,晶澳科技能够始终保持高盈利能力,稳居第一梯队,其稳赢的“秘笈”,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

晶澳科技的高管们多次提到“我们不争第一,但是我们永远在第一梯队”。事实也确实如此。晶澳从2014年至今,一直稳居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四名,其中2018年、2019年、2021年都是第二名。

由于隆基绿能的硅片业务占比较高,且拥有较多硅料权益,阿特期规模则相对小一些,赶碳号在从外部视角观察晶澳科技时,选择了业务模式更为接近的晶科能源天合光能作为参照。

多年以来,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在出货量上一直你追我赶,难分伯仲,成长轨迹也颇为相似,先在海外上市,后回归A股。但是,从去年开始,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晶澳科技的盈利优势日趋显著。

公司财报显示,去年出货量第四的晶澳净利润高达55亿,领先于晶科、天合;今年前三季度,晶澳的净利润在头部组件企业中比组件出货量第一的晶科还多了4亿元。也就是说,晶澳科技组件出货量虽相对略低,但是利润率更高,赚钱能力也更强。

来源:各公司公告

另外,晶澳科技强化回款,今年前三季度实现599.81亿营收,但应收账款只有90.61亿元。

综上,从经营策略上看,晶澳科技上似乎是主动放弃了组件出货量之争,而选择了稳健运行,全力保利润,保回款,保现金流。

来源:各公司公告

当然,究竟是规模优先、兼顾利润,还是利润优先、兼顾规模?两种经营导向,其实不存在孰优孰劣,在行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最近,一位业内人士向赶碳号表示,晶科、天合、隆基可能是前者的代表,而一向稳健著称的晶澳则代表了后者。前者以晶科能源表现最为明显,在从P型向N型转变过程中,迅速把规模冲上去,甚至一把就冲到出货量的冠军,TOPCon无疑就能取得更大先发优势。最近,隆基的HPBC也开始降价跑量。

晶澳科技保利润,重回款的经营策略,在阶段性产能过剩、行业洗牌在即的当下,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肯定更强。因此,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晶澳的出货量变动感到担忧。晶澳这个多年以来的光伏不倒翁,虽然在该往前冲时一次也没落下过,但在克制与自律方面一直是公司强项。

02一种硅片,五种组件

来源:晶澳科技

晶澳科技为什么要力推182mm*199mm矩形硅片呢?

一般来说,企业推非主流尺寸硅片、非主流版型组件,存在一定风险,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因为大路货在去库存时从常理看更容易一些。晶澳这次独家推出182mm*199mm矩形硅片,似乎不像晶澳一直以来的做事风格。

在这里又要回顾一番历史。硅片和组件尺寸不统一,多方之间的较量一直存在。2019年、2020年市场上先后诞生210、182两大阵营。这两种规格的硅片各有利弊。赶碳号简单概括:210最大的优势是电池片面积大,在理论上组件功率更高;182的最大优势则是适合集装箱运输。

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一方面为了不造成光伏产业链中包括玻璃、胶膜、背板等关键辅材及设备改造成本的无意义浪费,另一方面为了不给终端客户在产品选型、系统安装运维、产品更换、上下游协同等方面造成巨大困扰,推动组件标准尺寸统一势在必行。

今年7月,包括晶澳在内的9家一线组件企业(亦是出货量前9的企业)发布共同声明,对新一代矩形硅片中版型组件尺寸标准化,达成以下共识: 2382mm*1134mm。不久前,HJT龙头华晟也新发布182R系列组件,采用上述组件尺寸标准。

实践证明,硅片、电池及组件尺寸并不是越大越好,合适的电池尺寸和组件电池片数匹配,产品竞争力才能做到最优。210方片出现后,硅片的尺寸不再继续扩大,出现掉头迹象——硅片开始缩小。多家企业先后推出矩形硅片。仅182mm系列的硅片,就存在多种尺寸,包括182mm*186.8mm、182mm*183.75mm、182mm*191mm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晶澳科技推出182mm*199mm矩形硅片。晶澳表示:这是从全产业链出发,结合电池设计优化,在提升组件功率等做出的选择。

晶澳科技利用对称及非对称切割,实现了“1种硅片尺寸,5种组件产品”,其中包括且兼容行业常规标准的2278mm*1134mm版型。

来源:晶澳科技

那么,晶澳科技为什么不再采取原来的182方片,或者是210mm*182mm矩形硅片,而要另辟蹊径呢?

成本、利润、市场都是晶澳182mm*199mm矩形硅片的出发点。

硅片虽然有M12、M10、M9之分,但是并不代表一个单晶炉只能生产特定尺寸的硅片,实际上是有弹性的,直径可以扩大或者缩小一些。

晶澳科技产品技术总监张军在介绍矩形硅片和DeepBlue 4.0 Pro组件时说:“采用182mm*199mm规格硅片,目前拉晶、硅片设备基本无需改造;根据一体化成本核算,182mm*199mm单瓦成本更低。”

此外,182mm*199mm硅片更接近圆形,硅棒利用率也更高,所以从整体来说,这一尺寸的硅片成本也就更低。

张军还补充说:“由于电池制造的特点,电池尺寸切换成本约500万/GW,远高于组件产品不同尺寸的切换成本。”

从张军的测算方法可以看出来,晶澳的硅片和组件规格的确定依据,不是单一的硅片环节,也不是单一的组件环节,而是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统筹考量、从企业经营成果角度来考量。

最近组件价格战愈演愈烈,就连宣称不打价格战的隆基BC据说也加入了战团。以当下行情,光伏企业若想要赚到钱,只能从成本上再“卷一卷”,继续压缩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晶澳科技从全产业链条统筹挤出利润,也算是“卷”到家了。

其实,从全产业链角度考量硅片和组件尺寸,正是一体化企业的优势,更是晶澳的优势。

晶澳科技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企业,超过90%。到2023年底,晶澳科技的拉晶、硅片、电池、组件的产能分别为85GW、85GW、85GW、95GW。

之前网上有传言称,提供182mm*199mm矩形硅片的供应商一度出现硅片积压。但是从晶澳科技一体化程度来看,公司外采硅片、电池片的比例都很小,晶澳的硅片自供刚刚好。当然,晶澳科技也希望同行一起采用182mm*199mm矩形硅片,这样公司就从少数派变成多数派。

03今年年底,57GW的TOPCon电池产能!

晶澳科技始终致力于为客户、员工、股东、行业和社会贡献更大价值。今年3月董事长靳保芳《致晶澳科技全体股东的信》中,重申“客户至上 员工幸福 股东受益”的价值观。

作为老牌的光伏龙头企业,晶澳得以穿越行业周期,稳居领先位置,正是基于其在关照客户、股东利益,推动多方共赢方面的优势。

在光伏P型时代,晶澳率先启动PERC技术的实验室研发,在行业内首家量产PERC组件产品,并最早实现了P型掺镓硅片在电池生产中的应用。可以说,在整个P型时代,晶澳占据绝对领先优势。

随着P型电池量产效率接近理论极限效率,行业逐渐转向N型技术。基于多年积淀的领先技术优势,晶澳早在2013年便开始着手TOPCon技术研发,于2022年推出首款N型组件——DeepBlue 4.0 X。今年5月,晶澳推出新一代N型组件DeepBlue 4.0 Pro。

基于182mm*199mm尺寸矩形硅片,公司可以生产四种高效高功率组件版型和一种常规组件版型。以DeepBlue 4.0 Pro为例,全部采用N型TOPCon技术,几个版型各有优势。

其中,N型72新版型(JAM72D42-630)与原先182-n-78版型均采用2465mm*1134 mm尺寸,功率可高达630W,是目前行业182 系列产品中功率最高的产品。

66D42/MB与常规182-n-72产品可以达到同功率,同时产品较同版型产品Voc降低8.3%,低热斑风险,可靠性更优;系统端单串组件数量增加,BOS成本更低,所有原2278版型电站系统均可兼容。

针对海外市场的N型54版型分布式组件产品54D40/LB尺寸,由常规1722mm*1134mm升级到1762mm*1134mm,组件面积升级到了1.99平方米,达到极致。根据德国建筑局的要求,在德国屋顶项目中使用的光伏组件,单个组件面积超过2平方米,则需额外向建筑管理局申请建筑许可,相当麻烦,因此德国市场更倾向于面积在2平方米以内的组件。而这款组件则做到了极限接近。

晶澳的产品口碑一向不错。DeepBlue系列组件不仅设计合理,在整体性能上亦相当强大。晶澳科技称,其DeepBlue 4.0 Pro系列组件还拿到了TUV、盐雾、氨气、沙尘、CGC、不均匀雪载、柔性支架匹配性、ASTM E 1597盐水浸润性、IEC 62892等认证证书,其发电性能、安全性能以及多种应用场景下的可靠性得到充分的认可。

当然,市场对TOPCon电池转换效率这个关键指标同样尤为关注。资料显示:晶澳DeepBlue 4.0 Pro采用的n型Bycium+电池量产效率已达到25.6%,开路电压达到728mV,甚至可以比肩TOPCon龙头老大晶科能源

来源:晶澳科技

今年第三季度晶科能源业绩炸裂,充分证明了TOPCon技术路线在现阶段的盈利能力。晶澳科技或将成为第二家受益于TOPCon的一体化企业。

三季度报发布后,晶澳科技在投资者交流会议上提到:“在9月份,有约40GW的N型电池产能集中陆续投产爬产,产能快速释放中。”

截至2023年末,晶澳TOPCon电池产能将超过57GW。2024年晶澳的TOPCon产能将仅次于晶科;2024年总体出货目标较今年会有40%-50%的增长,其中N型产品占比65%以上。

晶澳科技还在业绩交流会上介绍:“目前来看N型产品有1美分左右溢价;成本方面预期产能达产后与P型产品基本持平。”

后记

无论是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盈利能力,还是基于市场需求的N型产品的充足产能布局,晶澳科技的目标只有一个:从自身优势出发、从客户需求出发,挤得出高利润,做得出好产品!

全部讨论

2023-11-09 23:03

我有一评价:A股最会融资的公司。
这是晶澳这些年高成长的基础。

2023-11-09 23:36

基于市场需求的N型产品,让晶澳提前锁定市场需求和份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