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的崩塌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在如今得房地产下行趋势中,学区房也无法幸免。房地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蜂鸟家园,是一处备受北京中产阶级青睐的学区房,因其与北京综合实力排名前三的中关村三小对口。作为学区房,其优势显而易见,其小面积和高性价比使其成为家长们抢占优质教育资源的首选。过去,家长们只需花费数百万元,就能让孩子进入顶级名校,而位于同一板块的名震全国的富人小区万柳书院,也曾享有类似的教育优势。

2021年蜂鸟家园一套44平方米的住宅售价高达985万元,单价超过22.4万元/平方米。但到了2023年年末,同小区一套52平方米的开间成交总价降至617万元,单价仅为11.9万元/平方米,相比2021年下降了约10万元,价格几乎腰斩。更令人尴尬的是,整个3月,蜂鸟家园都未实现任何成交,意味着即使价格大幅下降,也难以找到买家。

每年5月是北京小学入学登记的高峰期,因此一季度通常是学区房成交最多的时候。然而,蜂鸟家园的情况反映出整个北京乃至全国学区房市场的困境。家长们购买学区房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还希望通过投资学区房实现财富增值。然而,随着学区房市场的变化,这种投资策略的风险正在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普通小学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了176.5万人,增长幅度达到10.3%。然而,这一增长并不能掩盖2016-17年出生人口高峰期即将到来的小学入学潮。与此同时,2023年在园幼儿人数比2022年减少了534万人,这反映出2017年之后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对学区房的幻想正在破灭。尽管教育资源依然稀缺,但供需关系的变化使得学区房的价值受到了挑战。家长们开始意识到,投资学区房可能不再是保证孩子未来成功的最佳途径。

回顾历史,高考曾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但实际上,真正改变命运的是经济周期,而高考只是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参与经济周期的机会。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社会对不同专业和技能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学历的重要性逐渐减弱。

诚然,在许多人看来,高考是改变命运的关键。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历史,就会发现高考真正改变命运的例子其实并不多见。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是如何成功的,他们往往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如果你询问那些参加过高考的前辈,他们会告诉你,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上了大学,进了单位,然后踏实地工作。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成功似乎是因为教育。

实际上,他们的成功更多是因为经济周期的变化。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高考,而是经济周期。高考只是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参与经济周期的机会。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我们称之为高考1.0时代,这个时期的高考享受了制度红利。1977年,教育部决定恢复高考,选拔人才进入大学。当时,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国家会为你分配工作,而且大概率是核心部门。只要你不犯错,你就能在社会中稳步前进。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整个国家的人才体系几乎停滞了。没有高考,社会上的机会就非常有限。一旦高考恢复,那些能够通过考试的人就有了起飞的机会。他们不需要过多的努力或特殊的天赋,国家会为他们提供工作,他们可以进入核心部门,只要他们能够踏实工作,他们的未来就会光明。

因此,高考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在高考1.0时代,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人,几乎都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从而在社会中稳步前进。例如,在1980年代初期,中国面临着干部队伍老化的挑战,中央因此提出了干部年轻化的政策。《关于抓紧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决定》等文件被连续发布,到了2007年,中组部对这一政策的成效进行了统计,发现全国省市县三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在过去20多年中分别下降了8.4岁、6.8岁和5.7岁。并非是高考本身改变了人们的命运,而是制度红利带来了改变。高考提供了一个参与这种制度红利的机会。一旦你考上了,你就获得了成功,原因很简单,你是最早抓住机遇的人。这就像开国皇帝的穷亲戚虽然没有参与战斗,也能被封为爵位一样。

随着高考进入2.0时代,这个时期,高考享受的是外贸红利,也可以称为工业化红利。这一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加入WTO达到顶峰。

改革开放的深化带来了私营外贸企业的繁荣,但当时中国的技术相对落后,出口商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的轻工业品。这一时期被称为“来料加工”,尽管价格低廉,但竞争力有限。另一方面,国内市场被众多外资品牌占领,如东芝电器和大众汽车,这些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

然而,外资带来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技术,“市场换技术”的策略由此诞生。国内的大量厂家开始成为国外品牌的生产基地,从生活用品、快消服装到奢侈品和电子产品,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产业链,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产业升级不仅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技术的升级,而技术掌握在人的手中。

因此,那个时代崛起的是机械、土木、航天、电力和铁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看看中高层领导,这些领域的人才最为突出,他们之所以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他们个人的能力,而是因为经济周期发展到这个阶段,需要这些领域的人才来推动。因此,高考依然在改变命运,这种改变是有可能影响高层决策的,因为他们的知识正是那个时代最迫切需要的东西,工业化选择了他们。

在工业化初期,企业对技术研发和投入的重视,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持续的活力。例如,外贸行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一度非常旺盛,因为工业化和外贸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创业者和高素质人才参与其中。从1979年到2001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接近100倍。那时,任何大学生都能找到工作,即使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能在快速发展的产业中找到一席之地。例如,1999年的阿里巴巴,大专学历就可以入职。因为社会正处于全产业的超高速发展期,只要有学历,就能在各个行业中找到机会。

接下来是高考3.0时代,从90年代末开始,持续到21世纪前20年,这个时期我们享受的是城市化和土地计划经济带来的红利。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主题是“承包”,从农村到城市,从企业到地方政府,都在实行承包制度,这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1994年,中国实施了分税制改革,加强了中央的财政权力,减少了地方的财政自主权。但分税制留下的伏笔是,它将国有土地出让金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决定权留给了地方政府,这开启了中国长达三十多年的土地计划经济。1998年,中国停止了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这进一步巩固了地方政府对建设用地的垄断。

土地计划经济时代到来,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计划经济。在这个阶段,所有与体制绑定的经济活动都围绕着土地财政展开。与此同时,大学开始扩招,1998年招生人数为108.4万人,1999年增至160万人,增长了48%。这一扩招的背后,是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都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房产,这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从2003年到2018年,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公共预算中的占比逐年上升,从55%增至89%。在这个阶段,土地财政奠定了中国社会财富分配的基础。所有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都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因为房地产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财富来源。

高考3.0时代,经济领域百花齐放,各种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论是在饮用水、家电、社交软件还是电商行业,都有一大批创业者崭露头角。这一阶段,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历。因为只要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就意味着你需要购买房产,这与你更接近于计划经济的核心。高考的作用,就是将你送到这个核心区域。

因此,在这个时期,学历的变现逻辑也是畅通的。

如果学历的重要性超过专业,那么学区房就会受到市场的青睐;相反,如果专业才是关键,那么学区房的价值就会下降。大企业可能会更看重学历来提升公司形象,而中产阶级可能会通过购买学区房来确保他们的孩子不会下滑至较低的社会阶层。表面上,学区房的价值似乎与学区有关,但实际上,是那些围绕学历的利益相关者在维持其价值。这就是高考3.0时代的核心。

你知道教育培训机构之前为什么那么热门吗?因为家长们渴望在孩子身上复制自己的成功之路,他们坚信高考是通往成功的途径,即使有关系,也需要有学历作为敲门砖,这当然也是高考3.0时代“计划经济”的一部分。

因此,家长们为了在高考3.0时代的“计划经济”中获得一些利益,而竭尽全力争取学历。那时,你要做的是迎合“计划”的方向,而不是迎合市场。高考就是迎合这一时代“计划经济”的方向。

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考4.0时代。制度的红利已经消失,外贸的红利也开始减弱,“计划”的红利随着房地产新的供需关系的变化也将消失。尽管如此,参加高考的人数却在增加。

从2019年到2023年,高考报名人数已经从约1000万增长到近1300万。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预计将达到约1353万人,比2023年多出约62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高考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因此才会出现“一千万新生儿被认为是少的,一千万大学生被认为是多的”这种尴尬局面。

那么,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高校教育仍然按照“计划”的方式进行,而不是与市场接轨。

当然,现在仍然存在“计划”的部分,如果你想参与其中,那么你就应该朝着“计划”的方向努力,这就是“宇宙的尽头是考公”。但是,随着卖地项目的消失,“计划”的力量将不再那么有效。在这种情况下,计划无法涵盖社会的就业需求,那么我们就需要依靠市场。

一旦某个行业不再缺少人才,它自然会提高对求职者的要求。以前,阿里巴巴等大型企业可能接受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但现在,即使是985高校的研究生也不一定能够进入。这并不是因为企业的膨胀,而是因为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

现在,社会仍然认可文凭,但是除了文凭之外,社会还希望看到其他的东西,比如求职者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其他资源。除了询问“你的专业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之外,还可能会有“你能否为我们带来其他的一些资源?”等问题。

实际上,苛刻的并不是招聘要求,而是供需关系。一旦经济周期发生变化,学历变现这条道路就会被堵塞。当专业、资源、背景比学历更重要时,学区房的价值就会下降。

换句话说,现在的高考已经越来越不能成为实现红利的手段,因为我们还不知道下一个红利在哪里。纵观人类历史,高考改变命运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短暂的特殊情况,我们不能潜意识里将其视为一种必然。古代科举考试,全国只有几百个名额,与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随着王朝的衰落,即使考取了秀才等低级别学位,也没有太大的作用。

我们的教育体系可能会发展到与韩国、日本等国家类似的地步,要么大家都按照计划的方向全面卷,要么就另辟蹊径去卷市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成功的途径,就像阿根廷一样,我考试不行,那就走足球这条路,或者像美国,我学不好,就去唱跳rap打篮球,如果有直播天赋,那就去搞直播,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这就是市场化。

如果你真的想在老赛道上卷,那就全力以赴去卷,但是如果孩子没有那个天赋,那就另寻它路吧,别再去卷了。家长可以培养孩子成为卷王,但总会有孩子被落下。所有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送外卖,但总得有孩子去送外卖。

新出生人口的下降以及学区房的暴跌,只是家长们逐渐开始感受到这个变化,并逐渐作出的反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体系必然会发展到与国外类似的地步。如果你说我们的社会比较特殊,那么我建议你不妨看看疫情,最终结果会是什么。

人们最大的问题,除了容易把成功归因于自己,就是容易把自己看作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