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iPad转发:3回复:1喜欢:2
$沃格光电(SH603773)$


1、Mini LED行业的现状?
A:对用户来说,Mini LED背光的画面质量(对比度、色彩、峰值亮度)相较于传统背光大幅提升。
对整个产业来说,大屏市场中OLED规模其实非常小,而全球液晶面板的产能非常高,发展Mini LED背光能够显著改善液晶显示的画面质量和产品竞争力,所以产业本身对这种技术是趋之若鹜的,但成本相较于传统背光要高。
产业链:①LED芯片:从以前200微米左右进入到现在150微米左右,甚至到100微米,工艺和生产效率上都有难度。
②基板:现有PCB、玻璃基板(沃格光电)和铝基板。
Mini LED芯片对焊盘的精度和走线的要求高。
③固精/贴片/打件:对应设备的改造和落实会影响效率、良率、稳定性等。
④终端/用户层面:不同的控制系统(如PM控制系统、AM控制系统)对灯珠的电流、性能、走线等要求不同,要求更高也会带来成本的增加。
从Mini LED产业化角度来说,成本、效率、质量、一致性是制约发展的关键。
以前大家依托产业分工,但现在大家发现分头产业化分工不能满足用户对产品的质量、效率、成本的要求(现在的产品协同性要求很高),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来驱动。
这里形成了两大群体,一是以面板模组厂家来驱动,比如友达、 BOE、华星等;另一类是以终端整机厂家来驱动,如显示器行业的整机厂、电视行业的整机厂、车载行业的整机厂。
最后形成了这两大阵营,驱动整个产业链往前走。
驱动的措施和方法多样,一是并购,并购是为了对于产品做出针对性的改变,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纯粹依靠road map来改变;二是技术合作,双方之间建立战略合作来推进;三是类似于包产能的形式,如三星和索尼。
总体来说,大家的目标是在成本、效率、一致性上得到提升,避免当前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如果成本降不下去,就没法和OLED竞争,也没法在高端市场当中形成规模,没有规模去谈利润就没意义了。
最终大家都希望成本降下去,做到普及中高端或者说全面普及终端市场的总体规模。
行业中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在低端产品上实现简单化的Mini LED,对LED基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难度和工艺难度也不小。
2、现在Mini LED行业中是否有从依靠技术挺价到先降本去提升渗透率的变化?
A:是的。
原来的目标是在比较差的环境中用新技术打造差异化产品,去营造新的兴奋点。
但环境的恶劣程度其实已经超过了大家的预期,如果不能快速普及这一技术,那原来定义的中高端产品也无法得到支撑。
3、面板厂和终端厂两大阵营哪一方会占据主导地位?
A:终端品牌厂会更具话语权。
品牌厂在差异化上有优势,对于Mini LED这一能体现出制造能力和利润差异的领域,品牌厂会有投入,这便是品牌厂全产业链布局的思路。
三星在越南建了一个从模组到整机的全产业链Mini LED工厂,目的在于改变制造模式和提升生产能力。
原来的制造是在简单的拼凑,中国绝大多数代工厂都可以做,但到了Mini LED,传统的代工厂做出来的良率、成 本、一致性、差异化是不够的,所以品牌厂必须掌握先进制造力,就等于把握住了利润,从而在未来演进产品的速度和能力上占据优势。
Mini LED要能活下去,肯定是打差异化,而不是简单的标准品。
代工厂和面板厂擅长于做标准品,但在体现产品差异竞争力上,品牌厂从客户-技术-制造器械-规模把控能力上都是足够的。
品牌商除了定义能力外,还能做出真正符合自己预期的差异化,但模组厂对做差异化的动力不强,他们的重点是提升制造的效率和良率。
京东方有三方面的业务,一是面板,二是模组,三是代工业务中的品牌化。
他想为代工业务做一个品牌从而体现出长处,否则就没有竞争力了,因为他只有资源优势,没有设计优势或者说定义优势。
4、Mini LED差异化路线具体指什么?
A:Mini LED的特点是灯驱一体,如相同尺寸的两台Mini LED显示器,分区数不同、电流和功耗不同,就会形成多个非标品。
非标品产能无法快速切换,这会成为制约效率的一个关键点。
预计明年H2会有另一种趋势,成本下降到一定空间再做规模化就很容易了,此时做差异化光靠分区数的增减就没有意义了,那时候对于固定分区的产品可能会形成一种最优成本设计,从而做成中低端的产品。
5、MIP是适合灯驱一体发展趋势的技术方向吗?
A:目前不好判断。
LED灯有良率,驱动芯片也有良率,放在一起的键合过程也有良率。
现阶段依靠传统手段良率不高。
6、对MIP封装的看法以及MIP在Mini LED快速放量过程中的地位?
A:MIP一定是趋势,但这两年会受到产业化难度和良率的限制。
现在的MiniLED是用蓝色灯+量子膜,而MIP封装是对蓝色灯+量子膜的最优替代方案。
MIP的加工良率是当前弱点,需要用巨量转移,目前只有99.99%的良率,而规模化至少要99.999%,所以目前成熟度不高。
MIP是分摊产业难度的路径,相当于做两次巨量转移,LED芯片厂先做一次,固晶厂再做一次。
7、做MIP封装时,需要从固晶机向刺晶机等新设备升级吗?
A:是的,基本上全要升级,传统的设备精度不够。
用针刺设备从下面将LED灯从膜上顶下来效率低,所以用的是多头机,一般4-6个针刺设备搭配一台刺晶机,设备投入很大。
8、沃格的玻璃基板和玻璃载板?
A:首先,玻璃载板要少打孔,放一个MIP只有四个引角(设计后RGB三颗灯6个引脚的布线也能引出来),所以MIP在玻璃基板上是有利的。
其次,玻璃基板走线的精细度相较传统PCB板有优势。
但它只适合灯驱一体的方式,只能在一个面上做,不能反面做,但PCB基板没有限制。
玻璃基板的竞争对手主要是铝基板,铝基板也只能单面走线,但工艺更成熟,所以铝基板应用的规模更大。
目前沃格在大屏/超大屏还没有特别大规模应用,但是每一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在显示器上的应用前景好,因为用玻璃好做,工艺简单且成熟。
做大尺寸的就要多个拼起来,这是一个难点。
此外,他们也在做灯条的路线,针对低端产品,竞争对手也是是铝基板。
9、沃格玻璃基板现在的客户?
A:合作研发的人很多,如TCL、创维,但明年谁会用玻璃基板出货不好说。
大家都是双备份方案,一套玻璃基板的,一套非玻璃基板的,现在不好判断,到2023年2-3月份才能判断出货。
10、可以理解为目前实验室阶段以及样品阶段沃格的产品没有问题,但后续量产阶段会涉及到的问题(如可靠性等)不确定吗?
A:目前最大的难点是量产的工艺化和可靠性问题。
如需要42-45天的老化过程,虽然玻璃基板没有太大的散热问题,但玻璃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微小裂痕无法用设备检测出来,一旦出现问题非常致命,所以工艺的实施和量产是难点。
做单面灯驱一体的玻璃基板其实并不难,如何将玻璃基板拼起来以及在转运和固晶过程过程中是否会有损伤、扭矩是否会出现问题等才是关键。
11、2月份就能知道沃格玻璃基板的客户吗?
A:理论上要等到沃格的量产线的量产产品出来后,再送至各家去测试,然后才能确定谁会大规模用以及用量的多少。
没有量产之前是不可能有哪家说大规模用的,这不符合产业链管理逻辑。
目前各家开的模具一定是玻璃基与PCB基兼容 的。
12、海信视像在沃格量产产品出来没问题后会包掉产能?
海信视像和沃格的合作模式?
A:如果量产产品出来后没问题,合作形式可以理解为会包产能。
如果不包产能没法实现规模化。
13、沃格现在报的目标价?
A:目前他没法报价,因为开光罩的钱还在那里,还没到量产后报价的阶段。
14、康冠23年会主推OLED,认为COG反而成本更高。
COG路线和OLED路线比较,哪个成本更低?
A:不能一概而论,受分区数、驱动类型的影响。
如果用PM驱动算,就很贵,而AM驱动便宜,最后算下来肯定比OLED便宜。
LG2022年的OLED不乐观,2023年需要做规模,康冠和LG关系好、有长期合作,选择OLED无可厚非。
目前Mini LED要争夺的主要是液晶显示的蛋糕,与OLED的竞争,是另一个维度了。
15、京东方的玻璃基路线和沃格的玻璃基路线是竞争还是合作?
A:未来肯定是竞争关系。
玻璃产能过剩,未来如何消化玻璃成为面板厂的发展风险,两种消化手段:一是做成玻璃面板、二是做成产品。
从玻璃基的路线来 说,京东方是TFT的设计路线,而沃格是传统的PCB的设计路线,所以未来是 am TFT路线与am PCB两种技术路线之争。
未来5-10年内,TFT路线占优势,因为控制效果好、规模化生产更容易。
未来3-5年内谁更具优势要看具体的产业化能力。
16、京东方的背光也准备采用TFT路线?
A:对,未来用TFT来控LED灯。
需要时间来发展,因为产业链不完善。
17、近三年沃格的技术路线更成熟?
A:是的,目前沃格路线的产业化速度要快于京东方的TFT路线,速度主要取决于投入。
18、沃格应该归于品牌厂还是面板厂阵营?
A:最好哪个都不站,应该把自己定位于只做基板,稳定为客户供货。
合作形式上可以是战略合作等,要选择一些有成长性的客户,摒弃一些没必要的客户。
19、之前有和沃格有其他业务合作吗?
A:之前有互动,双方都比较看好芯片的封装载板,合作意向还是很强烈的。
20、对沃格的整体评价?
A:掌握了一定的核心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不能说是行业当中最优秀的,但的确是有一定的产业化支撑能力,在一定的使用范围之内能产生较大的价值。
车载的可靠性要求高,沃格以车载的方式进入也是比较好的一种产品投入方式。
21、沃格在玻璃基板上还有其他竞争对手吗?
A:台湾的群创光电旗下的一个企业(没查到)也能做这个。
友达也在做。
国内有产业化的优势,但台系的技术能力相较于大陆更强,台湾可能不太支持他们来陆合作。

全部讨论

2023-06-02 00:08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