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格雷厄姆(1):梅花香从苦寒来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股票投资有各种流派——技术分析、趋势投资、价值投资、量化分析、成长股投资等。在所有的流派中,价值投资理念的影响力最大,被众多投资大师奉为圭臬。

本杰明·格雷厄姆(1894-1976)被称为“价值投资之父”和“证券分析之父”,他是享誉世界的投资大师,奠定了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并付诸实践。他在投资领域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领域的爱因斯坦和生物学领域的达尔文。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影响了几代华尔街投资人,如今活跃在投资界的众多投资大师,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因此,格雷厄姆享有“华尔街教父”的美誉。

格雷厄姆把他的价值投资理念总结于《证券分析》(1934年)和《聪明的投资者》(1949年)两部经典之作中,这两部经典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具洞见、最杰出的投资类书籍,也是价值投资理论的奠基之作。天才译者金晓宇说,承载思想的著作可以纸寿千年,如果要在投资领域里找出纸寿千年之作,格雷厄姆的这两部经典之作必定位列其中。

在《证券分析》于1934年出版之前,所谓的投资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中世纪的行会,被各种预测和无知所左右,证券分析只是少部分人从事的工作,投资这一概念仅仅针对于债券,股票买卖被公认为投机行为,人们对基本面分析更是知之甚少。可以说,没有格雷厄姆,股票投资者们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格雷厄姆的自传《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传》,主要回顾了他在出版《证券分析》一书之前的人生经历,虽然没有涉及太多的投资策略,但对于我们理解格雷厄姆提出价值投资理念、著书立说的时代背景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格雷厄姆对投资的深刻见解和审慎的投资原则,源自于他少年时代的艰辛生活、广泛的阅读和对历史的长期探寻、对投资实践的反思总结以及他对华尔街传统价值观和心理学的不断检验和深刻洞察。他著书立说并不断修订再版的热情,则源于他对于写作发自内心的热爱。

格雷厄姆的幼年生活优渥,父亲的古玩和瓷器生意颇为成功,他们一家居住于纽约的私家大宅,家里雇有厨师、女佣和管家。在他8岁时,父亲因胰腺癌去世,从此家道中落,母子四人的生活陷入困顿。格雷厄姆在公立10校毕业时,刚满12岁的他已经知道如何避免让自己陷入经济窘境,知道以各种方式赚点小钱,知道努力专注在他必须做的事情上。学生时代的格雷厄姆,在多个行业做过12份不同的兼职工作。早年的艰辛生活,让年轻的格雷厄姆在做出重大决定前,总是首先考虑到经济因素,也使得他在进入华尔街之后更偏好保守审慎的投资风格。

格雷厄姆爱好阅读,他的女儿玛乔丽评价说:他就是我行走的百科全书。在学生时代,格雷厄姆把所有的可用时间都花在了阅读上,他的阅读量非常惊人,他会每两周从图书馆借四五本书。格雷厄姆认为,阅读对他产生的影响,让他受益终生。尽管他在哥伦比亚大学错过了经济学这门令人乏味的科学,但这并没能阻碍他成功地把经济学的分支——金融投资作为终生职业,他了解经济学知识的方式和了解其他知识的方式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

阅读让格雷厄姆树立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他把罗马神话《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尤利西斯看作是他个人经历的投影。丁尼生的诗篇使他重新认识了尤利西斯,尤利西斯对传统生活观的挑战与格雷厄姆的价值观、抱负和理想一致。他常引用其中的一句话来鞭策自己:要奋斗,要探索,要寻求,而不屈服。对历史的深刻探寻和英雄人物的崇拜,让格雷厄姆敢于挑战华尔街传统观念,在投机的乌烟瘴气中树立起价值投资的新颖价值观。

作为格雷厄姆的高徒,沃伦·巴菲特曾称自己的投资理念85%来自于格雷厄姆的教诲,而巴菲特遇到芒格之后,投资风格发生了显著转变。可能是受到巴菲特这一转变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把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方法简单地总结为“捡烟蒂”,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两本经典之作中,强调以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为基础,以远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购买普通股,确保足够的安全边际,而他对高估值热门股和成长股的质疑,则源自于当时华尔街的现实。

一方面,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了1929-1932年大萧条的洗礼后,于1934年成文于《证券分析》一书中。大萧条中70%的大幅亏损铸就了格雷厄姆保守审慎的投资风格,大萧条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阴影,使得众多证券被严重低估,可以说当时遍地“烟蒂”,在此背景下,强调现有资产、现金流提供的安全边际而非虚无缥缈的未来业绩,无疑是一种更为务实的投资态度。

另一方面,在格雷厄姆所生活的时代,信息的可获得性远没有今天便捷,决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也不是唾手可得的公开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押注于未来业绩、忽视高估值的投资行为,无疑将会大概率地陷入困境。即便是在信息获取方式高度便捷的今天,通过投资于热门股和成长股而取得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者也是凤毛麟角。

因此,以格雷厄姆所处的时代为背景,就会容易理解他所强调的低估和安全边际具有独特的时代烙印。事实上,每一种投资策略的背后,都隐含了其所诞生的时代背景。

格雷厄姆的学生时代一路开挂,妥妥的学霸一枚,他多次跳级,最后用两年半的时间以优异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他涉猎广泛,一直对文学、戏剧和写作颇感兴趣。他擅长写作,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英语教授阿尔杰农对他的写作能力给予了极大肯定:你有极大的天赋,我还从来没遇到过有人能在你这个年龄用如此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如此多的洞见。1915年,在忐忑地向《华尔街杂志》投稿了一篇名为《挑选廉价债券》的文章后,他成功地成为了该杂志的日常撰稿人,以至于几年后,《华尔街杂志》的老板想重金邀请他担任杂志主编。在投资事业最忙碌的时期,格雷厄姆还写了几部戏剧,《蓬巴杜宝贝》的第一场演出于1934年6月在百老汇上演,几乎与《证券分析》的出版同时进行,尽管演出彻底失败,但还是让格雷厄姆有了极大的成就感,也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当格雷厄姆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当时出版的投资书籍内容已经落后于时代, 他对写作的热爱驱使着他写一本关于证券分析的书。于是,他在把想法写成书之前,先就这一主题于192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了一门课程,经过7年的打磨与沉淀,最终于1934年将《证券分析》这一划时代的经典之作付梓出版。

或许同样是出于对写作的热爱,尽管他提出的“商品储备货币”理论无人问津,但他还是笔耕不辍,于1937年出版了名为《储备与稳定》的货币理论著作。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多次亲自主笔再版《证券分析》和《聪明的投资者》,退休后又书写回忆录,并保留了评价自己人生的机会——亲自书写墓志铭:

此人记得他人所忘却的;

而忘却了他人所记得的;

他终身学习,勤于事业,时常微笑;

是因为有令人沉醉的美和令人愉悦的爱。

正如格雷厄姆在墓志铭中对自己的评价,他聪明、勤奋、乐观,又对未来充满希望。在经历了童年的艰辛生活和大萧条的洗礼之后,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最终树立了价值投资的不朽丰碑。

参考书目:

《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传》,王培 译,2021年9月第1版

《聪明的投资者》(第4版),王中华,黄一义 译,2016年3月第1版

《证券分析》(第6版),巴曙松,陈剑等 译,2013年4月第1版

$格力电器(SZ000651)$    $先达股份(SH603086)$    $苏博特(SH603916)$   

@雪球创作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