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观点|县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情况及发展建议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者:陈思雨

赛迪顾问

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分析师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梦在工业战线的具体体现。县域作为“城尾乡头”,是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主阵地,更是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的基层单元。县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县域示范基地”)直观展现了县域挖掘特色优势、探索多元化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的具体实践。本文以截至202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认定的109家位于县域的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相关基地的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县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益参考。

一、县域示范基地发展情况

(一)华东地区持续领跑,青海、西藏、广东三省(区)尚无布局

从区域分布看,县域示范基地的呈现出华东地区优势明显,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奋力追赶,东北地区仍需努力的总体态势。华东地区县域累计拥有47家示范基地,占全国县域示范基地总量的43.1%,断层领先于其他地区。华东地区以浙江和江苏两地数量最多,分别达到13家和12家,传统工业经济强省的领先优势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青海、西藏、广东三省(区)县域示范基地尚未实现零的突破。

图1 位于县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区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顾问整理2024.05

(二)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占据主流

当前,县域示范基地所属行业以传统制造领域为主,其中,以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域示范基地数量最多,分别达到38家、27家和22家,占县域示范基地总数的34.9%、24.8%和20.2%。从细分领域看,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纺织和轻工制造领域的基地数量最多,以半导体、光电显示、大数据等高附加值和新兴领域为主导产业的基地数量相对较少,船舶、航空、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制造业以及工业互联网、工业物流、工业设计等领域的示范基地尚未在县域“落子”,传统城乡产业分工关系形成的路径依赖仍然存在。

图2 位于县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所属领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顾问整理2024.05

(三)高等级基地数量较少,华东和中南率先产生五星级基地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县域示范基地中高等级(四星级、五星级)基地数量与市辖区存在较大差距,四星级基地达到51家,五星级基地累计达到2家,分别占到全国四星级、五星级基地总数的21.3%和7.1%。从县域高等级基地的区域分布看,华东地区县域拥有1家五星级基地和30家四星级基地,县域高等级基地数量领跑全国。中南地区县域示范基地总量虽然不及华东地区,但8家基地中仍诞生了1家五星级基地。华北地区紧随其后,拥有7家县域高等级示范基地。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县域的高等级基地总量较少,是下一阶段培育新型工业化典型示范的重点地区。

图3 2022年县域四星级五星级基地区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顾问整理2024.05

二、县域示范基地存在问题

(一)产业分工布局亟待优化

县域示范基地主要分布于华东、中南、华北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传统制造业优势明显的地区,西南、西北及东北地区总体分布较少,各地区间产业分工和地理布局仍需优化。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域迫切需要提升空间的产出效率、集聚更高等级产业资源,一些经济强县的经济体量比肩地级市,已经出现产业功能外溢的倾向。另一方面,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广大县域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能源储备以及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全面提速,已具备承接更高水平产业资源转移的基础条件。而东北地区作为中国老工业基地,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速培育工业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阵地,但目前东北地区县域示范基地数量占比不足9%,新型工业化发展潜力有待释放。县域示范基地建设的区域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提振县域经济、引导县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已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

(二)产业创新实力亟需提升

在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土地利用方式向存量为主转变、制造业工人流失等现实问题面前,县域将比城市更早触及基础要素的“天花板”,县域示范基地作为当地主要的产业承载空间,其转变发展方式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当前县域示范基地产业创新实力还不够强,主要体现在:一是高质量的创新主体还不够多,在现有109家县域示范基地中,仍有17家基地没有培育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二是县级层面的科技创新平台存在服务能级不高、产业创新网络协调能力不强等问题,一些平台缺乏有效评估转化项目经济价值的相关机制,对科技服务中介等第三方机构的利用不够,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融资难、落地难;三是产业创新所需的要素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特别是人才结构亟待优化,源发创新型人才和成果转化型人才都存在较大缺口,加之制造业工人流失等问题,影响县域示范基地的创新服务水平。

(三)前瞻性领域布局不足

县域示范基地主要以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和装备工业为主,在109家县域示范基地中,原材料工业和消费品工业领域基地占比接近60%,其中,除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外,原材料工业领域基地在其他区域内占比均超过50%。而电子信息制造、信息和软件技术服务、工业互联网等产业主导的基地数量占全国比重较低,现有县域示范基地在前瞻性领域的布局多以数据中心等能源依赖型产业为主,高技术含量、复杂应用场景的未来产业布局较少。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广大县域迫切需要突破传统产业分工格局中的生态地位、向价值链更高层级跃升,以突破“低端锁定”的困局。

三、县域示范基地发展建议

(一)探索区域协同机制,促进产业合理有序转移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多以园区为主要空间载体,县域示范基地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应将产业协作机制创新相关工作融入开发区改革创新的总体框架中。一是要持续强化对县域工业产业空间的管理,创新政策工具,持续优化工业用地精细化管理机制,提升县域示范基地的产业能级和用地效率,为承接优质产业转移项目拓展潜力空间。二是积极参与探索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创新,学习先进地区“飞地”园区建设和运营经验,创新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园区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园区运营服务能力,最大程度上缓解产业转移项目“水土不服”问题。三是加强对沿海发达地区县域示范基地和高等级基地建设经验的学习借鉴,进一步探索适合县域的特色发展道路。

(二)重视挖掘创新潜力,加速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一是培育更多创新型市场主体。强化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县域基地应持续深耕主责主业,科学识别、深入挖掘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持续完善企业及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最大程度释放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潜力。二是立足示范基地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服务平台。探索“以赛代评”“以奖代补”等创新服务机制,构建创新主体发现机制和创新资源对接转化机制。着力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实现从项目遴选、项目评估、孵化辅导、创投对接、融资服务、宣传推介的全流程创新创业服务闭环,以服务创新促进源发创新和应用创新。三是突破固有创新资源池,积极引入科技服务中介组织、智库机构等第三方主体,全面提升县域示范基地对高等级创新资源的承接能力和优质科技成果在地转化成效。

(三)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加快前瞻领域布局步伐

一是高位推动前沿领域招商引资工作。对前瞻产业领域开展专项研究和靶向攻关,精准定位产业项目资源和招商引资痛点,加强政策支持,形成实施层面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鼓励创新为原则的企业及项目管理体系,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制度性保障。二是积极引入“外脑”助力,进一步挖掘新闻媒体、智库机构、行业协会、地方商会等第三方资源渠道,加强资源整合和宣传推介,全面提升对前沿产业资源的对接效率。三是持续深化数字化改革。加快构建强化“互联网+服务”的应用场景,精简办事流程,畅通沟通协商渠道,持续提升县域示范基地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