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解码浙江“千万工程”六个视角
文|赖惠能(根据作者5月30日在浙江大学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第3期干部培训班上讲课内容实录整理。)近期跟北京、广东、山西多批次领导干部交流浙江“千万工程”的案例实践和经验交流,大家一方面深入到杭州、湖州、绍兴各地乡村调研互动,另一方面也是“刨根问底”,追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捞干货”。结合大家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我梳理了一下,给大家讲讲我在六个方面的体会。这是我作为一个媒体人从第三方视角的观察,不一定规范精准,但的确是我的真实感悟,希望能给大家有一点借鉴作用。第一个问题,我想讲三个常识性的理念。第一个常识是乡村振兴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是如何将城市资源导入乡村,借用乡村的景物支点进行融合、转化、交易、变现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要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人”,在乡村要满眼看到乡村的山水田园树林草湖,但是心中要有买单者,谁会为乡村的景物来买单?比如那棵旧瓦房前的老柿子树,有人来看,有人来拍照,有人来写生,有人来露营,有人来开咖啡馆,有人来办民宿………乡村振兴一定要同时具备城市资源和乡村资源,缺一不可。这些年来浙江搞的“两进两回”,即“科技进乡村、资本进乡村、青年回乡村、乡贤回乡村”,就是探索把城市资源导入乡村的把手和路径,这两年蓬勃发展的“乡村CEO”也是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五条路径是浙江探索的经验。第二个常识是“虹吸效应”,也叫“极化效应”。这是说一个时间段内资源会向优势地方集中,这个其实是全球通用的城市化进程的支撑原理。第三个常识是“淋水效应”。这个知道的人少点,其实它是和“极化效应”共生的一个钢嘣的两个面。它指的是雨水落在尖的屋顶上,自然会顺着屋檐往两边流下来,用来描述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聚集在城市的资源会外溢到乡村,这是支撑乡村振兴的原理。第二个问题,是推进“千万工程”的三个阶段各有侧重点。第一个阶段是“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本质上是“洁净乡村”建设,就是不管有钱没钱,先把乡村搞干净来再说。从2003年开始,已经做了七八年的时间。现在许多兄弟省市干部到浙江考察,都说“浙江有钱,我们学不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在实施“千万工程”前几年的时候,我老家丽水各县区的书记们还在跟我彻夜长谈,说是乡村振兴很想做点什么,却又没钱,怎么办呢?最后的结论就是不管有钱没钱,搞干净了再说。书记带头捡垃圾、捡烟头;各县开展“洁净乡镇”排行榜,后几位上台作检讨。坚持了一两年,乡村面貌有很大改观。紧接着,各地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了,我觉得内在一定是有关联的;第二个阶段是“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本质上是“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就是整合各种资源资金搞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大体上以2010年安吉县推出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为标志,大致也是搞了七八年时间,主要是美丽乡村建设时期,这个阶段主要工作就是大搞项目建设;第三个阶段是“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可以称之为“产业乡村”建设时期,或叫“乡村运营”时期。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地方搞了不少项目,但是没有运营起来,长荒草了,连保洁都成为负担了。以前以为缺钱搞建设是最困难的事情,现在发现项目搞好了要运营起来是更困难的事情。所以18年19年之后,各区县不约而同开始培育乡村运营商、乡村运营师,现在叫“乡村CEO”,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好地把城市资源导到乡村来。这个阶段核心的工作是通过合伙制、职业经理人方式“运营乡村”。第三个问题,是乡村产业发展往什么方向走?我个人感觉要区分为“都市圈乡村”和“经济圈乡村”两种类别,分别有三个发展方向。“都市圈乡村”顾名思义是城市郊区,我们主要以“杭嘉湖”为观察样本,基本上在半小时或一小时距离以内,发展呈现出“乡村时尚化、乡村数字化、乡村科创化”三个特性。城郊经过洁净乡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时期之后,环境、条件建设与城市差距不大,实际上承接都市“淋水效应”溢出比较明显,与城市互补的空间再造和功能重新分配势所必然,因此呈现出“时尚化、数字化、科创化”的特点。从业态上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文创中心落地乡村;从形态上是乡村咖啡馆、户外露营、时尚体育运动等与年轻人下乡互为因果;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开始出现并逐渐壮大,比如“半城半乡、半虚半实、半进半退”的数字游民、网红电商、云村民等。“经济圈乡村”一般指三小时覆盖范围的偏远山区地带,我们大体上以衢州丽水为主要观察样本,其发展大致围绕“文旅融合、康养产业、碳汇交易”三个方向。文旅融合实际上包含着“农文旅体”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常用方法也是必用方法,体验农业(研学、体验)、品质农业(品种、品控、品牌)、文化基因挖掘解码、旅游设施项目建设、体育赛事集聚人气(体育赋能城市、运动振兴乡村)等工作都是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为什么要把康养产业单拎出来说呢?因为只有发展康养产业,才能把乡村变成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我老家是偏远山区县,生态环境非常好,所以我提出了“人体4S店”的概念,大家都知道汽车开到一定公里数都要进“4S店”进行保养,人体其实更需要保养。我老家有温泉可以“洗身”;有负氧离子很高可以“洗肺”;高山蔬菜可以“洗胃”;千佛山可以“洗心”。规划不同的康养路线,可以几个月、半年来一次,来了至少住几天,康养产业才可以留住人;至于“碳汇交易”,是未来发展真正可持续、公平而有前景的方向。目前我们主要采用的是“生态补偿”机制,这很好!但从长远来看,更好的方式是实施碳汇交易,发达地区购买碳汇指标,偏远山区招商引资困难,但是主产品可以是生产更多碳汇,公平交易,共同富裕,这是长久之计。第四个问题,讲讲浙江实施“千万工程”有没有什么秘诀?很多领导对这个问题特别感兴趣,想要“取真经”。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各地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通行的“法宝”是不存在的。不过,浙江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有些理念、方法还是值得借鉴的。第一个是浙江实际上在践行“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理念,从南孔文化的“义利并举”思想发展至今,形成了浙江官方和民间达成共识的意见,我将其归结为“以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为导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式倒逼政府职能转变,从而实现治理的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哪些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哪些应该交给市场去做,总体上对政府的要求是“法无授权不可为”,对市场则是“法无禁止皆可行”。当然,这只是相比较而言,在浙江是比较鼓励这么看的。第二个是“以奖代补”的思路,大家都知道往常乡村振兴的财政资金从省里拨到市县再到乡村,称为“撒胡椒面”模式,分到具体每个村时没几万块钱,做不了什么事。浙江省财政厅很早就开始尝试“以奖代补”政策,核心有两条:一是三年规划统筹,资金每年给三分之一市县使用;二是项目自下而上申报,上级负责立项考核奖励,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第三个是建立“强村富民”公司,有效推动共同富裕建设。“强村公司”有单村独资、多村合资、村级资金入股国有公司和工商企业等形式。业务发展模式有:资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订单生产型、工程承揽型等,通过建设标准厂房、提供多元化服务、找订单开展加工、基础设施承建等方面探索带动当地闲置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和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的美好愿景。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一定要有好的班子、好的机制、有效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浙江的实践证明“强村”公司是个好路子,当然还在不断摸索完善的过程中。第五个问题,就讲政府最应该做的到底是哪几件事情?刚才讲了浙江的理念就是打造“有为政府+有效市场”,这两者之间的边界在哪里呢?这是浙江在工作实践中最需要探索的问题。政府最应该做哪些事情呢?我认为“区域公用品牌、人才队伍建设、乡村营商环境”这三件事特别重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是一个地方党委政府推进工作的一个有效抓手,容易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并且有“累积效应”,一年更比一年强,像“丽水山耕”,平均溢价30%以上,真正的富民工程;二是培育人才工作,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未来乡村发展,乡村书记、乡村头雁、乡村CEO形成发展“铁三角”,如何发现、挖掘、培育、考核、奖励就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三是创造优良的“乡村营商环境”,大家都知道地方发展核心竞争力在于营商环境,要做好系统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建设,而“乡村营商环境”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必须强调“人性化”建设,这个村庄老百姓热情不热情?勤劳不勤劳?包容不包容?直接影响着资本愿不愿意落地?运营商愿不愿意来?这就要求地方党委政府必须赏善罚恶,管好乡风民俗,创造优良的“乡村营商环境”。
第六个问题,想要讲讲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问题,我把它概括提炼为“新三位一体”模式。大家都知道乡村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一开始顶层设计就是“统分结合”的模式,但是四十年前国有、集体经济都比较薄弱,实践中主要以“分”为主,一分了之。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现在乡村振兴进入了下半场,究竟怎样实施“统分结合”的顶层设计理念?民间资本进入乡村振兴领域有些缓慢,为什么呢?因为民资一要撬动金融杠杆,就是需要抵押贷款;二要快速回笼资金,就是需要分割销售;这两者都碰到我们乡村资源和资产产权不完全清晰的实际状况。但是乡村资源和资产毫无疑问是保值增值的优质资产,这就比较符合国资投资的需求,却避免不了运营的风险。因此在实战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模式是:村集体出资源打造项目、国资投资建设和改造、民企运营先行参与谋划,并且由运营方和业主方签订对赌协议,一般采用“保底上交+利润分红”模式。这就是当前切实可行的“新三位一体”模式:村集体出资源当业主合理获利、国资重资产投建保值增值、民企轻资产运营承担经营责任。这样的方式在临平、安吉、新昌、莲都等各市县都有很多实践,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也要进一步总结提升。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就针对浙江“千万工程”的实施,简单向广东“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的各级领导报告一下我们这些年来深入采访调研、观察梳理的六点体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交流探讨!-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