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8回复:71喜欢:17
短短8天之内,北京一口气连破三起核酸造假大案,3家所谓的医学检测机构被连锅端,31名涉案人员被采取强制措施,估计这辈子他们也别想再挣核酸的钱了。5月21日,北京朴石案发,包括老板在内的6名涉案人员被抓。主要问题是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数据,也就是说采了1000管最后只检了250管,然后直接出报告。5月27日,北京金准被立案侦查,上下17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由是将“5混1”“10混1”核酸样本,进行人为稀释,采用多管混检的方式检测。5月29日,北京中同又出事了,法人张某等8人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该公司的问题和金准差不多,都是采取多管混检混上加混的方式进行检测,导致结果失准。等待他们的,不会再是核酸结果了,而是法院的判决结果,还有难以回头的人生恶果,所有的忏悔和眼泪,就留在监狱里陪着那本《传染病防治法》慢慢度过吧。有朋友说,他想不通,核酸检测利润已经这么高了,他们为什么还要铤而走险火中取粟?赚多少算多,捞多少算少?可能善良真的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人心不足蛇吞象。核酸检测从200多每人次到现在的几块钱每人次,这中间多大的利润肉眼可见。当眼红了之后,心自然也就黑了。数据显示,疫情以来,中国已经完成了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虽然单价已经从200多大幅下调至个位数,但今年前4个月,花在核酸检测上的钱依然高达1500亿。价低架不住量大。很多城市动不动就搞全员核酸,有的低风险省份还要求2天1测3天1测,也不管科不科学,是否必要,似乎只有常态化才能尽职免责。表面上测的是病毒,实际上都是钱。就以金准为例吧,其实金准是一家很大的公司,规模比朴石大多了,承接的检测量也比较大。每天采样差不多有几十万管这样子,当然现在大部分都是5人管、10人管的混检管。根据知情人士透露,10人管的混检成本差不多30多元,利润5%,也就是六七块钱左右。但混检如果不检,那么利润就不是5%,而是100%。比如朴石公司,作为房山的3家入围检测机构之一,他们就是采取这种方法,采而不检,检而不测,偷工减料,眶天过海,目的就是为了把5%的利润提高到100%。为什么要这么干呢,三个原因吧,第一是省去试剂成本,第二省去了人工成本,第三提高了“效率”,也就相当于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以便承揽更大的业务盘子。但相比较于金准、中同这样的大公司,朴石就显得小儿科了。因为这两家公司都很大,每天差不多有几十上百管采样,如果将10人管改为30或者50人管,5%的利润瞬间就暴增至200-300%,这样从流程上来看检也检了,但结果基本就是睁眼说瞎话一样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利润在50%的时候,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利润在100%的时候,资本就会去冒险;利润在300%的时候,资本就会去践踏世间的一切法律。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了,非他们不愿守法经营,而是这诱惑实在太大了。只要瞒天过海一次,就是几十几百万的的利润。何况他们也笃定没人会发现。稀释试剂,混上加混,如此神不知鬼不觉,最多你说我检的不准,但你不能说我没检,更不能说我违法犯罪。然后就这样一边麻痹自已,一边频频作案。但他们忘了,你再狡猾能狡猾过奥密克戎嘛。通过样本倒查和资金追踪,基本上就能把各家检测机构摸清了,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有多高明,而是政府没功夫查你而已。北京本轮疫情久久不散,每天不高不低的始终在几十上百例左右打转,已经严重违背了物理隔离的时间规律,所以京城就把注意力从病毒溯源转移到了利益溯源上了。果然,大鱼频频浮出水面。短短8天之内,可谓前仆后继高潮迭起。就如同我昨天在文中所说的“蟑螂定律”一样,当发现了第一只,就会有第二只,第三只。

全部讨论

2022-05-31 13:25

我只想说利润率从会计上是不可能超过100%的。

2022-05-31 12:58

这样的恶人重打重判,搞死刑最好,才能刹住发国难财和置群众生命如草的恶人

2022-05-31 12:44

央企搞,就解决了

2022-05-31 14:44

这些都是表象,最本质的东西都没说到

2022-05-31 13:48

听说彩票就是这样的,每次只有很小部分号码进入开奖池里面,大部分人投注号码和开奖池无缘。难怪呢,很多开了十几年的老店中过最大的奖是三等奖

2022-05-31 16:43

中科润达照样很滋润

2022-05-31 16:37

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要查钱后面的黑手!

2022-05-31 16:23

这些都是典型的古代中国就有的传统了

2022-05-31 16:20

切断病毒最好的方法是切断他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