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GDP 与 上市公司利润的关系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最近在想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总感觉美国公司有利润,而中国公司没有利润,这个在建模角度上是可能的吗?GDP 一直在快速增加,上市公司却没有利润,这可能吗?上市公司对 GDP 有多少贡献?如果中国上市公司有利润,为什么股市却不涨?

第二,工资到底怎样影响公司的利润,和怎样影响消费?如何量化工资上涨对公司利润的挤压?如何量化劳动价值论?

从一个极简模型看,一个国家的 GDP 等于所有公司的利润之和,加上工资支出。假设这个小国就两个公司,一个挖矿,一个用矿来造汽车。这一年,矿厂工资10块,卖矿20块,利润10块;车厂工资10块,矿成本20,卖车40块,利润10块。GDP 为 40块,等于两个厂的利润,加上总工资 20 块。

在这个极简的模型中,假设矿厂不需要工人,依然卖矿20块,利润20块,那么 GDP 仍然为 40 块。所以我一向不太相信劳动价值论,或者说劳动不是唯一的价值来源。如果矿厂不需要工人,那么这 40 块的 GDP 里面劳动价值为车厂工资10块,占 25%,另外 75% 为 自雇价值资本价值。如果矿厂不需要工人,矿主自己劳动挖矿,不给自己发工资,那么这是自雇劳动价值,也是劳动价值。家里做饭洗衣服,也是一种自雇劳动价值,既不发工资,也不计入GDP。车厂的利润10块,如果不全是机器产生的,假设其中5块是车厂老板的英明决策产生的,那么这是一种自雇决策价值。另外 5块是资本价值。如果矿厂全自动化或者全露天,不需要劳动,那么 20块利润全是 资本价值。

另外,从纯建模的角度讲,是不是有可能某国其公司就是没利润?这在理论上是有可能的,比如矿厂工资10块,因为害怕进口矿竞争,卖矿10块,利润为0;车厂工资10块,矿成本10,也因为害怕竞争或者就是想低价抢市场,卖车20块,利润也为0。GDP 为 20块,等于两个厂的零利润,加上总工资 20 块。为什么造出来的东西一样,GDP却下降了呢,因为竞争,导致没有承认决策与资本的价值。后果就是决策者与资本不参与对产品的分配,本来这车可以跑运输扩大生产的,却被两个员工买去开着到处游玩。这个国家的股民惨了。一旦哪天竞争弱化,两个厂子都开始拿各自行业的利润了,GDP就神奇地变成40块了,产品还是那些产品。所以跨国比较 GDP 不是很科学,不同国家竞争阶段不同。

其实这个算法类似GDP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入法里GDP包含折旧,但我总觉得怪怪的,因为这相当于把往年的GDP中的投资部分,摊到未来数年的产出GDP里。从商品价值的角度,也不见得就不对,投资是为了将来能生产更多的产品。这也意味着,即使所有公司都是零利润,只要GDP大部分用于投资,未来GDP也能快速上涨。类似于巴菲特说的留存利润不分红,为了复利。上面那个零利润的例子,如果员工不消费,而是存钱交给银行,银行再贷给企业,企业把车买回当固定资产,分十年摊销,那么第二年生产能力上升,依然是零利润,但可以出产 22 块钱 GDP,GDP 增长 10%。第三年如果继续全投资,可以出产 24.2块 GDP,依旧增长 10%。

现在让我们回到真实世界,看看美国 GDP 的构成,与中国 GDP 的构成。

美国 GDP 25.4万亿美元。工作人口大概 1870万,年薪平均大概 59000。那么我可以说劳动占 GDP 11.1万亿,另外 14.3 万亿为公司利润。我常常看到文章拿全部公司收入和GDP做比较,或者拿所有公司市值和GDP比,这是很不对的,很多公司的收入只是另一个公司的成本,不直接贡献GDP。

我们用标普500的数据来对照一下。标普500年总利润 1.84万亿美元。标普500的雇员共 2900万(来源:网页链接),我们假设标普员工年薪稍高,算做70000,那么标普总工资为 2.0万亿。标普500 大概代表了 15% 的 美国GDP ( (1.84+2.0) / 25.4 )。标普雇员数大概也占总工作人口的 15%。和上一段算出的比例相似,GDP的一半大概变成了工资。或者说美国总产品的一半,让劳动者进行分配。从这个比例来看,工资上涨对利润的挤压是很大的,工资上涨10%,如果最终产品售价不变的话,产业链上所有公司利润平均减少10%

现在,我们用标普的平均PE和点位,反推利润(忽略分红),看看标普的利润是不是大概能影响 7.5% 的 GDP。

最近这十年,标普500指数上涨 177%。平均PE 从 18.7 上涨到 27.5,上涨 47%。那么,公司利润大概上涨 88%。这十年,美国名义GDP上涨 62%。如果时间范围为五年,标普公司利润大概上涨 54%名义GDP上涨 34%。如果看特殊的2020年,标普利润跌 25%,名义GDP跌 2.8%。我觉得,这可能表示,标普公司在不赚钱的年份,工资得照发的。很多刚性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公司不在标普里,拥有大量雇员,且仍然有利润。所以标普总利润大概占 GDP 7.5% 感觉上是说得通的。所以标普PE的大起大落是很正常的,毕竟标普利润只贡献了 7.5% 的GDP,而且往往与可选消费或者固定资产投资有关。

标普平均PE,Image from 网页链接

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情况。中国 GDP 为 18万亿美元。中国人的平均薪资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9218 元(网页链接),这个统计应该包含农村人口,以及不工作的人口。那么这样算出来 7.8万亿美元总收入,但我觉得这个收入也包括非薪资收入。另一种说法(网页链接),城镇私营 65237元,城镇非私营 114029 元。如果考虑到收入较低的非城镇人口收入,我们取个 60000,乘以工作人口 7.5亿,大概 6.4 万亿美元薪资。

从国家统计局(网页链接)的网站上可以拿到更准确的数据。2022年,总劳动人口 7.7亿,其中城镇 4.6亿。4.6亿的城镇就业里,非私企为 1.6亿。这 1.6 亿的平均工资为 114029,总工资 19万亿人民币。前面有数据,3亿的私企员工拿 65237 年薪,假设 3.1亿的农村劳力收入为一半 ,那么全国总工资为 6.9万亿美元。所以,经多方验证,总工资算作 7.8万亿是合理的,不算高估。

那另外 10.2 万亿美元为全部公司利润。雇员与非雇员按 43% 57% 分配产品,而 美国是 5:5 开。中国的工资总成本比我想象的高,所以虽然中国工资低,但工资上涨对利润的挤压也是很大的。

非雇员对 GDP 的支配权,即资本与决策收益,两个国家差不多,在 10-13 万亿。这些钱,或者奢侈消费,或者出口,或者投资,其中低效的投资相当于消费,老板撒钱的快乐。我认为工资不上涨,会影响生产端这种说法不全对,多余的产品可以用低效投资的方式消费掉,比如埃及金字塔,或者烂尾工程。但是工资太高,又会导致过度消费,巴菲特在他的信中就痛斥美国人借别国的钱消费,迟早要付出代价。咱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吧,想想自己是雇员还是非雇员那边的。债务也是一种影响产品分配的方法,如果工资太低,可以通过信用卡借债给雇员去消费产品;反过来,如果工资太高,雇员通过储蓄借债给企业主,让他们买产品进行投资。

然后,我们看看上市公司的统计。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总利润为 1 万亿美元。上市公司的薪资开支也是 1 万亿美元。根据这篇文章 网页链接,上市公司大概 2600万雇员。那平均年薪大概 26万人民币,这里面包括高管。这个数字很大,有没有可能。我觉得有可能,毕竟上市公司雇员才占总就业人口的 3.5%。26万稍微有点大,但20万肯定有的,比全国平均多很多。上市公司的薪资、利润比例很接近标普,5:5,理论上一样会涨薪10%,利润降10%。但是因为非上市公司薪资低,所以涨薪不可能很高。

我顺便统计了一下港股的规模,港股的年利润大概为 0.28 万亿,这里面去掉了 A/H 同时上市的公司。如果不去掉,则利润为 0.77万亿,这也可见港股的主力就是这些两地上市的大企业。甚至这些公司的利润也占了A股的半壁江山。

我这还有港股历年的折旧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折旧大概为利润的 33%,固定资产投资大概为利润的 45%。假设A股也是类似的折旧率,那么A股折旧对 GDP 的贡献为 0.33 万亿美元。另一个发现,港股的薪资与利润之比比A股高很多,接近1.5倍。我猜测这可能是因为港股要么是人员臃肿但不盈利的大国企,要么是高薪但不盈利的互联网高科私企。从这个角度看,A股里面藏着一些有不错利润的公司。

综上,中国上市公司对 GDP 的贡献约为 17% ( (1+1+0.33) * 1.28 / 18 )。

最后,我们看看 上证股价与利润的关系。

上证 PE Ratio,Image from 网页链接

上证这十年,指数上涨 50%,PE上涨 34%,说明利润上涨 12%。这十年,中国的名义GDP上涨~108%。如果时间范围为五年,指数上涨 4%,PE 上涨 4%,说明利润不变。这五年,中国的名义GDP上涨 ~36%。那为什么标普的利润增速和GDP增速能对上,甚至大于GDP增速,但上证利润增速却远小于GDP增速。没有利润增长,股价当然不会涨。

用港股的历年数据,也可以反映出这个利润增速小于GDP增速的问题。

我用港股历年数据做了一个比较图。如果把2009年看做100%,下面是累积视图。利润这十年变化确实不大,那 GDP 为什么增长那么快。比如 2008 和 2020,利润增长为负,但是 GDP 增长率下降不多。

最开始,我怀疑是退市企业造成的。退市企业利润逐年降低,会拉低股市总利润率。但是经过统计,即使排除掉退市公司的影响,这个利润曲线还是比GDP平滑,可以说,退市企业影响不大。我在研究退市企业的时候,统计了一下上市公司按照上市第几年统计的利润增长率,发现上市第二年利润增长有个坑,但是总体是前几年增长的好。上市第二年的增长坑,我怀疑是1年锁定期到了以后,该抛的都抛了以后,财务就可以把为IPO前置的利润给还了。

后来,我怀疑外资企业对 GDP 的贡献很大,因为外资企业利润率高。是不是外企的中国分公司利润算进了 GDP?根据这篇《中国的国有企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有多大》(网页链接),外企对中国的 GDP 贡献大概 9.7%。我觉得这个文章中的数字有点高估,我感觉没有那么多。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跨国公司,苹果。其一年的 2141亿美元的直接产品成本,一个不小的份额会进入中国GDP,包括加工费、原材料与苹果链企业生产的配件。但很贵的配件,比如CPU代工或者内存,很多进了台湾和韩国GDP。研发管理成本为548亿,基本进了美国GDP。然后 970亿 利润,我觉得还是应该算成美国 GDP。顺便说一句,苹果一家公司泛中华区的年收入为726亿美元,相当于美国 GDP 的 0.3%

根据统计局 网页链接,GNI与GDP的值非常接近,说明如果 iPhone 200块出口到美国,然后卖700块,这500块利润没有进中国GDP,否则这么多跨国企业会导致 GDP 和 GNI 差别很大。

如果按海关数据算(商务部网站数据 网页链接),2023年顺差 0.82万亿美元。但是如果按统计局的“支出法GDP”的角度来看,"存货与服务净出口" 在 2023年仅仅为 0.38万亿美元,才 2% GDP。据说因为如果美商在中国是来料加工,只能把加工费算进 GDP。其实我也没完全搞懂,这差别到底包括哪些因素。

这样看,因为出口是批发价算,所以出口利润占GDP的比重并不高。

即使富士康生产的iPhone卖给中国市场,也算成进口(见 网页链接),这意味着中国仍然只有加工费进GDP。回到这篇《中国的国有企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有多大》(网页链接)里面的描述:“2017 年,外资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销售额2000万元或以上,简称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2%,内资企业占78%。因为第二产业在2017年GDP中占比为40.5%,如果外资工业企业在其中的份额可以假定为22%,则它们对2017年GDP的贡献应为8.9%(40.5个百分点的22%)。”,这些外资工业企业的收入应该是批发价算的,名义利润估计也不高

综合来说,GDP的高增速应该不是来自外资企业的工厂,因为他们账面上也没啥利润,利润都去了美国GDP。除非新增外资投资,新建的厂会增加第二年GDP,这个我没去查数据,我估计不是很大的数字。

之后,我还是回到研究港股的数据,发现虽然利润增长落后于GDP增长,但是收入增长却与GDP非常吻合

有收入没利润,说明成本上涨太快了。每当经济不好的年份,工资营收比就高,说明工资很有刚性,其次工资营收比整体有上升趋势。折旧营收比保持不变,固定投资高于折旧,但在下降。所以,看上去,工资对企业利润确实有挤压

另外,如果这么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过了维持性投资那个阈值,多出来的投资就会扩张第二年的GDP。一种简化的思考方法,如果会计对折旧的估计是准确的话,我们可以假设折旧率就是维持性投资那个阈值,那么下图意味着多出来的投资率每年能贡献 2% 左右的 GDP 增速,即使没利润。

关于工资上涨,也可以通过统计局的数据验证。基本吻合GDP增长。但从上图看,上市公司的工资增长更快。

今天看了一个雪球帖子,提到财政供养人员有8000万。如果我们把ZF看做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收入,就是地产公司的成本。而这个企业的雇员成本,就是财政供养人员收入。A股公司雇员也才2600万。这么多财政供养人员收入上涨,如果ZF还有利润,那GDP能不涨吗?财政支出会以土地收入的形式,贡献GDP。

综上,我认为工资上涨和投资上涨是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即使企业利润不高。

全部讨论

06-25 08:31

接下去,我就在想工资上涨对谁有好处。我觉得对国有大行有好处,因为民众领了更多的工资,但不会花,还是存在银行,让企业家去贷款花掉,然后变成财务费用,吃掉利润。
为什么大家对银行地产这么不待见,我倒觉得至少银行中的国有大行还是很稳健的。就拿报表中的“吸收存款(客户存款)”来说。六大行几乎吸掉了全部存款。后面那些银行,与其说是银行,其实跟借margin炒股的人没本质区别。
前几天采访辜朝明的视频就讲到日本年轻人都愿意去大企业排资论辈,这边也是一个道理,年轻人如果进工行慢慢排资论辈,也是不错的选择。这就保障了大行的人才储备,这么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干将,是很难把资产端干出很多雷的。
这个世界最缺的就是信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茅.台品牌也是某种信用的结晶。有钱就往工行存的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不然 $工商银行(01398)$ 客户存款的余额也不会每年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