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定投(2)——基金:中小投资者的救世主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在很多小说、影视剧中,故事的主人公,仿佛一生出来就肩负着拯救苍生的重任。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种人我还真不确定,但是有一个金融产品的确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担此大任,那就是基金。

基金,从广义上讲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等等。我们大家常说的基金主要指的是证券投资基金。

为啥说它能拯救苍生呢?我们先看下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特点:

1、集合理财、专人管理

2、组合投资、分散风险

3、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也就是说,基金可以把众多中小投资者的钱集合起来,委托给专业的人来管理,毕竟术业有专攻,优秀的医生并不一定是优秀的投资者。并且钱集合起来以后可以干很多小资金干不了的事情,比如买入一揽子股票、债券分散风险;参加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等等。最后整个基金的盈利跟亏损参与者按比例承担,简直是无比的公平合理。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来说,基金无疑是一个救世主般的存在。比如众所周知的股神巴菲特的职业其实可以看做是一名基金经理,管理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是一家公司型基金)。

基金的这三个特点可以说从基金诞生之初就确定了下来,目前公认的世界第一只基金是1868年在英国成立的,名字叫做“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其投资标的主要是英国遍布世界的殖民地公司债。

在那个人类平均寿命刚刚超过40岁的19世纪中期,中小投资者很难了解到远在海外的殖民地到底是真是假,坑了科学家牛顿的经济学上有名的南海泡沫事件,就是针对于海外殖民地资产的投资,而最后证明这家南海公司其实从开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最后牛顿无比痛心的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而从牛顿的交易记录上可以看出,好的科学家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交易者,跟几百年后的隔壁王大爷没啥两样,所以在投资面前人人平等。

即使殖民地资产是真的,在机关枪还没有发明的时代,大英帝国的船坚炮利也不一定能保得住殖民地的资产安全。阿富汗作为帝国坟场,当然少不了给大英帝国的坟头填一锹土。下面这幅画是伊丽莎白•巴特勒(Elizabeth Butler)的《残兵败将》,描绘的是1842年1月13日英军在第一次阿富汗战争中惨败,四千五百名士兵撤离喀布尔,只有一人生还,就是画面上的这位威廉•布赖顿。

所以,这只“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就是当时英国的中小投资者分享帝国红利的最佳手段,该基金由英国政府授权的专职经理人负责管理和运作,同时,为了确保投资的安全与增值,“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委托律师同投资者签订了文字契约,通过信托契约合理安排了投资者和代理投资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奠定了现代共同基金契约型法律关系的基础,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契约型基金。此后的事实表明,“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投资者得到的实际年回报率达7%以上,既没有出现南海泡沫,收益率也远远高于当时3.3%的英国政府债券利率,所以说,基金从一出生,就肩负起了拯救苍生的重任。

在这只祖师爷级基金的契约中有一段话,现在读起来,就如同投资者的独立宣言:

“小投资者可以和大资本家一样进行投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