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历史上的八次牛市,每一次都与政策息息相关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自1990年上海和深圳两地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中国股市经历了多次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虽然牛短熊长,但这些牛市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体现了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回顾A股历史上的八次牛市进,看看它们是如何产生以及结束的。
第一次牛市(1990年12月19日-1992年5月26日)
这是中国股市的初创期,由于股市的稀缺性,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进入。加上政策上的扶持,股市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上证指数从95.79点起步,最高涨至1429.01点,涨幅高达1319.8%。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和市场价值的回归,牛市行情逐渐结束。
第二次牛市(1992年11月17日-1993年2月16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股市也迎来了第二波牛市。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上证指数从386.85点上涨至1558.95点,涨幅达到301%。随着股市扩容速度的加快,牛市行情告一段落。
第三次牛市(1994年7月29日-1994年9月13日)
1994年,面对股市的低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如暂停新股上市、控制配股规模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股市迎来了短暂的反弹行情,上证指数从325.89点上涨至1052.94点,涨幅达到224.4%。随着国债发行的分流效应,牛市行情未能持续。
第四次牛市(1996年1月19日-1997年5月12日)
为了抑制股市的过度投机,政府采取了停发新股的措施,这使得市场资金集中炒作已有的股票,推动了股市的上涨。上证指数从512.83点上涨至1510.18点,涨幅达到195%。随着政府出台多项调控措施,如提高印花税等,牛市行情宣告结束。
第五次牛市(1999年5月19日-2001年6月14日)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推出了允许三类企业上市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为股市带来了新鲜血液,上证指数从1047.83点上涨至2245.44点,涨幅达到114.3%。随着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出台,股市陷入了长期的调整。
第六次牛市(2005年6月6日-2007年10月16日)
股权分置改革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利好推动了股市的上涨。在这一轮牛市中,上证指数从998.23点上涨至6124.04点,涨幅高达513%。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显现,以及大小非减持压力的加大,牛市行情告一段落。
第七次牛市(2008年10月28日-2009年8月4日)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救市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刺激了股市的反弹行情,上证指数从1664.93点上涨至3478.01点,涨幅达到108%。随着宏观政策的收紧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增加,牛市行情未能持续。

第八次牛市(2014年7月-2015年6月)

在降息等货币政策的刺激下,股市迎来了新一轮的上涨行情。上证指数从2050.44点上涨至5178.19点,涨幅达到152%。随着监管层对场外配资的清理和去杠杆政策的实施,牛市行情宣告结束。
回顾这八次牛市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牛市的产生都与政策的推动密不可分。而牛市的结束,往往也是由于政策调整或市场自身因素的变化所导致。这既体现了政策对股市的重要影响,也反映了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