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股东之间的二级市场博弈——复星国际的定价权在谁的手中?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4喜欢:1

大小股东之间的二级市场博弈——复星国际的定价权在谁的手中?

转发网络帖子,来源不明

我们首先分析复星国际的股权结构,复星国际的大股东是复星控股,持有复星国际约71.43%的股权,而郭广昌持有复星控股64.4%的股权,即郭广昌实际拥有复星国际46%的股权,但通过这种股权架构,成了复星国际唯一的实际控制人。梁信军、汪群斌虽然分别持有22.4%和11.1%的复星控股,但并不直接持有复星国际的股权。

简而言之,复星国际的股权结构存在一股独大的现状,小股东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小股东能否分享到上市公司成长的收益,取决于大股东的意愿。那么大股东到底愿不愿意和小股东分享收益呢?

复星国际上市至今10年7个月,累计股权融资5次,向非控股股东融资304亿港元,累计派息26.5亿港元,考虑到货币的时间成本,非控股股东的持股成本为22.1港元/股。(后文附详细计算过程)。过去的10年零7个月中,仅有27个月,股价触达12港元,其中完全处于12港元以上的月份,仅有9个月。也就是说,复星国际上市以来带给投资者的综合回报为负,如果有股东在复星国际这只股票上赚到了钱,那么他赚到的是其他股东的钱,而不是上市公司为他赚到的钱。

过去十年,复星国际的派息记录如下:

过去十年,复星国际回购记录如下:

2008年,累计回购1600万股。

2016年,复星国际回购2435万股。

2017年,回购3476万股。

2018年至今回购351万股。

上市至今共回购7862万股。其中7491万股的回购价格在12.3港元以下。

股价上涨、分红、回购是上市公司回馈股东的三种方式,显然,复星国际任何一条都没有做到位。

当前管理层与投资者的分歧在于,管理层认为股价被低估是因为市场对复星国际的了解不够,而投资者认为复星国际不愿意分享公司发展的成果,还不停地向股东索取,因此不愿意买入复星国际的股票。

复星国际是2017年雪球10大热门股,各大投行也在过去的一年里发了许多的研报,给出了最高30港元的目标价,说投资者不了解复星国际是说不通的。

在法律上,股票是分割的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然而实际上,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股票的价值只能通过分红、回购来实现。曾经有一位投资者在我的帖子下留下评论:

是这个道理,我一个朋友当年作为职业经理,进入一个公司做二股东,多年把公司做好了,一年几个亿的利润,没拿多少钱,累积到12%的股份,后来家族企业发展思路不同,离开,老板就是不回购股份,也不分红,逼朋友低价把股份卖回给他。

这个回答获得的赞数最多,被顶到最前排。

管理层将公司的业绩做好,并不等于就回报了股东,投资者应当选择愿意努力为股东创造价值,且同时努力创造市场价值的管理层。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说:"当一家公司的市场价值大大低于其企业价值时,管理人员通过回购可以清楚地证明这是增加股东财富的行动,而不是只会扩大管理人员的领地但对股东毫无意义的行动。"巴菲特认为,管理层和股东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股东要对管理层保持警惕,要选择好的管理层。

对于复星国际来说,如果分红率保持在上市前两年的30-34%,那么股价低迷时合理的股息率就会吸引到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保险资金买入并锁定筹码,减少流动筹码的供应量,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随着基本面提高。但复星国际可能会提高分红率吗?显然不可能,作为一家投资公司,非常在意资金成本,复星不愿意和LP分享投资收益,自然也就不愿意和股东分享投资收益。那么公司做的再好,与画饼何异呢?

2015年,复星国际的股价曾经冲破20港元,可以说,当时的资本市场,是理解公司由于较高的负债率无法提高分红的,但接下来的一系列做法,则让市场彻底失望:

1、 负债率明显降低,持有大量现金的情况下,拒绝在股价远低于每股净资产时回购。

2、 牛市增发,熊市供股(大股东包销),损害小股东利益。

3、 负债率降低后,不提高分红率,不派特别息,面对股东的提问,态度暧昧,外交式回应。

4、 不赎回可转债,可转债转股后不回购。

5、 股价过低时不回购,大股东增持。

6、 以不公平的方式进行豫园股份的重组,损害豫园股份小股东权益。

现在我们详细解释以上六点。

1、负债率明显降低,持有大量现金的情况下,拒绝在股价远低于每股净资产时回购。

2015年5月12日,复星国际以20港元/股的价格增发4.65亿股,筹集资金93亿港元。2015年10月27日,复星国际以13.42港元的价格供股5.01亿股,大股东包销。2013年-2015年,复星国际通过股权融资(含可转债)向二级市场索取了约280亿港元的资金用于发展(境外收购,建设BFC等),其中向非控股股东索取了170亿港元。增发股份会摊薄未来的每股收益,股票是一张高等级的债券,那么在股价远远低于增发价格,负债率较低的情况下,回购自然是有利于全体股东的行为。2015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有至少18个月,股价低于12港元,股价远远低于20港元,以回购的方式赎回20港元/股发行的4.65亿股永续债,不是明显有利于全体股东的行为吗?面对股东加大回购的要求,管理层回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已经接近上限,那么为什么不能拆分复星控股,让郭广昌、梁信军、汪群斌的股权下沉到上市公司呢?显然,大股东不愿意这样做,第一,一旦股权下沉,大股东就不再有理由不回购,就必须减少集团的资本金,缩小大股东的领地;第二,股权下沉后,郭广昌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下降到46%,梁信军、汪群斌直接以持有上市公司17.5%、8%的股权获得董事会席位,郭广昌不再是绝对控股股东,这也许是郭广昌不想看到的局面。不管大股东出于何种考虑,复星国际在过去的三年内,仅回购了6000多万股,且回购价格集中在12.3港元以下,与过去几年增发的22亿股相比,微乎其微。

2、牛市增发,熊市供股(大股东包销),损害小股东利益。

复星国际在2015年5月,以20港元每股的价格向特定投资人增发4.65亿股,而据了解,这些投资人很快就在二级市场抛售了所持有的股份,他们在增发之前就买入了大量的复星国际股票,持股成本较低,那么增发的钱,是由其他散户买单的。

2015年10月27日,A股和港股均处与熊市,复星国际又以13.42港元每股的价格供股,大股东包销,管理层称这是折价向小股东出售股份(梁信军称调整后每股净资产达18港元),然而,大股东是有备而来,熊市中的小股东既无钱也无意愿参与供股,那么实质上就形成了大幅折价向大股东定向增发股份。供股之后,股价又持续下跌,参与供股的小股东直到2017年下半年才解套。

3、负债率降低后,不提高分红率,不派特别息,面对股东的提问,态度暧昧,外交式回应。

如果说2017年之前,复星国际负债率高,难以提高分红率和执行大规模回购,那么2017年上半年,Ironshore完成交割之后,复星国际的负债率大幅度下降,手持780亿现金,为什么既不执行大规模回购,也不派特别息呢?

2017年中期业绩会上,有投资者问是否会考虑派特别息或提高分红率,CFO王灿的回答特别暧昧:"2016年相比2015年,每股派息已经有了20%以上的提升,公司会根据经营状况安排派息"。

显然提问者对派息有要求,而2016年与2015年,分红率都低于16%,"公司会根据经营状况安排派息"则等于没说,这一回答充满了外交式技巧,这令投资者很失望,王灿不会不知道,显然,王灿不具备正面回答这一问题的权利。

投资者在多个场合就派息的问题寻求过管理层的答案,但管理层显然对这一重要问题不够重视,得到的回复无一例外都是:"2016年相比2015年,每股派息已经有了20%以上的提升,公司会根据经营状况安排派息。"

上市公司董事会回答股东的问题,应当尽量坦诚,外交式的回答不是正确的对待股东的态度。

4、不赎回可转债,可转债转股后不回购。

2013年,复星国际曾发行38.75亿港元的可转债,转股价为10港元/股,这些可转债到目前为止,几乎全部转股并抛售到二级市场,总计3.875亿股。2017年上半年,股价长期低于12港元每股,管理层没有执行回购,2017年下半年,在股价上升趋势中,可转债转股并在当日抛售,时常高达数百万股,对股价上升形成压力。这时股东要求回购是合理要求,因为复星国际上市十年,带给投资者的综合回报仍为负,投资者的要求并非急功近利,回购显然是符合全体股东利益的。

管理层对投资者要求回购的回应,仿佛透露着对关注股价的投资者的鄙视,似乎关注股价的投资者就不是价值投资者(只想短期内靠回购拉高股价,获利走人),只有那些愿意长期等待的投资者才是真的价值投资者,那么复星国际十年来带给股东的综合回报为负又如何解释呢?通过回购维护股价,难道不是合理的要求吗?

复星国际在2013-2015年的三年内股权融资四次,而伴随着每一次融资的,是分红率的持续下降,到2015年,复星国际的分红率从上市之初的30%,下降到了不足16%。2008年复星国际第一次发股息,是每股0.17港元,到2016年发放股息,还是每股0.17港元,八年中,股息最低的一年是2009年,每股派息0.09港元,最高的有5年,均为每股0.17港元。

那么作为复星国际的股东,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的确复星国际的业绩一年比一年好,但是每股得到的股息却没有一年 比一年高,2016年的末期股息每股增加0.04港元,达到了0.21港元,管理层居然兴奋的告诉投资者,我们的股息提高了20%以上,而实际上呢,2016年和2015年,复星国际的分红率分别是15.25%和15.74%。与管理层的兴奋相对应的,是投资者的沉默。每股分红提高的0.04港元,相比于三年融资四次,大概相当于撒哈拉沙漠下了一滴雨吧。

5、股价过低时不回购,大股东增持

梁信军曾说:"第一我特别地抱歉,因为你们在20元买了(复星的股票),现在股价是11元,但是我作为股东之一,我会在法律允许的时候增持,不断地购买,我相信这间公司是有价值的。"

2015年7月6日复星控股以15.06港元的价格增持复星国际1386万股;7月7日,以14.23港元的价格增持复星国际680万股,7月8日,以13.42港元的价格增持复星国际366万股。5月份才以20港元/股的价格增发4.65亿股,为什么在股价低于15.1的情况下,大股东选择增持股票提升股权比例,而不是由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增加全体股东的权益?

显然,大股东不愿意使用上市公司的钱分红或者回购,与增加股东财富相比,大股东更愿意扩大自己的领地。

确实如果回馈股东多一点,就可能少投一些项目,但公司现在的钱哪里来的呢?有多少是股权融资来的钱,有多少是靠股权融资来的钱做本钱赚到的钱,连BFC都是股权融资来的钱建设的,董事会怎么好意思在股价如此低的情况下用那么好的办公楼?

少投一些项目,未来会少赚一些钱,这是对管理层的领地而言的,对于股东来说,回购是永久提高每股未来收益的手段,因为虽然未来的利润总量少了,但是分享利润的股份数减少的更多了。

6、以不公平的方式进行豫园股份的重组,损害豫园股份小股东权益。

豫园股份停牌重组历时一年多,在这一年之内A股的市场行情明显看涨,豫园股份重组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之后,股价持续大跌,如果重组是有利于非关联方的,为什么股价不是上涨,而是下跌呢?

豫园股份重组最不公平的地方在于,重组价格是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的9折,而不是1.1倍进行的。一般来说,重大资产重组中发行股份,都是折价发行,例如分众传媒向某地区楼宇广告公司发起收购,那么分众传媒应当向该楼宇广告公司股东折价增发股份,但如果该楼宇广告公司想要谋求分众传媒的收购,那么分众传媒可以提出向该公司股东溢价增发股份。即主动发起交易的一方,应该在价格上作出让步,而不是让对方作出让步。

重组价格的不公平还在于,2015年,豫园股份曾提出以13.5元每股的价格供股,而2017年却提出以9.98元的价格增发。那么显然前后价格是矛盾的,供股时,以13.5元/股的价格向小股东要钱,向大股东增发时,以9.98元每股/的价格买股票。

该重组方案原本就对复星地产的资产进行了重估,即重估价格已经包含了未来可能带来的收益,为什么又以利润承诺为理由,要求折价供股呢?

豫园重组的不合理性还在于,股东大会表决前后,复星将豫园股份描绘成快乐板块的旗舰,而之后,快乐板块旗下最重要的资产,文旅集团却要单独上市,不装入豫园股份。对此,复星国际事后解释(注意是事后),豫园股份主要是快乐板块的消费品业务,而文旅集团是文旅。不管有意无意,这造成了实质上大股东复星国际玩的文字游戏,豫园股份的小股东感受到的是玩弄。

那么大股东既然可以损害豫园股份小股东的权益,也可以损害复星国际小股东的权益,事实也是如此。

也许,复星国际管理层有非常合理的理由可以一一解释以上问题,但事实就是复星国际上市以来并未给股东带来回报(详细计算见文末)。复星国际就像一个有各种合理理由迟到、旷课、不写作业的小学生,老师对他的理由无法反驳,但已不再相信他了。

我们再看看复星国际董事会在业绩会上是如何与股东辩论的,注意,复星国际董事会把在业绩会上回答提问的环节,当成是辩论,当成是记者采访企业家,那么既然是辩论,自然是有技巧的。举例来说:

1,提到为什么不出售南钢的时候,火山哥的回答是"这就好比是人身上长着盲肠,盲肠没有用,难道就应该割掉吗?",在辩论中,这属于不当类比,如果南钢是复星的盲肠,那么ironshore是复星的什么?这种回答令人一时语塞,但并没有说服投资者,反而令投资者反感。

2,每次业绩会都会有人提到分红、回购这些问题,说明投资者很看重分红和回购,这是对投资者的回报。汪群斌说:"巴菲特不给股东分红,我们给股东分红",这种回答让不了解巴菲特的投资者哑口无言,但投资者内心是不认同的,巴菲特对唯一的一次增发痛心疾首,复星却在三年内股权融资四次,伯克希尔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回购,复星没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回购(也许复星自己认为回购规模很大吧,呵呵),仅仅拿出一点点分红,完全忘记了自己向股东伸手要过多少次钱。

3,当问到分红时,管理层回答要平衡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这样的回答放在别的股票上或许可以理解,而复星上市十年来带给投资者的都是负回报,还谈什么长期利益?当问到回购时,管理层又说回购空间不足。实际上目前还有3.6亿股的回购空间,而过去十年总计回购了7000多万股,如果为未来十年预留7000万股的回购空间,是不是可以先回购2.9亿股?其实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但提问环节就是一次问一次答,不是多回合的,管理层从形式上回答过这些问题之后,至于提问的人对回答是否满意,其余听众是否认为管理层的回答有道理,都被管理层忽略。

4,2015年的供股,当问到供股是不是在损害小股东权益的时候,梁信军回答说,每股的内在价值是18港元,因此没有损害小股东的权益,然而供股之后的股价走势如何?整整两年,股价都没有回到供股价格。如果说股价走势是市场决定的,管理层也想不到,那么2017年上半年出售Ironshore之后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回购呢?要知道2017年中报公布的每股净资产可是30.23港元。

管理层熟练的辩论技巧令投资者无话可说,也许他们感到很爽吧。向股东要钱的时候他们浑身是手,股东要求他们提高分红、大力回购的时候,他们浑身是嘴。

所谓的为了长期利益,到底是为了管理层的长期利益,还是为了股东的长期利益,回购本身就是有利于长期利益,不仅仅提升了每股价值,而且提高了未来每一年的每股收益,如果仅仅是为了管理层的长期利益,股东为什么要答应呢?

复星国际的大股东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钱带给郭广昌的幸福感,已经微乎其微,他的志向是打造一家伟大的公司,那么资金自然就显得非常宝贵,他需要多多的进行股权融资,多向投资者要钱,少分红、少回购。

作为一家多元化的投资+产业运营的公司,复星国际是无边界的,钱永远都不会有够用的时候,也就不会有高派息率的那一天,如果有,也非常遥远。

那么郭广昌如何看待复星国际的股价呢?第一,以股价计算的身价显然不具有现实意义,实际掌控的资产才是实实在在的,复星国际掌控的总资产,大约有5000亿元。第二,他认为分红、回购不是关键的问题,伯克希尔不也不分红吗?投资者应当根据经营业绩给复星国际估值,这样好的团队到哪里去找呢?

对于投资者来说,持有这样一家公司的股票,除了卖给下一个人,还有其他的获利方式吗?下一个人卖给下一个人,是否永无止境?如果有,那么最后持有股票的那个人,到底能得到什么?如果没有,这样交易的意义在哪里呢?

注意,伯克希尔不分红,是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投票选择的,巴菲特和芒格没有参与投票。伯克希尔的股权结构健康,巴菲特持有伯克希尔约30%,最重要的是,伯克希尔有制度性的回购,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股价低于1.2PB,他就会启动回购,伯克希尔历史上一共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回购。巴菲特说股票是一张高等级的债券,那么伯克希尔的股票是可以刚性兑付的。(回购股票就等于刚性兑付债券)因为伯克希尔的净资产每年都会调整,也就是说回购底线每年都会抬高,所以伯克希尔的股价一直随着基本面上涨。

复星国际市场价值能否回归,取决于大股东,最好的方案是拆分复星控股,创始人股权下沉,打开回购空间,击溃空头,并制定制度化的回购政策,根据业绩每年上调回购底线,底线之下坚决回购,确保股东以合理价格退出。否则,复星国际的股票只是大行割韭菜的工具,基本面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复星国际是幼稚的价值投资者的陷阱。$复星国际(00656)$


全部讨论

2019-05-24 12:54

说的真好。

2019-05-24 13:48

复星国际就是各种玩弄财技的变相老千公司。

2019-05-25 08:55

看到累积派息26.5亿,我就懒得看下去了,作者一定不识数

强词夺理,照你这样,人家干啥都不对,让你去干吧,又干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