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为什么秦和汉的尚武精神没有保留下来?

作者:不要二分法
链接:网页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从秦到唐,依靠耕战制度,军功授爵制度上下同欲,秦朝到宋朝,经济结构以及完全变了,宋朝官员主要来自恩荫与科举,天生不喜欢战争,宁可卖国牺牲边地,防止武将势力崛起,也不会主战,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举制以前,是军功授爵制,中华民族武德充沛,想当官封爵,封妻荫子得靠战场杀敌。宋朝全面科举之后,文官开始成为既得利益集团,又不用上前线,在后方紧吃。

只要科举制成为朝庭选官的主流,那么军功就一定不太值钱了。军功再高,也不可能做宰相,就是说文武分野就一定会出现,那么就没有出将入相这回事了。既然如此,朝庭就一定是保守风气占主流,开疆扩土就没什么用了。外向型国策就会彻底结束,那么被外敌入侵就是大概率事件,没有满清还有别的集团。只要不能出将入相,那么开疆扩土政策就会终结。

科举制度能解决内部武装贵族,但没办法抵挡外敌入侵。有了科举制后,上升途径只有读书了,有志之士都去考功名,导致社会风气重文轻武。

最重要的是,科举制度只有产生书香门第的地主阶级,武装地主阶级消失了,缺少了武装世袭门阀,唐之前的国柱豪门,在黄巢之后再也没有了,这样后果很严重,一旦宋明政权被异族灭了,这些世袭书香门第就没办法快速武装起来组织对抗,这才是致命的问题。

门阀的确恶心。但是别人提供的人才在封建社会的确文武双全。基本上都是专业人才,真材实料的。对国家富强大有裨益。当然门阀强大,挤占国家利益,也是混乱根源。

科举理论上很好,但是他们提供的人才内斗内行,外斗外行。拿钱不办事,还搞办事的人。对国家富强有害无益。军事上他们外行指导内行。拼命压低武人地位,迫害有才能的武将。不出意外,军事一败再败,华夏力量急剧下降甚至孱弱。

科举最初设计是用来平衡门阀的,这样国家人才不缺,政治也平衡。所以唐朝是封建王朝的顶峰。然而门阀一灭,只剩下科举人才。全国权力和财富被这些夸夸其谈,毫无本事的人掌控。华夏就向深渊狂掉,力量急剧下降。华夏从随便吊打异族,变成被随便一个异族吊打,元朝清朝出现不是偶然。

总而言之,有门阀的情况下。科举是好的。没门阀,科举独大。华夏死路一条。近代最先发展起来的欧洲和日本。其实就是门阀主义。掌权的好多都是出身高贵。

汉唐时期掌权是皇帝与贵族,宋明掌权的文官集团,皇帝基本都是傀儡,甚至性命都保不住,北宋皇帝连续疯,南宋皇帝直接被逼禅让。明朝皇帝大多死的不正常。皇帝被架空,武将被打压,地主商人出身的文官资本集团,完全就是用商人思维主导国家政策,不看长期政治利益,只看短期经济利益

大宋骨子里遗留的问题,大明没有能力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政权权力构建的问题。完全按照儒家经学,科举选拔、地主垄断,这三种要素构建出来的中国传统政权,是最稀烂的。

科举制无限膨胀,堵死了军功爵制上升通道,要是没有“自古以来”,文官老爷们连燕云都不想要,打仗就有人立功,立功就得升官,权利被臭丘八拿走了可怎么得了。

北宋时期西夏那么丁点人口和耕地的政权就能摁着北宋揍,不是因为北宋时期的蛮夷脑袋上长了通天纹,北方军事技术大爆发,而是宋朝社会主要资源流向军队系统的通道被科举制堵死了。

自从宋代南方科举势力崛起之后。南方文化渗透了汉族文化。汉族实际已经没落。这种没落是多方面的,从思想,武力到文化。南宋最典型,南宋官员从来不思进取,只想关门过安静日子,直把杭州做汴州

科举制绝对是汉族人的恶性肿瘤、癌细胞,它吸收了汉族社会几乎所有的资源,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就只有收租,兼并土地,生儿子接着科举这些蝇营狗苟的梦想,其它任何利益集团都会被科举文官系统无情的碾碎。而对于汉族皇帝来说,瞌睡来了递枕头,也乐于跟科举文官系统一起躺平。

汉族皇帝有科举这么个玩意儿,是不会把权力交给武将的。科举这玩意儿就相当于瞌睡了递来个枕头,哄着皇帝一点点堕落。

皇帝制度最大的弊病就是,担心权臣篡位,开国雄主还好,后代一弱,就各种防范权臣出现,拉低了中央政府整体政治水平。一头猛虎为了自己的幼虎,防范家里出现其他猛虎,养了一群哈士奇,但哈士奇只是披着狗皮的狼,会联合起来架空幼虎,不会扩张领地,最后还把家拆了。天下太平问题还不太大,一旦其他虎群崛起,就是本虎群的灭顶之灾,而哈士奇们只是换个主子

如果府兵制作为地主阶级会提高战斗力,那么科举制度必然也会削弱部队的战斗力,因为普通人晋升地主阶级的渠道从参军转变成了科举,出现重文轻武也是必然趋势。自科举制度诞生以后中国的朝代基本上都重文轻武。反倒是保存着军功贵族的北方游牧民族开始不断建立政权甚至颠覆汉人政权。

汉唐不是这个套路,汉唐它的权力核心,地主阶级科举文官从来不是主流,汉唐里面的权力骨干是世家门阀和军功贵族占据了大量股份。

北宋以后儒家无力面对大是大非而只能纠缠细节。比如说将忠臣列为奸臣的事情就发生在理学大兴的背景下。客观上是因为对外扩张能力下降,只能内卷,迫使儒家从北宋以后就彻底觉醒了自己的反动性,缩小了自己的基本盘,不再代表民众的利益,而只代表豪右士绅的利益,所谓“士大夫”。礼教实际上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士大夫以儒家作为招牌,所以必须有一个皇帝,就好像公司必须有一个老板,但是不能妨碍职业经理人掌权,公司破产出事,把锅甩给老板,职业经理人们换一个公司,继续执掌大权。

世家大族类似于公司的原始股东,股东对公司的态度和职业经理人对公司的态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要股东跳槽换公司绝对是伤筋动骨,换公司法人倒是不难。而职业经理人跳槽换公司反而是最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

宋朝的继承人问题一直很魔幻。自从世家大族五姓七望被黄巢、朱温一勺烩了之后,士大夫失去了制约,除了开国君主凭借着手里的刀子还能压制,后续的帝王基本难以抗衡官僚集团,官僚集团对国家的态度就是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态度,唉……

古代的社会管理实在太粗疏了,根本检验不出来水平,一个能吏和一个依靠关系网混事儿的人,看不出多大区别。这也是汉唐高明之处,因为敌人不可能配合你,所以只有用敌人检验过的官吏,才是有真才实学的。卫霍,那就是比李广强。哪怕你黑了心去杀良冒功,也得能杀的过自卫的民众啊。明末不就是一群人连饿殍的穷人都杀不过嘛。

而这种冷酷的考评方式,遭到了笔杆子阶层的疯狂抵抗。汉唐时期他们是传统贵族,于是写的东西,拼命美化世家子弟,从底层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哪怕贵为皇帝,照样抹黑你没商量。后期,他们是耕读传家的地主和文官阶层,拼命折腾一切干活上位的人。管你是军功还是农商,只要干活就给我去死,清流只负责挑毛病,你多干多错迟早下台。最后就是我们这些不干不错的人“众正赢朝”了。

千万不能允许皇帝掌握任何有效的考评机制,那样的话他就可以正常的升降官员了。对官员的考评从三年降到五年最后无疾而终咯,大家都是同乡或者同学,合伙糊弄皇帝,喜滋滋一起瓜分国有资产,多么美妙。

国家机构,再怎么奢侈腐败,多少需要干点活啊,多少干点,薪水小偷不能太多。所以,怎么才能筛选出,真正有本事能干活的人,即成了皇权头疼的问题。

两个著名例子,汉武帝对儒生狄山,就问他能管理多大地方,不断降低,直到降到一城,狄山终于找不到借口了,只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结果没过多久就被匈奴砍了。

另一个是宋神宗要找人治理黄河水患,司马光这么牛的大儒就派他去吧,结果吕公著说:这样不是善待儒士之道。

汉唐喜欢折腾,并不是什么穷兵黩武,而是他政策就鼓励底下干活的人折腾,然后有能力的人,自己就漫漫浮出水面了。

九品中正那种子孙世袭,不代降的制度确实会造成阶层固化,底层上升渠道封闭的问题,但九品中正没维持几年就因为五胡乱华,东晋南迁而不再了。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方,在竞争中都需要尽可能地提拔和寻找优秀人才,五胡到南北朝再到隋,到唐早期,汉唐一直是标准的军功爵代降制度,并不是子孙代代可保富贵,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人,绝对不会给埋没,这种制度显然比起后世的科举要优越许多。

以前的小地主阶级,想要往上爬,只能去打仗。但科举制带来的改变,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出现了一条能安安全全,不用刀口上舔血的路。轻轻松松就阶级跃迁了,科举制还作弊严重,军功爵则几乎不可能作弊。阶级跃迁本来就应该拿血和泪去换的,这样的精英才是民族需要的

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某种意义上削了世家,放开了乡绅士人,但乡绅士人党其实比世家还没底线(乡绅其实就是文官集团的主要来源),世家是股东,起码有自己的荣誉感,这群乡绅士人是管家CEO,为了利益搜刮百姓比世家更狠,结党合谋甚至到把持史官,宋后的历史一直就有种诡异的感觉,被笼罩在一层大阴谋里。乡绅士人党家国意识很差,只要不影响自己利益,换谁当皇帝都行。

唐代的进士每科不到30名,宋朝扩招了10倍,而且只有进士科。唐朝科举考试就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一史、三史(历史)、开元礼、道举等多种科目,唐朝科举还有一些理科。宋朝只有进士科,只考经论、策论、诗词,纯文科。严重脱离实际与基层情况。所以王安石变法要用公立学校替代科举选拔人才,结果遭到科举文官集团强烈抵制失败。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标志着中原汉文化意识形态政权组织最后一次自我救赎的彻底破产,从此一路火花带闪电的坠入深渊,两度被异族征服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最终被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替代,才重新恢复生机。

唐朝的皇帝在初期凭着北朝八柱国形成的世袭军队、中后期靠着宦官掌握的雇佣军队,还可以搞一搞中兴。宋朝的皇帝就已经完全无法对抗科举文官了。宋仁宗想勤政一点,据说干了一个月就被大臣们收拾得中风了。宋英宗干脆被收拾成了精神病。宋神宗甚至收到了“你是要和人民站在一边,还是要和官员站在一边”的选择题(熙宁四年,掌握军队的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全面推行科举制,中华民族的勇武尚武精神和对外拓展的能力大倒退,游牧民族卷土重来,首都被两次占领,几次签署卖国条约。从商鞅建立的军功授爵制保证了民族尚武精神,然而宋朝读书考试,投统治者所好的就可以高位,以文制武,民族的灾难就来了。商鞅军功爵数敌人人头是客观分,科举是主考官判断,是主观分。

曾国藩就曾经回忆,很多进士连基本常识都没有,甚至不知道清朝之前还有其他朝代。但这些人依然能当封疆大吏

北宋有个典故就是某人明明成绩很好,主考就不给中,一定要他年纪大了才给中,说是磨去火气,考虑下古代那个人均寿命真的呵呵,居然现在一群人还当美谈传!这些人也不想想,亚历山大几岁死的,霍去病几岁死的,他们什么功业,宋朝那群美谈士大夫什么功业

宋代官场的原则,没有进士科出身很难做到混进官场上层,大部分荫官一辈子都是无权的小官或荣誉官,给官员子孙福利而已,没有前途的,想出头还是要参加科举。

科举文官阶级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的阶级,其反动程度远超南北朝的世家,世家虽然反动,好歹还愿意拿出一部分资源跟蛮夷开战军事斗争。科举制出来的文官除了捞钱和兼并土地以外什么都不干。

东晋刘裕就是军功爵上位的,刘裕在东晋可以出头,在宋朝会被科举文官压得死死的。唐朝高适考不了科举可以参军,宋朝呢,科举垄断了上升通道,参军没有前途。

南北朝的时候,为什么是被胡人占领,汉人被屠杀比例更高的北方,恢复的更快,而汇聚汉族精英的南方,却没有发展起来?

根本原因就是土地制度。北方在五姓七宗这些汉人士族的帮助下,胡人政权推行了计口授田。

衣冠南渡之后,不仅南方的土地没有分给平民,反而在当地士族和乔迁而来的北方士族之间,还因为分配土地发生了多次内战。底层人并没有获得多少土地,也就没有了人口再生产的能力和意愿。

汉朝武将势力强大,国家乱了吗?唐朝前中期,武将同样很有势力,国家乱了吗?就是清朝,武将同样强大,国家乱了吗?文官垄断上升通道,就会拿武将当借口而已。文凭的时代,草根就是很难出头,没有文凭,你再强也倍受打压。

文官内斗内行,外战外行,因为上升通道不靠战争,靠科举。真正懂得战争的文官极少,有懂军事的文官也被文官集体排挤。从头到尾运作一场战争需要的智商,当时绝大多数文官都不够格。

北宋吕大钧兄弟的《蓝田乡约》,就是一部基层自治公约,宋朝是伪中央集权,动员不了基层。和汉唐对基层的控制力,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从宋朝开始,门阀世家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士大夫文官阶层,他们大多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庶族,表面上是打破了门阀世家的垄断,但其实他们读书完全为了当官,学而优则仕,这就是一群只知道贪财弄权的人,而且因为出身低微,没见过几个钱,所以这帮人里贪官污吏那是一窝接一窝,他们上位后变本加厉的剥削老百姓,媚上欺下,奴颜婢膝。同时彼此勾结搞党争,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架空皇权,成为国家实际统治者。

在农业时代,地主阶级是愿意去藏疆青蒙边疆区冒险,出海九死一生,还是愿意在中原膏腴之地搞个科举,压榨中原农民,架空皇帝,岂不美哉?!反正话语权在自己手里。

军功爵是保障民族的尚武精神,不是保障王朝不灭。科举的最大作用是维稳,不然地方豪强没有上升通道,就老是喜欢造反。科举制的弊端在于丧失组织力,因为除了皇帝没有人负责,士族制大股东不行了还有小股东。

科举本来是皇帝用庶族地主牵制门阀贵族的工具,但到了宋朝以后,门阀贵族没有了,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制度一家独大,那么谁来牵制科举上位的庶族地主?汉族皇帝不信任宗室、武将、外戚。科举上位的庶族地主垄断了上升通道,文官内部或有争权,但对抵制皇权,对外战争消极,利益是一致的,非常抱团,比门阀贵族危害更大。

门阀贪,科举文官集团比门阀更贪,根据胡寄窗的考证,宋代放纵土地兼并,所形成的权贵家族占据了天下一半的土地,每个郡县五六成的土地都集中在少数官宦家族手里。

门阀做的坏事,藏不住,史书还有些记录,比如汉朝袁家阴谋代汉,李世民杀兄逼父,河北门阀谋划安史之乱,基本都有记录,而文官做的坏事,文官自己掌控了写史书的权力,根本不记录,比如贬黜狄青,靖康之耻、杀害岳飞,土木堡之变、多个皇帝之死,文官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但史书把自己洗的和白莲花似得,坏事都是皇帝干的。

宋之后的统治阶级,觉得这世界不是自己的,要随时准备润(指宋明士大夫没机会如世家大族一样永镇,流官为主),那就是赶紧捞一笔,捞的越多越好,我走后管他洪水滔天。这样的后果就是地方经营者对地方并不上心,治理很差(类似的事其实也发生在奥斯曼帝国)。

门阀是什么?你看看日本的安倍家族、美国的罗斯福、肯尼迪家族就知道了。门阀制度容易堕落成种姓制度,南北朝时期门阀堕落了,但比科举文官还是好一些,没有亡国,最终还同化异族。

科举文官容易堕落成什么?奴隶制度!晚明南方士大夫就在大搞奴隶制度,一个家族就有成千上万的奴隶,还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江南奴变,结果这群科举文官老爷们连奴隶都干不过,于是赶紧投靠清军,希望清军帮他们保住财富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南明快速灭亡,清军能在江南站住脚的根本原因。

门阀烂,丢掉半壁江山,科举文官集团更烂,丢掉整个国家。相对与科举文官集团,门阀注重名声,会投入大量资源进入军事系统,一比较,门阀就显得不那么烂了。现代的美国、日本依然是门阀制度,披着民主的外皮而已。

我们在宋代之前也有庞大的世代门阀,整个唐朝从武则天到黄巢起义都在不断打击,并肉体消灭了大部分从南北朝就延续下来的门阀家族。也彻底为科举制奠定了社会基础,好歹是去封建化,后来王朝基本出现不了世代门阀对朝廷权力的操控了,又让职业官僚集团与地方势力把持了国家。问题是,无论汉晋的门阀,还是隋唐的军阀,都没有亡天下。中原王朝两次亡天下,都是科举职业官僚当权。

君主专制的本质就是“人治”,那想玩好“人治”最重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恩泽下放培植亲信,这样君主才能拥有权威。曾经的中国也是如此,可科举制的出现使中国走上一条邪路。恩泽不来自皇帝,而来自恩师、同乡、同党的提携

当君主和大哥其实是一样的,手下必须要有一批对你忠心听话能干的小弟,别人才会怕你。而小弟的作用,也能反过来保护君主的安全,因为你们现在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亲信贵族势力,对于君主来说是必需品。回望历史,历史上那些著名孤家寡人式的帝王,无一不是身边没有靠得住的近臣。

科举制度在宏观上可以说是危害中国千年的毒瘤。因为科举不仅瓦解了社会原有的自发组织能力(人人都去考科举了,没人愿意参军,参军没前途),而且也断绝了君主与政府官僚阶层建立最直接的效忠关系。

短视的宋朝朝廷,为了一劳永逸治理天下,逼得所有人都去考科举,科举便开始妖魔化了。这不仅导致了社会无限繁殖了死读书不生产的士大夫阶层,还让科举考试这个制度就成了他们的人生唯一信条。并阻断了其他上升通道,尤其是军功上升通道

读书人并不会对设立科举制度背后的皇帝感恩戴德,他们只会对科举制度本身皈依狂热。因为科举制度越完善,皇帝越没有直接参与的机会。科举制度决定了读书人的一切官职都由客观的答题技巧所决定,皇帝也并不能直接影响结果施展提携之恩,读书人自然很难成为皇帝忠心耿耿的亲信

科举即便最后环节是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只是锦上添花。因为寒窗苦读多年的读书人只会觉得,是靠自己的多年努力最终能面见皇帝,而不是皇帝开恩改变他的命运。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好比一个苦读多年的高考生最终考进985,他不会去感谢教育部长长和985学校校长划定的政策,他只会去感谢自己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读书人因为相同的经历和立场,往往在面对皇权时,会统一形成一个阵营,形成文官集团。也就是说科举制的最终效果,是在持续产出对抗皇权的敌人。此时皇权的一举一动,那都是在与整个官僚制度作斗争。这种现象对于皇权来说,无异于噩梦

现在有大批人吹科举文官,结果连门阀都比不上。什么科举使得底层有上升通道,科举排挤其他上升通道,断绝了底层的上升通道【真正的底层上升通道,军功爵、公立学校、小吏选拔制度都没有了】,导致科举被有钱人垄断,这些大家知道吗?对标现代教育与考试选拔体系的不是科举体系,而是明初的国子监教育与小吏选拔制度。

三年一次的科举不过放出两百个当官名额,三年一次的外战可以有十万个民爵名额,即使从小兵一跃成为四五品的仪同,开府之类中高级武官的也不在千人以下,明初的国子监学生、小吏也有大量当官的,你说哪个更有上升空间?不断提拔新军功爵,老的等级递降,军功爵也需要新陈代谢

底层真正的上升通道,也是对国家发展最有利的制度,依次是:1、军功爵制度;2、小吏选拔官员制度;3、公立学校制度【古代是县学、府学、国子监】;要给底层两条以上的上升通道。

有钱有势的人上升通道,对国家危害从小到大依次是:1、门阀制度;2、世袭制度;3、恩荫制度;4、科举制度;5、保举制度。

现代很多人把高考上大学当成科举,这是搞错了对象,现在考上大学只相当于童生,秀才都不是。考进士的难度堪比进清华姚班,进不了清华姚班的人,就不要做梦能考中科举了。这还是假设科举不作弊,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这些认为科举公平的人,推荐你仔细阅读一下明史中的选举志,其中科考舞弊的现象极为恶劣,它没你想象中的公平。

科举出身的士大夫阶层本质是皇帝的直接雇员(或者也可能是地方资本的间接雇员)因此,严格意义上,士大夫阶层,即不会承担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国家的)责任,也不会对他们背后隐约出现的资本完全负责。对资本和皇权都不承担终极责任——这就是士大夫体制从诞生开始就暴露出的致命问题!

一句话,科举出身的文官集团对上不负责,对下也不负责,是最反动、最烂、最垃圾的。

传统贵族是通过从小培养、修炼、淘汰,以至于终身都不断进行的维持自身贵族利益的残酷博弈(修炼),才形成的一个群体。

新诞生的科举士大夫又是一个什么群体?大部分出身庶族地主阶级,靠天赋与宗族资助,加入私立学校【东林书院,类似湖畔大学】,通过关系网与不断考试选拔上位。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上位以后就需要回报宗族与关系网,而他们能拿什么回报?不过是出卖国家资源与利益,才能回报宗族与关系网的投资。

从能力和信念两个层面,你认为士大夫阶层和传统贵族阶层比较而言的平均水准能如何!

士大夫阶层能力和责任的相对性欠缺,导致掌握国家相当权力的他们,带给现实以巨大问题,我们看看宋明历史就能有所感悟。

古代是大家族,一个省可能就十多个大家族掌控大半的土地和商业,尤其是商业,他们要达成联盟是非常容易,彼此联姻,合伙股份制。扶持家族子弟考科举,渗透朝廷,相互提携,掌握大权,打击对手,架空皇帝,最终回报家族,然后再循环这个过程。

文官集团比世家门阀团结多了,尤其是南方文官集团,主要就是江浙财阀出身或资助的,非常抱团,排挤其他地区的官员,你要么纳投名状加入他们,要么就靠边站。他们在朱元璋时代就敢搞排挤北方人的南北榜案,宋朝、明朝的皇帝都斗不过,经常死于非命,清朝有八旗才勉强压住,清末八旗不行了,也压不住了,出现东南互保

底层出身军功爵上位的可靠,通过科举上位的基本不可靠。

自从宋代开始,中国出现了一个极其反动且无能的阶层,那就是科举文官阶层。

对于这些人,明末清初的学者颜元曾经痛斥: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这帮儒生跟娘们一样,根本就扛不起事来。能自杀的都算是优秀人才了。

但就是这么一群人,偏偏掌握了主导国家政策的权力,占据了国家绝大部分的财富。儒生们富甲一方,妻妾成群。但是文不能载道,武不能杀敌。只知科举收租剥削佃农,奴仆成群,放印子钱

工匠,农民和战士为国家支柱却陷入到极端的穷困当中。为什么很多儒家学者反对理学,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