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家四代典范传承新里程碑——耗资35亿元上海商银总行新大楼启用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历经8年的规划与申请、又经历5个月旧大楼拆除工程、再经历3年余时间的建造,耗资新台币35亿元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行新大楼于6月18日上午举办落成启用典礼。

这是荣家在台湾事业的新里程碑!荣家第四代、上海商银常务董事荣康信等出席典礼,凸显了家族传承精神,因为上海商银新总行大楼的落成启用,凝聚了他的爷爷、已故上海商银荣誉董事长荣鸿庆为之付出的精力与心血。

耗资35亿元上海商银总行新大楼启用,荣家第三、四代出席典礼

荣康信(左2)等出席上海商银总行新大楼落成启用典礼

6月18日上午,位于台北市民权东路的上海商银总行新大楼举行落成启用典礼,荣家第四代、已故上海商银荣誉董事长荣鸿庆之孙、也是上海商银常务董事荣康信,与台“金管会”副主委陈彥良、上海商银董事长李庆言、独董陈木、总经理郭进一共同主持。

此次落成启用的上海商银总行新大楼,是上海商银史上第六代的总行大楼,宛如一颗“钻石”造型,镶嵌在台北市民权东路与中山北路交叉路口,将成为这一带的新地标,也代表上海商银将迈向新的里程碑。

上海商银经历8年的规划与申请,其改建的总行新大楼于2020年1月开始,又经过5个月旧楼拆除工程,并于同年6月开工兴建,在经历三年多时间的建造后,于2023年9月正式取得使用执照,于今年6月18日举办落成启用典礼。

据悉,新的总行大楼基地面积约705坪,地上有16层楼,地下有4层,总工程及精装修费用约新台币35亿元。在旧址改建后的新大楼,外观如同坚固永恒的钻石意象,是上海商银“稳健经营、永续发展”企业理念的象征。

荣智权(中)与儿子荣康信(左)、女儿荣嘉信(右)

上海商银总行新大楼举办的落成启用典礼,除了荣家第四代荣智权共同主持典礼外,荣康信的父亲荣智权、还有荣康信的妹妹荣嘉信也一同出席典礼活动。

据今年前些时候上海商银公告的股权架构,荣智权的持股比例为6.708%,其子荣康信持股比例为12.692%;公告亦透露,荣康信含配偶、未成年子女及利用他人名义持股,原持有上海商银近469万股,今年3月1日,经由继承多家投资公司及其已故爷爷荣鸿庆持有的股份,共计增加逾6亿股。此外,从上海商银前十大股东来看,荣家控制的家族公司持股数最多。

上海商银,在中国台湾的全称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中国香港的“上海商业银行”、大陆上海的“上海银行”,从追根溯源来看,均出自同一根系,也均与近现代中国第一豪门“荣家”有关。“上海银行”作为一个特别的银行品牌,横跨两岸三地,也是中国金融史之一大奇观。

上海商银总行新大楼

上海商银,成立于1915年,由陈光甫等人创立于上海,1920年,荣康信的曾祖父、荣家第一代荣宗敬入股上海商银后,于1931年在上海宁波路自建总行大楼,到此次落成启用的总行新大楼,已是第六代总行大楼。

目前,以中国台湾市场为业务核心的上海商银,在岛内及澎湖、金门、马祖共设有74家分行,另外在中国香港、大陆的荣家祖籍地无锡、以及越南同奈省及新加坡也设有分行;此外,在柬埔寨、泰国、印尼、越南北宁省也有代表处。

上海商银在柬埔寨,投资了微型金融子公司AMK,在中国香港也拥有子行香港上海商银。据了解,该行董事会目前向监管部门申请,准备开拓日本、澳洲及东南亚市场。

据最新的财报,上海商银当季税后纯益为新台币43.35亿元,比去年同期的42.6亿元,同比增长1.76%。前五个月税后税后纯益为新台币74.88亿元,也较去年同期有微幅增长。

从1920年荣家入股开始,上海商银长达109年悠久历史中,荣家共有四代人经营及参与,时间跨度已有104年,从荣家第一代的荣宗敬、第二代的荣鸿庆、第三代的荣智权、再到第四代的荣康信、荣嘉信兄妹,他们走过时代洪流,经过历史的淬炼,一代代接力永续传承,同创上海商银之辉煌与荣耀;耗资35亿元上海商银总行新大楼启用,这也是一座中国近现代家族企业典范传承新里程碑!

荣家祖孙三代,同创上海商银百年荣耀

上海商银荣誉董事长荣鸿庆与夫人荣周淑霞

上海商银总行新大楼此次落成启用,也是完成已故上海商银荣誉董事长荣鸿庆之遗愿。

众所周知,荣家第一代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旧社会有名的“面粉大王”、“棉纺大王”、著名的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家。荣宗敬之子、上海商银荣誉董事长荣鸿庆,作为“中国第一豪门”荣家之第二代,他是一位穿梭于两岸三地的著名金融实业家,与他的堂兄荣毅仁先生,均为荣家第二代之代表性人物。

2022年3月3日,上海商银荣誉董事长荣鸿庆在香港寓所安详逝世,享嵩寿100岁。

生于1923年的荣鸿庆,原名荣纲仁,是荣宗敬之第三子(幼子),在上海商银迁入台湾后,荣鸿庆就出任于1965年6月在台恢复营业时的上海商银董事,1983年又出任副董事长,后出任董事长,再到2021年7月5日股东会后他以99岁高龄荣退,并被推举为上海商银荣誉董事长,他为上海商银工作服务了56年,掌舵时间达30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家族企业永续传承之奇迹。

荣鸿庆掌舵时,即便遇到金融危机、景气不好,他也从不对员工减薪,还照常加薪,许多员工至今仍感念他,在上海商银内部,他们都把老董事长荣鸿庆视为此间百年银行的“无价之宝”。

未拆除改建前的原上海商银总行大楼

上海商银于1915年创立于上海,最初资本额仅10万银元,员工7人,此后,因为孙中山先生入股,令此间小银行声誉大起,荣家第一代荣宗敬于1920年入股占2成,并成为第一大股东。1948年,荣鸿庆与其子荣智权及家人迁移香港发展,仍继续从事纺织、制衣等行业。1954年,上海商银在台湾重新注册,并成立总管理处,后于1965年对外营业。

未拆除改建前的上海商银总行原大楼,前旧址是美琪大饭店。荣鸿庆1985年任副董事长之时,除了开拓分行,也一直在寻找创设上海商银总行大楼的途径。

美琪大饭店原来的业主是连立丰,1989年荣鸿庆购买这座饭店时,有另一家财团与他竞争。荣鸿庆后来上门找上连立丰,两人攀谈后,方晓得同为上海“阿拉人”,最后对方很爽快地一句话应下,以新台币24亿元成交。

当年,上海商银的资本额仅新台币10亿元,一年盈利为新台币5亿元。要砸下24亿元买下美琪大饭店,资金压力不小,荣鸿庆为了筹钱,只好将持有的成本不到5元的“中华开发”股票大量出售套现。当时,金融股行情热络,荣鸿庆减持时,从最初的每股320元,一路卖到1080元,最后筹到款项超过新台币25亿元,不光买饭店的钱足够了,连后期重新装修的花费也绰绰有余。

荣鸿庆掌舵上海商银,一向低调稳健,上海商银直到2018年才选择股票上市。

荣鸿庆、荣智权、荣康信祖孙三代

1964年,荣鸿庆作为家族代表,成为迁往台湾的上海商银股东,此后又于1983年出任主导经营的副董事长,在荣鸿庆、荣智权父子两代人的经营领导下,上海商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荣智权是荣家第三代,出生于上海,当年随父母离开家乡无锡时,仅有2岁。1991年,在阔别家乡43后,荣鸿庆第一次回到了家乡无锡,见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也决定回乡投资的决心。此前的1990年,荣鸿庆与四姐荣卓如一起去了上海商银之发源地——上海,姐弟俩后来投资3000万美元,创办上海最大的纺织业合资公司。

顺带提及,1950年11月,荣家在香港也注册成立“上海商业银行”,到了2007年,子承父业的荣智权,接替父亲荣鸿庆出任香港的上海商业银行董事长。

荣鸿庆生前,有两句名言:一句是“独木不成舟”,另一句是“生意终归难做,挑好的来做。”也是在他的促成下,香港、台湾与上海三地的上海银行结成策略性伙伴。

荣鸿庆之子荣智权

荣鸿庆之子荣智权,今年78岁,是荣家第三代,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后取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台湾的上海商银董事及香港的上海商业银行常务董事、香港的南方纺织之非执行副董事长,曾于2013年任上海申南纺织董事长,他也是香港无锡商会荣誉会长、香港江苏社团总会荣誉顾问。

荣智权之子荣康信,现年55岁,他是荣家第四代,持有美国芝加哥大学文学学位及工商管理硕士。

荣鸿庆在世的时候,与其子荣智权、其孙儿荣康信、孙女荣嘉信祖孙三代,分别负责上海商银两岸三地重要业务;其中,爷爷荣鸿庆镇守台湾,荣智权在香港掌舵,孙儿荣康信则跟着爷爷常驻台湾,与妹妹荣嘉信兼顾香港业务;荣家祖孙三代人在两岸三地同创上海商银的百年荣耀。

荣鸿庆当时虽年事已高,活力不输年轻人,90多岁时,每年必巡视全台各分行,也特别关怀员工的生活。荣康信跟着爷爷常驻台湾,除了担任常务董事,他也身兼上海商银副总经理,经常是周末才有空飞往香港与父亲荣智权相聚。

荣鸿庆夫妇与荣智权(抱者)早年合影

荣鸿庆的父亲荣宗敬,最初是一家钱庄的伙计,后白手起家创业。1896年,荣宗敬与其弟荣德生离开家乡无锡,在上海鸿升码头创办“广生钱庄”,后于1900年以6000元盈利为本钱,与他人合伙创办“保兴面粉厂”,后来又创办纱厂,成就了近代中国第一大民营企业集团。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荣氏兄弟还投资入股多家金融机构,其中就包括1920年入股的上海商银。

在荣鸿庆6岁的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巡视上海和无锡的纱厂,在耳濡目染中,看到了父亲荣宗敬、叔叔荣德生创业的辛苦及认真经营的艰辛,正因如此,荣鸿庆为上海商银服务超半个世纪岁月里,从不敢丝毫懈怠,在别人家早早退休在家享受含饴弄孙的快乐晚年生活,他仍在坚守,活到老,干到老。

5年前,荣智权在接受访问时被问及何时退休,他笑答道:“父亲今年96岁了,还在天天坚持上班,我更没有退休的理由。”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