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弥留之际眼睛看不见,颤抖的手仍握着一张标满捐赠学校的中国地图

发布于: 雪球转发:1回复:1喜欢:0

近日,浙江师范大学举办田家炳铜像落成典礼,曾在香港担任中联办教科部部长的浙江树人大学校长李鲁在发言中,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感人一幕:“据田老的家人说,老人家弥留之际眼睛已看不见,颤抖的手仍握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标满捐赠的学校!”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百校之父”田家炳老先生,名垂青史。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钱到,人到,心到,力到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前的田家炳铜像

11月20日,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前,隆重举行田家炳铜像落成典礼,以此纪念中国香港著名爱国人士、“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诞辰101周年。

田家炳老先生之长子、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主席田庆先通过网络发来祝贺时谈道:田家炳先生在八十年代中期便开始走访全国各地,他看到了教育建设的需要,在海峡两岸捐资建校。他一生行善,关心下一代的教育,特别是人的内涵发展和塑造。“重视师范教育,因为老师的质量是教育的关键。”

在香港担任中联办教科部部长的浙江树人大学校长李鲁在发言中,讲述了一幕不为人所知的感人一幕:“据田老的家人说,老人家弥留之际眼睛已看不见,颤抖的手仍握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标满捐赠的学校!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这是田家炳老先生一直坚守的信念。李鲁校长发言中也讲述了田家炳先生一生爱国、关心教育、卖宅建校办教育的事迹。

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主席田庆先致辞

早在1982年,有“百校之父”之称的田家炳就捐出自己80%的资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专注慈善公益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并将公益事业视为第二事业且专注其中。

田家炳长子、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主席田庆先曾说,父亲从小受祖父的影响。他的祖父刚毅正直、乐善好施,备受乡亲的尊重。他的祖父常说:“孝亲之身不如孝亲之心”,因此,他的父亲田家炳深感为他人多做好事很有意义,乐意多做好事。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从1978年开始,田家炳常年奔波全国各地,他认为祖国的发展基础在教育,在人才的培养。最早时中国内地的教育资源比较有限,他捐建了很多学校,并尽量亲赴每一所学校,直至90多岁高龄才放缓走访学校。

钱到,人到,心到,力到。田家炳曾说,做慈善不一定是钱的问题,做慈善要用“心”来衡量,有“心”的慈善才有价值。

“百校之父”田家炳

田家炳,生于1919年,祖籍广东梅州大浦,1935年父亲田玉瑚去世,不足16岁的田家炳辍学从商,肩负持家重担。1937年他远赴越南,推销老家的瓷土,1939年又转至印尼从事橡胶工业。

后因印尼“排华”风潮日盛,为了让儿女接受中国文化教育,他毅然于1959年携全家迁至香港,后在新界屯门填海办厂,生产塑胶薄膜和人造皮革。

他一生坚持“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挣钱、攒钱、捐钱,为了教育捐掉大部分身家,中国所有省份许多大学、中学、小学都能看到刻着他名字的学校,可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搭地铁、租房租,还笑称自己是“无壳蜗牛”。

早在六七十年代,田家炳就出任东华三院、博爱医院、仁爱堂等香港多间慈善机构要职,协助社会福利工作。1982年,他本着“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传统美德,创办“田家炳基金会”,捐办的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遍及两岸四地。2009年他将名下全部物业转增予基金会,并应邀社会贤达参与基金会管治,自己退任无决策权、无投票权的基金会名誉主席。

田庆先(右2)参观大浦县田家炳实验中学的田家炳事迹展览馆

以前,田家炳出差时,每天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有时一天去几个地方。到偏远地方,除了坐时间的火车、汽车外,一路颠簸,田庆先后来说,连他们几个兄弟姐妹轮流陪同时都感觉吃不消,可他却精神奕奕,一下车就同学校师生交谈。

除了西藏因海拔较高没有去之外,田家炳基本上走遍全国各地,直到90多岁后腿脚不灵便,实在难以出行了,才停止走访。捐资后,他不仅会看设计图纸,还会亲赴工地实地考察,甚至连方便师生行走的楼梯加宽、教室采光、女生厕所面积及蹲位安排,他都一一为之着想。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田家炳曾说:“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奉献,能把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广大民众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们不妨将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同为梅州人的叶剑英元帅之子叶选平赞他“名标星座,泽荫神州”。

田家炳的传奇一生中,既不是“首富”,也没有“首善”称号,他舍得一笔笔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自己却在香港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的鞋一穿就是10年,袜子是补了又补;号称“香港皮革大王”的他,很长时间每个月仅开支3000元,过80岁大寿也不摆酒席。

邱秀堂教授,台湾史迹研究专家,她给了田家炳老先生一个更精准的评价:“中国或全世界独一无二乐善好施的巨人。

 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为甚么要信耶稣?


“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田家炳

“富过三代”洛克菲勒家族的传承传奇,与其严格的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一个创业者的信仰,往往和企业所有者的使命感、价值观、乃至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及理想有很大关系。

福耀玻璃创办人曹德旺,一家四代信佛,也公开自己信佛的所作所为,还经常谈及对佛教的虔诚。

田家炳的妻儿媳妇,都是基督徒,他自己在95岁高龄时,在香港播道会恩福堂接受洗礼,归入耶稣基督名下。很多人不解,像他这样的“好人”,怎么也要信教?

田家炳如是回应:“很多人都不明白,我为甚么要信耶稣,坦白说,我平生都是凭着良心做人,我会毫不脸红地说:‘我是个好人,根本不需要耶稣。可是人眼中的好人,同样有七情六欲,一样会犯错,所以在人眼中的好人,在神眼中,还是个罪人’。

田家炳家乡——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坡镇银滩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家炳。如果要问那些受惠的学生,田家炳精神源在何方?

追根溯源,生于1919年的田家炳,是个客家人,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坡镇银滩村。大埔,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香港嘉禾电影创办人邹文怀、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的祖籍地。

大埔全县通行客家话,部分地方兼讲漳州的闽南话,也会说潮州话。

崇文重教、诗礼传家、勤俭诚朴等中华传统美德,也是客家文化传统。田家炳曾说,“我的一生,能鼓足勇气去奋斗,跟我脑筋里的‘勤、俭、诚、朴’四个字有很大关系”,这四个字,就是父亲田玉瑚早年对他的教诲。

田家炳在祖居“万卷楼”

大埔高陂镇银滩村的“拱辰楼”始建于清嘉庆元年,也就是1796年,迄今已有224年历史。拱辰楼,系田家炳的高祖父田振多所建,取名“拱辰”,出自论语“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拱辰楼筑有朝东南角门门额“儒林郎第”,系叶选平所书。

梅州田氏先祖,原居山西平阳府吉州县,后迁至江西赣州府兴国县,宋时又迁至当时闽西客家中心福建龙岩汀州。田氏梅州开基祖宗甫公,字复兴、号梅坡,曾任梅州教谕,卜居梅州罗衣村布心大塘面。其父宅中公,是钦点翰林,在福建汀州为官时,御赐匾额“民歌善政”。

据《大埔银滩田氏族谱原叙序》记载,梅坡公生三子,曰万八郞、曰万九郎、曰万十郞。长子万八郞娶周姓之妻,生五子,曰居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居仁公娶俞姓之妻,生两子,长子名曰余,即十二郞公,在元明交代之际,迁居当时属潮州府饶平县辖地、现称大埔县的三洲坑,成为大埔县田氏开基一世祖。

田氏银滩开基祖隐德公,生于明正统七年,由大埔开基十二郞公下传第四代,隐德公定居银滩已572年了。

田家炳早年与母亲及家人合影

如果从银滩田氏开基祖隐德公算起,至田家炳曾祖父田百畴这一辈,整传十代。田百畴,曾任清朝河南府经历、钦加六品官位敕授儒林郎。大浦民间,至今仍流传着“田百畴禁山”之传说。

言必信,行必果!是他为政风格,连自家的媳妇进入禁山区打柴伐木,即便乡亲们以为她是初犯,责备教育便可;百畴公却坚持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家媳妇既犯了禁山法规,更应当受到处罚,就罚两台戏吧!不罚不顺民意,不罚山规难行,不罚不足以儆效尤。”

百畴公之子田蔚如,即是田家炳的祖父,是乡里有名的大善人。田家炳父亲田玉瑚,系田蔚如之次子,生于1872年,因重义轻利,济贫恤孤,被当地人尊称“玉瑚公”。玉瑚公,在银滩开设砖瓦厂,还在银江流入韩江的河口开设“广泰兴”商号,经营油米杂货。

田家炳出生时,父亲玉瑚公已是48岁了,曾祖父和祖父都已故世。田家炳母亲田房氏,生于1881年,1965年辞世,她一生仅有田家炳一子,因本地有认养子女之习俗,另养了一子,名叫田家烈。

母亲房氏,是个典型的客家女,贤淑聪慧、精明能干,她做什么事情总是井井有条,虽识字不多,记忆力却相当好。田玉瑚晚年多病,砖瓦厂多由她操持。父亲过世后,田家炳继承了家里的瓦窑生意,当时念中学二年级的他,只好辍学。1937年,十八岁的田家炳远赴南洋发展生意。

小时候,母亲房氏每天忙于管理100多人的砖瓦窑,田家炳反而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多了一些。在他印象中,父亲“慈多于严”,母亲“严多于慈”,严母慈父。后来,田家炳说他日后兢兢业业地努力创业,父亲的家教,已成了他安身立命的准则。

上世纪60年代,田家炳和子女们在一起

他也将这一套做人做事的信条,教育他的后辈。1975年春,田家炳给远在异国读书的长女田淑芳信中写道:“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淑芳长女勉之。

田家炳的夫人周坤莹,生于1927年,她父母是梅州蕉岭人,也说一口流利的客家话。1945年春,经中学同窗好友郭耀金夫妇介绍,田家炳与周坤莹相识,当年夏天,喜结良缘,二人在印尼成了家。

顺带提及,由于战火阻隔,在南洋的田家炳与远在大浦老家的母亲及家族亲人,曾失去联系。一次他返乡时母亲正生病,南洋生意又无法抛下,家族至亲劝他“娶妻侍母”。1947年,经人介绍,田家炳与他母校大麻中学的余文彬老师之养女房惠英成婚,二房太太房惠英和妻子周坤莹同岁。

后来,田家炳对房惠英媳代子职奉母之劳,一直于心不安,总觉得做了一项最缺德的事。1949年,因战火加上老家治安不好,在马来西亚的田家炳姐姐,把母亲接了过去,这年冬天,二房太太房惠英也赴印尼,与田家炳、周坤莹等一家人团聚。

无传承不家族。田家炳有9个子女,5个儿子,4个女儿。上世纪80年代,田家炳逐步代际交棒,将家族旗下产业分别交予二代5个儿子主管,自己则专注于到他的第二事业,到祖国各地捐资和办慈善公益,其中,教育是重点,捐款也是最多的。

1982年创办田家炳基金会

子承父志,二代接力,长子田庆先出任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主席。事实上,过去30余年,当田家炳奔波于两岸四地,他的身边有夫人周坤莹,以及田庆先、田文先、田荣先、田炽先、田淑芳、田淑玲等家族二代。

1982年,田家炳捐出自己的八成财富,还有当时价值10多亿元的4栋香港工业大厦,创办了“田家炳基金会”,2009年,他又将其名下所有物业,转入基金会,把慈善作为人生第二事业,并倾注全部心力。

田家炳认为,做生意要守信誉,做慈善也要守信用。之所以将捐建学校以他名字冠名,就是为了激励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学校办好。田家炳说:“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学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反而会丑化田家炳,家长就会讲,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那田家炳,就会是个耻辱。

在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树人大学校长李鲁也讲述了田老先生卖宅建校办教育的事迹。那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家族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都深受影响,甚至出现了捐款承诺难以兑现问题。

为了让捐助项目顺利推进,田家炳低价变卖了在九龙塘高尚住宅区占地900余平方米大别墅。直到去世时,田家炳仍一直与亲人住在租来的小房子里。要知道,这所田家炳居住了38年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当年低价卖掉时仅有5600万港元,其全部款项都投向了内地几十所学校。

“田家炳”这三个字,是传奇也是丰碑,“中国或全世界独一无二乐善好施的巨人”!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全部讨论

2020-11-27 20:18

@今日话题 

田家炳弥留之际眼睛看不见,颤抖的手仍握着一张标满捐赠学校的中国地图